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年表:
自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至907年哀帝李柷被废,其间290年,其中还有武周皇帝武则天做皇帝16年,唐朝立国274年,共有皇帝23位,25任,历传14代。
唐高祖 李渊 生于566年,卒于635年,618年-626年在位
年号:武德 618年-626年
唐太宗 李世民 生于599年卒于649年,626年-649年在位
贞观 627年-649年
唐高宗 李治 生于628,卒于683,649年-683年在位
永徽 650年-655年
显庆 656年-661年
龙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
总章 668年-670年
咸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仪凤 676年-679年
调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开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唐中宗(为武后所废) 李显 684年
嗣圣 684年
唐睿宗(为武后所废) 李旦 生于662年,卒于716年, 684年-690年在位
文明 684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载初 690年
则天顺圣皇后 武曌 生于624年,卒于705年,690年-705年在位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长寿 692年-694年
延载 694年
证圣 695年
天册万岁 695年-696年
万岁登封 696年
万岁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圣历 698年-700年
久视 700年
大足 701年
长安 701年-704年
唐朝复辟
唐中宗(重祚) 李显 (见684年,)705年-710年在位
神龙 705年-707年
景龙 707年-710年
唐少帝 李重茂 生于694年,卒于?710年在位
唐隆 710年
唐睿宗(重祚) 李旦 (见684年,)生于662年,卒于716年,710年-712年在位
景云 710年-711年
太极 712年
延和 712年
唐玄宗 李隆基 生于685年,卒于762年,712年-756年在位
先天 712年-713年
开元 713年-741年
天宝 742年-756年
唐肃宗 李亨 生于711年,卒于762年, 756年-762年在位
至德 756年-758年
干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唐代宗 李豫 生于726年,卒于779年,762年-779年在位
宝应 762年-763年
广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历 766年-779年
唐德宗 李适 Kuò 生于742年,卒于805年,780年-805年在位
建中 780年-783年
兴元 784年
贞元 785年-805年
唐顺宗 李诵 生于761年,卒于806年, 805年-806年在位
永贞 805年
唐宪宗 李纯 生于778年,820年卒于,806年-820年在位
元和 806年-820年
唐穆宗 李恒 生于795年,卒于824年, 821年-824年在位
长庆 821年-824年
唐敬宗 李湛 生于809,卒于827年,824年-826年在位
宝历 824年-826年
唐文宗 李昂 生于809年卒于840年, 826年-840年在位
宝历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开成 836年-840年
唐武宗 李炎 生于814年~846年卒于, 840年~846年在位
会昌 841年-846年
唐宣宗 李忱 生于810年,卒于859年,847年-859年在位
大中 847年-859年
唐懿宗 李漼 生于833年卒于873年,859年-873年在位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唐僖宗 李儇 Xuān生于862年,卒于888年,873年-888年在位
咸通 873年-874年
干符 874年-879年
广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唐昭宗 李晔 生于867年,卒于904年, 888年-904年在位
龙纪 889年
大顺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干宁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0年
天复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唐废帝 李裕 ?卒于915年,900年-901年在位
光化 900年-901年
唐哀帝 李柷 生于892年,卒于908年, 904年-907年在位
天佑 904年-907年
唐至此结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至殷。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首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刘邦被封汉王。西汉纪年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项羽自杀,刘邦称帝。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白登被围。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杀韩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陈平、周勃迎汉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缇萦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诱匈奴兵至马邑。汉、匈之间战争开始。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回汉)。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下狱。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开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亡。
公元17—27年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23年昆阳之战,刘秀大破王莽军,新朝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67年汉使者从天竺取佛经回国。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张衡制作地动仪。
公元166年第一次党锢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杀。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董卓进洛阳。
有本书叫《脑图秒记高中历史核心知识》,就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图谱,图还是挺大的,我估摸着普通高中学生的课桌应该可以铺满,先来一睹为快吧。
这个高中历史图的好处是中外历史大事是在一张图上对比出现的,你看着中国历史大事的同时,也可以看看这时候国外在干啥事。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图折起来,单独放在书包里。图的质量还是经得起折的,当然别太用力折腾大事图谱,毕竟是印刷品。如果宿舍可以张贴的话,也可以贴在自己宿舍床头,随时可以记忆高中历史。
另外是,这个书本身就有许多历史思维导图,比较与众不同。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知识太零碎繁杂不好记忆掌握,这些图却可以一目了然。
他是把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里面的重要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的,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专门拓展。
另外是,对小伙伴们头疼的高中历史大题怎么解答,也有专门的讲述。方式就是,先呈现一段知识点,然后再讲这个知识点下怎么命题,大题又是怎么解读材料的。
一、中国屈辱史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二、国民大革命
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5年 孙中山逝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45年 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形成
1936年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世界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1.7(俄历10.2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5.5.8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四、现代史
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
新中国成立(1949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1日到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一)选址勘察
1.目的
选址勘查是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选址阶段的勘察工作
1)对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气候、自然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2)工程现场实地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土层结构情况,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层、地下水位等情况。3)对附近区域的建筑物规模、结构、地质资料等情况有所了解;4)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复杂,现有资料不能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信息,应当进行必要的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地质年代根据生物演化阶段来划分,由于生物有不同门类及其演化阶段有长短,以此将地质年代划分为大小不同级别的单位,从大到小为宙、代、纪、世、期。与地质年代单位一一对应的是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中国历史年表
一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 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9年 澳门回归
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 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文名
地质年代
外文名
Geological Time
时间单位
宙、代、纪、世、期、时
地层单位
宇、界、系、统、阶、带
定义依据
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
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壳构造以及地球演化的学科。地质科普类杂志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最新发展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下面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地质科普类杂志。
《地质科普》杂志是我国地质科学界的权威期刊之一,定期刊登地质科普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文章。该杂志内容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地质历史、岩石与矿物、地质灾害等。通过大量图片和图表,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质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地质与勘探》杂志是一本地质勘探领域的综合性科普杂志,主要介绍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相关研究进展。该杂志内容通俗易懂,旨在向读者传达地质与勘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每期杂志都包含了大量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报告,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地质勘探的实践应用。
《地学前沿》杂志是一本较为学术性的地质科普杂志,刊登了一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该杂志内容涵盖了地球科学的多个分支领域,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动力学、地质灾害预防等。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地质学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杂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地学评论》是地学领域的综合性科普杂志,对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进行综述和评析。该杂志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一系列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除了地球科学领域,该杂志还关注地质与环境、地下水资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适合广大读者了解地质学的最新动态。
以上仅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地质科普类杂志,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杂志等待您去探索。在阅读这些杂志的过程中,相信您会对地质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地质科普类杂志的推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发展,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李清照(1084年---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生于齐州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作独步一时,被誉为“词家一大宗”。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她的词分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风物,韵调优美;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在艺术上她喜欢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爱用白描手法,擅长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一岁
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
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生母王氏,元丰年宰相王珪长女,生平不详,亦善文。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二岁
居明水镇。父李格非官郓州教授。生母王氏病故。
春三月,神宗驾崩,年九岁哲宗继位,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夏五月,外祖父王珪卒。
秋七月,后外曾祖父王拱辰卒。
时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明水西三里之廉家坡隐士廉复撰《廉先生序》。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三岁
居明水镇。
父李格非赴京入补太学录。
夏四月,王安石卒,是年六十六岁。秋九月,司马光卒,是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四岁
居明水镇。
李格非官太学。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岁
随父母至汴京。
李格非官太学正,赁屋于经衢之西,曰“有竹堂”。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岁
居汴京。
时年,李格非转太学博士。十月,哲宗贺幸太学。十二月,李格非奉命撰文记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始末。岁末,李格非作馆职。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九岁
正月十四日,李格非撰《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文成。后又著十万言《礼记说》,为时人称道。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十岁
正月,蔡确卒于新州贬所,李格非有诗挽之。
秋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哲宗赵煦亲政。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一岁
是年,章椁入相,李格非因拒其编元祐章奏,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在任期间,清正爱民,惩治奸邪。其家国为上的格调,深深影响了李清照。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十二岁
李格非受诏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四岁
李清照词名渐起。时年写怀乡之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秋天有词作《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李格非始为礼部员外郎。
十月,赵挺之任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十一月,又为吏部侍郎。
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十五岁
行及笄礼。暮春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抒伤春情怀。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六岁
李清照是年前后,由原籍赴汴京,其“学诗三十年”伊始。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十七岁
正月,宋哲宗驾崩,年二十四岁,其皇弟赵佶继位登基,即宋徽宗。
是年,李清照写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冬,作《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抒知己婚讯感受。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
初春,李清照有《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抒待嫁春闺情怀。
时年,和吏部侍郎赵挺之三子赵明诚完婚。赵明诚,二十一岁,在太学。
李清照作《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述新婚美满。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十九岁
丈夫赵明诚在太学。
时年,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奸党”名单。据元祐人“不得在京差遣”之规,李格非被逐回原籍章丘明水。
李清照为救父,写诗与赵挺之,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让人动容。赵挺之无所表示。传,李格非又贬广西。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二十岁
李清照再上诗赵挺之救父,其“炙手可热心可寒”之句,述赵挺之冷酷。
赵明诚出仕。
四月,赵挺之除中书侍郎。
九月,朝廷诏禁:“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又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据此,李清照被遣离京城,回原籍章丘明水。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二十一岁
避“党祸”居明水老家。
时年秋天,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词,表达与赵明诚分别的思念之苦。
九月,赵挺之自右光禄大夫、中书侍郎除门下侍郎。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二十二岁
三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十月,赵明诚被授鸿胪少卿,掌朝会礼仪。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二十三岁
正月,朝廷毁《元祐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
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以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李清照由原籍返京,作《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以表欢喜之情。
此年,李格非提任京东刑狱,未赴任。宋史载:“卒,年六十一。”应为此年病故。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二十四岁
正月,蔡京复相。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后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岁。
赵卒后三日,被蔡京诬陷,被追夺所赠之司徒。赵家在京者,皆被以各种莫名之罪遭受株连。后因“皆无实事”而免于狱罪,却皆被罢官。
是年或下年伊始,赵明诚与李清照移居青州。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二十五岁
屏居青州,书房起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与赵明诚赌书斗茶,收集金石,乐于宁静的清居生活。
八月秋分,作祝寿词《新荷叶·薄露初零》与晁补之,贺其五十六岁生日。亦有传说,此词是为名士朱敦儒所写。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二十七岁
居青州。
时年,撰成《词论》。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二十八岁
居青州。
秋九月,赵明诚、李清照题“云巢石”(此石疑为伪作,有待考证)。
是年,赵明诚至泰山,得《唐登封纪号文》两碑拓。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二十九岁
居青州。
七月,赵明诚言兄存诚以秘书少监言取访遗书事,思诚亦当起复。
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三十一岁
居青州。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三十二岁
居青州。
周邦彦提举大晟乐府。
是年,赵明诚与李清照于青州归来堂起大书橱,藏书无数。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三十三岁
居青州。
赵明诚的《金石录》已大约整理成集,共三十卷。
赵明诚于归来堂再阅欧阳修的《集古录》。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三十四岁
居青州。
赵明诚正式编成《金石录》,作自序。
九月十日,河间刘跂为赵明诚《金石录》前三十卷作序,题为《〈金石录〉前序》。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三十五岁
居青州。
仲冬廿六夜,赵明诚再观欧阳修《集古录》。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三十八岁
居青州。
时年早春,赵明诚去莱州就任,但并未携李清照一同前往。李清照有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抒离情别恨。
八月初,李清照从青州前往莱州的途中,在昌乐作《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八月十日,李清照到达莱州,为眼前的冷清之景所伤,写《感怀》诗。
是年,周邦彦卒,时年六十六岁。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三十九岁
居莱州。
赵明诚在城南天柱山、云峰山,先后得北魏郑羲上、下碑。
除日,赵明诚重观所题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又题云:“壬寅岁除日,于东莱郡宴堂观旧题,不觉怅然,时年四十有三矣。”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四十岁
居莱州。
李清照从兄李迥为李格非《廉先生序》作跋。
是年,李清照和赵明诚每晚在莱州静治堂共同校勘《金石录》。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四十一岁
时年,赵明诚移知淄州知州,李清照随往。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四十二岁
居淄州。
是年夏,赵明诚于淄川得白居易书《楞严经》。
时年,金兵南犯北宋。十二月,皇太子赵桓即位,即宋钦宗。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四十三岁
赵明诚守淄州。
春正月,金人渡黄河,犯京师。
十一月,汴京城陷落。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四十四岁
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江宁。
四月,金军掳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后、皇太子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去。汴京城几被洗劫一空,北宋始告灭亡。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历史称为南宋。
八月,赵明诚起任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冬十月,宋高宗至扬州。
十二月,青州兵变,李清照留于青州文物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十二月末,李清照“载书十五车,连舻渡淮,又渡江”,于翌年早春,到达江宁。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四十五岁
春正月,李清照历尽磨难,终于抵达江宁。
时年,李清照作诗讽刺南宋君臣弃国奔逃,有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又有诗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冬日,李清照“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四十六岁
春正月,高宗在江宁府,改府名为建康。
正月初,李清照作《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诉思乡之苦,又写《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春二月,赵明诚“缒城宵遁”,罢守江宁。
三月,李清照与赵明诚乘舟西去,经乌江作《夏日绝句》,凭吊项羽。
五月,至池阳,赵明诚旨知湖州。
六月十三日,赵明诚独赴湖州,“途中奔驰,冒充大暑,感疾”。
八月,赵明诚因服大寒药制压热疾,致疟痢并发,病危。李清照知后,遂往建康。
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卒于建康,时年四十九岁。李清照写《祭赵湖州文》祭奠。
深秋有《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写哀思,重阳写《行香子·天与秋光》。
十一月,金兵陷洪州,李清照寄放于洪州的文物散于战火。
十二月,李清照离建康南下,途遇大雪,遂作《清平乐·年年雪里》,诉逃亡之苦。再作《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四十七岁
于明州,又失随身文物无数。
是年早春,李清照紧追随圣驾,携古铜器等捐付给皇帝,以消“玉壶颁金”谣言。
二月,随御舟至海上,作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时年九月,金人立刘豫为“齐帝”。李清照作《咏史》斥之,诗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十一月,朝廷放百官。
十二月,李清照至衢州。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四十八岁
春三月,李清照赴越州,借居于居民钟氏的家里,五簏文物被穴壁而盗,李清照作《偶成》伤叹。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四十九岁
正月,宋高宗至临安,不日,李清照亦抵临安。
春三月,李清照作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夏,张汝舟巧言骗婚李清照。
是年九月,李清照识透张汝舟,以“妄增举数”之罪讼而离之。据宋《刑统》,李清照亦当入狱两年,后得翰林学士綦崇礼相援,仅九日获释,遂作《投内翰綦公崇礼启》答谢之。是年秋,有词作《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
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五十一岁
居临安。
秋八月,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
冬十月,李清照避兵乱至金华,卜居陈氏第,途经严滩时,感严光的高尚品德,作《钓台》诗。
十月二十日,作《打马图经》,并序。后又作《打马赋》及《打马图经命辞》。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五十二岁
居金华。
春三月,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又作《题八咏楼》诗。
可可儿(文学诗词资料传播):
同年春,朱敦儒有《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
是年秋,李清照复还临安。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五十五岁
居临安。
作《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词。
春三月十五日,张琰德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作序,其间述李清照上诗救父事。
同年,秦桧复相,力主和议于金。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五十六岁
春正月初五,宋、金和议成,大赦天下。
元宵,李清照作《永遇乐•元宵》词。暮春,又有《怨王孙•梦断漏悄》。
三月,金人归还宋河南、陕西旧地。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十七岁
是岁,秦桧独相。
夏五月,金人背盟,再侵。
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后成豪放词主,曾作《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
七月,岳飞苦战金人,奉诏撤军南归。时秦桧力主和议,诸大帅皆还镇,收复诸地尽失。
八月,李清照作《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咏丹桂以怀乡。
同年,朱弁《风月堂诗话》成,卷记:“李清照,赵明诚妻,李格非女也。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之句,颇脍炙人口。”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五十八岁
五月,谢伋《四六谈麈》成。卷有李清照《祭赵湖州文》残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十一月,宋、金议和再成。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六十岁
仍居临安。
立春,李清照代笔撰《皇帝阁春帖子》,又撰《贵妃阁春帖子》。
四月,又撰《端午帖子》。
时年,李清照表上《金石录》进朝。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六十三岁
正月十五日,曾慥的《乐府雅词》成,收李清照词二十三首。
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六十四岁
夏五月辛卯,赵明诚二兄赵思诚卒。
时年,李清照写《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尽一生悲苦。
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六十五岁
秋八月十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成,卷六十中曰:“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并载李清照适张汝舟事。该书后集卷亦有李清照《词论》事。
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六十六岁
春三月,王灼《碧鸡漫志》成,其卷二谓李清照“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六十七岁
时年,李清照携所藏米芾墨迹两帖,访其子米友仁,求作跋。
同年,为《金石录·汉巴官铁量铭》加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六十八岁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成,书载:“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明诚),有才藻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于临安,云:“赵君无嗣,李又更嫁。”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十二岁
时年,李清照为邻家双生子撰庆生帖。
同年,欲以其学传孙氏女,被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十三岁
李清照卒此年,或此年后,享年至少七十三岁。
秋八月二十二日,朱熹作《家藏石刻序》,赞《金石录》:“大略如欧阳子书,然诠叙益条理,考证益精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