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地貌上界于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名字中"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东西长51.46千米,南北宽17.84千米,区域平均海拔高度1500-2067米,面积20029公顷。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主要景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草原、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泰丰湖、月亮湖。
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
亚洲没有哪个地区与塞罕坝相似,塞罕坝是独一无二的。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自此塞罕坝定名。
塞罕坝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用三代人的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1993年5月,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表现特殊[3] ,这里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温度平均在20℃;秋季层林浸染,漫山遍野的枫叶,溢金流丹;冬季皑皑白雪,玉树冰花,一派北国风光。
保定地形比较复杂,有平原、山地、丘陵、湖泊,进而地质比较复杂,有沙土、粘土、有石灰岩、有页岩、有沉积岩。
石林地区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片壮丽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而闻名于世。这里拥有众多的石林奇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石林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特殊,堪称自然的杰作。
石林地区的地壳构造是由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所形成的。这里曾经是一个海底盆地,数亿年前,由于板块构造的碰撞与挤压,海底地壳隆起,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地貌。经过漫长的时间,风化、侵蚀等自然力量不断作用于地表,将高出地表的岩石逐渐剥蚀,最终形成了石林地区的独特地貌。
石林地区的地质构造以石灰岩地貌为主,这是因为该地区大部分地层由含碳酸盐的石灰石构成。这种石灰岩受到水的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在石林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石笋、石柱、岩洞、溶洞等地质现象。这些地质奇观形状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石林地区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林第一奇观”——“大石林”。这个巨大的石林景观呈现出了天然的迷宫形状,让人不由自主地充满探险的欲望。从石林中穿行,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王国。
此外,石林地区还有一些其他著名的地质景观,如“长湖”、“月亮湾”、“冰川岩”等等。这些景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质学解释,并各自形成了精彩的故事。石林地区的地质世界是如此神奇,让人流连忘返。
石林地区的地质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四亿年前的奥陶纪。在那个时候,这片地区是一个海洋,大量的海洋生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地壳运动,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去,底部的沉积物逐渐暴露到地表。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石灰质物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灰质物质逐渐凝结形成了坚硬的石灰岩。同时,在地质活动中,地壳发生了断裂和隆起,形成了山脉和岩层。
随着气候的改变和地表的侵蚀,石灰岩逐渐被侵蚀,形成了奇形怪状的石林景观。这些石林景观呈现出了各种形状,有的像树林,有的像雕塑,有的像迷宫。
石林的形成是一个与时间和自然力量共舞的过程,同时也是地质演化的见证。在这个过程中,地表的石灰质物质被侵蚀,同时也被沉积,形成了独特的地貌。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而又壮观,是地质学家深入研究的对象。
石林地区的地质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地貌景观上,还与地质学研究密切相关。石林地区的地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海洋环境、地壳运动和地表演化过程。
首先,石林地区的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通过研究石林地区的地质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壳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同时,石林地区的地质条件也为我们研究地下水资源、岩层地质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石林地区的地质景观对于研究地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石林地区的地质景观,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长时间以来受到风、雨、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以及这些力量对地表地貌的塑造。
此外,石林地区的地质特征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过程。石林地区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历程和环境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石林地区的地质意义不仅局限于其壮丽景观,而是涉及到了更广泛的地质学领域。通过深入研究石林地区的地质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石林地区的地质是自然界的杰作,是地球历史演化的珍贵遗迹。它展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变迁和演化过程,是地质学家的宝库。同时,它也是一座壮美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石林地区的地质景观以其独特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河北塞罕坝等1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保护我国特有物种资源、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严格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健全高效精干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地形地貌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
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其中,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分别由嵩山、箕山组成,二者呈东西向近于平行地展布在西部中间地带和西南部边缘。
嵩山地形标高一般500——1200m,相对高差300——600m,形成登封、新密与巩义、荥阳的自然分界,其最高峰玉寨山海拔1512.4m,为全区诸峰之冠。
箕山地形标高一般500——800m,相对高差200——400m,构成郑州市西南部边界;构造剥蚀丘陵位于中低山前部,地形标高200——500m,相对高差100——200m。
受地层岩性影响,一般灰岩及砂岩分布区常形成园山秃岭式的正地形,而页岩、泥岩分布区多形成相对低洼的负地形;黄土丘陵位于区内西北部、中北部地区,地形标高200——300m,相对高差30——150m,地面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倾斜(岗)平原位于丘陵前面,近南北条带状展布在中部地区。
地形标高100——150m,自西向东,纵向上从丘前到下游呈倾斜状,坡度一般3——10度,自南向北,横向上呈岗状相间的波状起伏形态;冲积平原广泛分布于东部地区,系黄河冲积形成,地势平坦,地面标高80——100m,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自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除志留、泥盆和侏罗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
太古界为登封群一套变质较深,并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千枚岩等及少量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等。
呈东西向分布于嵩山西部。
元古界主要由嵩山群浅变质石英岩、石英片岩、白云岩和汝阳群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及洛峪群石英砂岩、页岩等组成,亦呈东西向分布于嵩山、箕山中部。
古生界分别由寒武系灰岩、页岩、白云岩;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尘岩、白云岩、页岩;石炭系页岩、粘土岩、灰岩、砂岩、煤层、煤线和二迭系砂岩、粘土岩、煤层、煤线组成,主要分布于嵩山两侧及箕山北坡一带。
中生界由三迭系页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砂质粘土岩组成,分布于嵩口箕山之间地区。
新生界分别由新近系半胶结粘土岩、砂岩、砂砾岩、泥灰岩及第四系松散状粉土、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层组成。
前者一般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及西北部黄土丘陵的沟谷底部;后者广泛分布于东部冲积平原、西北部黄土丘陵及中、西部山间谷地和丘间凹地地带。
之外,区内尚有嵩阳期中性侵入岩和王屋山期酸性侵入岩分布。
嵩阳期侵入岩以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局部为辉长岩,分布于嵩山西部、登封石牌河一带;王屋山期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嵩山西部、登封水磨湾——石坪一带。
3、地质构造及地震 郑州市位于中朝准地台的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端。
自太古代以来,先后经过嵩阳、中岳、少林三次著名造山运动等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构造作用的迭加与改造,致使本区构造形态、构造格架异常复杂。
依其形迹由老到新按方向归纳如下: (1)南北向构造 主要发生在前震旦纪地层中,并为东西向构造所包容。
系嵩阳、中岳等造山运动之产物,为强烈的南北向褶皱构造,其褶皱多为紧闭的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轴面倾角一般45度。
(2)东西向构造 该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构造,为一系列东西向展布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其中,褶皱构造形成嵩山背斜、箕山背斜和两背斜之间的颍阳——芦店向斜。
嵩山、箕山背斜东西向延伸,并相互平行,长110km,分别构成本区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地。
两背斜北翼完好,地层向北倾斜,倾角20——30度。
嵩山背斜南翼受东西向月湾断裂破坏,倾角较陡,一般在40度以上。
月湾断裂位于嵩山背斜南翼,走向近东西,倾向SSE,倾角45度。
断裂北盘是构成本区基底的太古界登封群、元古界嵩山群和王屋山期花岗岩体;断裂南盘为盖层,即向东倾伏的颍阳——芦店向斜建造。
(3)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 系两组走向分别为NW310——320度和NE15——30度左右的线状断裂。
其中NW向断裂出现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具代表性的有五指岭断裂、嵩山断裂、吕店断裂;NE向断裂出现频率较高,然而规模较小,主要有王屯断裂、少林寺——水磨湾断裂、伊河断裂等。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大部分地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
唯登封西南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本区未曾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只有弱震若干次,地震活动具有强震少、弱震频的显著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两大平原。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被称为是“黄土地”。
我国北部草原广阔,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其中主要的有野三坡、金石滩及本溪水洞等处,这些景观山异、石奇、水美、林丰,构成了原始自然、形象逼真的天然地质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宝库。
川藏地区行走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规模碰撞而隆升的边缘地带,地层岩性复杂多变,地形切割破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强烈,气候恶劣复杂,致使内外力地质作用十分强烈。
川藏地区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气候复杂多变;大型崩滑体、高位危岩落石、泥石流、碎屑坡、水毁、雪崩、冰害及生长期高陡岩质边坡等山地灾害发育。
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地质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地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而闻名。本文将探讨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地质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地质的形成始于数百万年前的地质活动。该地区曾被古老的海洋覆盖,并经历了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的影响。这些地质过程形成了今天的地形和岩石组合。
地层方面,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包括了从古生代到第三纪的广泛地层序列。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叠纪的石灰岩和三叠纪的红色沉积岩。这些岩石层对于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的地质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的地质特征对该地区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下水是该地区的重要水源之一。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的地下水层受到岩石组合和地层结构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储藏。保护和管理这些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持当地的水供应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其次,地质特征也在地震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地区的断裂带使地震活动成为潜在的自然灾害。因此,了解地质结构和监测地震活动对于确保当地社区的安全至关重要。
最后,地形和地貌特征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山脉和河流系统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法国斯特拉斯堡地区的地质对该地区的发展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变化、断裂带、地下水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地质特征影响着该地区的水文地质、地震风险和生态环境。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这些地质特征,对于维护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至关重要。
是属于鼢鼠了,鼢鼠是属于一种啮齿目动物,也叫作地羊,体型似普通老鼠,头大而扁,视觉不发达,白天分布在地下,夜间的时候才会出来觅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有储存食物的习惯,并且不会冬眠,所以说鼢鼠会破坏植被,是一种当地的害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