智利东倚安第斯山脉,西临太平洋海沟。根据现代板块学说的观点,智利正处于纳斯卡板块与南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纳斯卡板块的绝对运动速度,经校准为每年3.7厘米,是所有板块中绝对运动速度最快的之一。
纳斯卡板块的消减是少见的平板消减,在发生消减的时候,变形和撕裂同时发生,并持续不断地形成具有火山的安第斯山脉。这与向北推冲的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撞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具有相似之处。
当纳斯卡板块向东扩张移动遇到南美洲板块与其相碰撞时,由于洋壳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俯冲的角度通常是45°。洋壳继续向下俯冲,进入地幔,最后被温度很高的地幔熔融而消失。所以俯冲带也是板块消亡带。在俯冲带上两个板块之间生成智利秘鲁海沟,海沟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块一侧,延长很远。受到挤压的南美洲板块不断积聚能量,当能量达到极限,地震就此产生,能量得以释放。
按照危害程度、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突发地质灾害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重大(Ⅱ级)突发地质灾害
重大突发地质灾害,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灾害险情直接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不足10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不足1亿元的。
2.造成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不足30人,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不足1000万元的。
3.造成铁路干线、高速公路网线路和国省道干线、航道等中断,或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4.因发布预警及其他因受地质灾害威胁需紧急撤离转移人数在5000人以上、不足20000人的。
严格讲,没有“三级地质灾害”的说法,只有“地质灾害三级预警”,也就是说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提醒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以防天气突然恶化。
中文名
三级地质灾害
Ⅰ级
1000人
Ⅱ级
人500
Ⅲ级
100人以上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1.云南省有很多地方地质灾害都很严重,滇东北地区尤为突出。
2.滑坡和泥石流是滇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因为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每年的6~8月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季节。
3.历史上昭阳区、永善、盐津、镇雄、彝良等县都曾发生过泥石流和滑坡。2014年8月3日鲁甸地震造成滑坡堵塞了牛栏江形成堰塞湖,经过治理后建成电站,是兴利除害的成功案例。
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33起,其中滑坡45起、崩塌48起、地面塌陷39起、地面沉降1起,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930.1万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41.9%、83.3%和42.7%。
一季度,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9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882万元。
二、2021年3月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3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38起、崩塌28起、地面塌陷17起,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70.7万元。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39.4%、80.0%和41.9%。
3月份,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7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095万元。
第二季度,全国大部地区陆续进入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预计会明显高于第一季度。
4月份,华东、中南等山地丘陵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西南山地丘陵区降水和冰雪融化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华北、西北等黄土地区应注意防范春季农田、坡地灌溉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5至6月份,尤其是6月份,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极端气象事件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是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应注意防范极端降雨、台风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汶川、芦山、鲁甸、彝良、日喀则、九寨沟、长宁等地震影响区,需要加强防范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治理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大数据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其中之一便是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的采集,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出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点,实现对潜在灾害的早期预警,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和时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交叉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效率和效果。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在地质灾害管理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1、崩塌:
它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
它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
它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裂缝:
主要是发生在土层中的裂隙或断层。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在地表常呈多级雁列式的组合型式,有的可连结成巨大的裂缝。
地质灾害的成因:
1、板块运动,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云南处于太平洋、印度洋、亚欧三大板块交汇处,形成高山、河谷的落差大,易发生地震、洪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导致云南多雨现象。云南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太平洋水汽影响,导致每年9月,云南就进入雨季,而且诱发洪灾、泥石流。
3、森林遭到砍伐或利用不合理,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西双版纳,出现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的情况。泥石流,不是雨量大导致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了,土壤经不起雨水冲刷而致使泥石流多发。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地质灾害监测旨在通过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灾害的损失。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时,我们需要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发生机理以及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喷发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地表形貌变化。因此,及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滑坡是由于地表岩层的松散和水分的渗入导致的地层失稳而发生的。泥石流则是陡峭的山坡上积雪融化或降雨过多造成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则是地壳内部能量的释放所致。
目前,地质灾害的监测主要通过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来实现。
地质灾害监测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测。其次,地质灾害的监测需要对多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此外,地质灾害监测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灾害监测的前景依然是乐观的。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测量和监测,无人机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地质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地质灾害监测的信息化管理,也进一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质灾害监测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对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灾害监测的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