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鲁的椭圆形珊瑚岛礁(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一种石灰质岩礁,主要由珊瑚虫的碳酸钙遗骸和钙藻、贝壳等长期凝结而成)。由于瑙鲁岛(礁)上多石灰岩,地表的透水性很强(联想喀斯特地貌缺水状况),降水及地表水多渗漏,再加上太阳高度角大,蒸发旺盛,故岛上几乎没有淡水,饮用水都需进口(岛屿缺水原因:地域面积小、地形崎岖及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易渗漏、蒸发旺盛、海水入侵等)。
此外,由于岛礁的成土期间,有大量鸟类栖息其上,鸟粪在土壤表面堆积、腐解的结果使大量磷素以胶磷矿形态富集于土壤剖面上部,并与珊瑚、贝壳碎屑相胶结。经年累月,鸟粪“变质”成为优质肥料(厚达10米),即为鸟粪土(磷质石灰土)。瑙鲁全岛曾有3/5被磷酸盐(鸟粪土)覆盖,只有沿岸有一窄条平地。
瑙鲁是位于南太平洋热带海区的一个岛国,属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这一带大大小小的岛屿很多,散布在洋面上,岛上林木茂密,一派浓郁的热带风光。这些岛屿的形成,是火山活动的结果。数千万乃至几亿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在火山口周围不断遇冷凝固增高,在水面以下的形成暗礁险滩,露出水面的形成岛屿,这就是瑙鲁岛的形成过程。
瑙鲁是一个位于太平洋上的岛国,具体的位置属于中太平洋,大约位于赤道以南60千米左右,经度位置大约为166.5°E左右。瑙鲁属于大洋洲,属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距离澳大利亚悉尼大约4000千米,是一个位于广阔太平洋洋面上的一个小国。
瑙鲁是一个珊瑚岛,形态呈现椭圆形,岛屿长度约为6千米,宽度仅为4千米,岛屿的周长大约为30千米,国土面积约为21.1平方千米,是大洋洲最小的国家,瑙鲁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仅比摩纳哥和梵蒂冈大一些。由于瑙鲁是一个珊瑚岛,所以岛屿地势十分低平,海拔最高的地方也只有70米,很多区域的海拔都只有几米,在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瑙鲁的面积将会不断变小。
没有,世界上最小的岛屿是瑙鲁岛。最小的半岛是圣马力诺
世界上最小的岛是瑙鲁岛,准确来说,瑙鲁岛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小岛。瑙鲁岛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珊瑚礁岛,全岛长约6公里,宽约4公里,海岸线长约30公里,最高点海拔61米。国土面积21.1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32万平方公里,瑙鲁岛上没有河流,唯一的一个湖泊布阿达湖也是咸水湖,虽然降水很多,但小岛的表面透水性很强,所以岛上几乎没有淡水,饮用水都需进口。
地质作用指内力和外力作用,地质构造指褶皱断层等等
众多洞穴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流水的化学融蚀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发掘地球宝藏所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对地质工作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对于合理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资料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建设、地质调查与找矿、地质科学研究等所需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与日俱增。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构造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名称,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断层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格陵兰南北长约2,670公里(1,660哩),东西最宽处逾1,050公里(650哩)。2/3的地区在北极圈内,最北端距北极不到800公里(500哩)。格陵兰北距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Ellesmere)岛仅26公里(16哩)。最近的欧洲国家是冰岛,位於格陵兰东南方,隔320公里(200哩)宽的丹麦海峡与格陵兰相望。格陵兰的海岸线非常曲折,长达39,330公里(24,430哩),大约相当於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
该岛以水下不到180公尺(600呎)的海脊与北美大陆实地相连。地质结构为加拿大地盾的延伸。该地盾是加拿大北部地势崎岖的高原,由坚硬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格陵兰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它广大厚实的冰原,其规模之大仅次於南极洲,平均厚度1,500公尺(5,000呎),最厚处约3,000公尺(10,000呎),面积1,813,000平方公里(700,000平方哩)馀,几乎占格陵兰全部面积的85%。光秃的冰原上风雪肆虐,层层积雪挤压成冰,不断向外缘冰川移动。雅各布港(Jakobshavn)冰川常常一天移动30公尺(100呎),为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之一。无冰地分布在沿海地区,大部分是高原。山脉与岛的东西两岸平行,东南的贡比约恩斯山(Gunnbjorns Fjeld)高3,700公尺(12,139呎)。尽管有这些高原,大部分格陵兰冰原的岩底实际上相当或略低於海平面。
长而深的峡湾伸入格陵兰东西两岸腹地,形成复杂的海湾系统;人烟虽然稀少,景色却极为壮观。在沿海岸的许多地方,冰体迳直向海面移动;冰川断裂,滑入水中形成大块冰山。
格陵兰属阴冷的极地气候,仅西南部受湾流影响气温略微提高。该岛冰冷的内地上空有一层持久不变的冷空气,冷空气上方常有低压气团自西向东移动,致使天气瞬息多变,时而阳光普照,时而风雪漫天。冬季(1月)平均气温南部为-6℃(21℉),北部为-35℃(-31℉)。西南沿岸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7℃(45℉)。最北部夏季平均气温为3.6℃(39℉)。年平均降水量从南部的1,900公釐(75吋)递减到北部的约50公釐(2吋)。
格陵兰的植被以苔原植物为主,包括苔草、羊胡子草和地衣。有限的无冰地区除了一些矮小的桦树、柳树和桤树丛勉强存活外,其他树木几乎不见生存。岛上可见7种陆地哺乳动物︰北极熊、麝牛、驯鹿、北极狐、雪兔、貂和旅鼠。四周的水域中有海豹和鲸,它们过去是格陵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主要咸水鱼有鱈、鲑、比目鱼和大比目鱼,河流中则有鲑和鱒。
格陵兰的铅、锌和冰晶石等矿藏具有经济价值。1970年代勘探出的铀、铜和钼矿前景看好,1989年又发现了特大型金矿,但气候和生态方面的顾虑严重地限制了矿产资源的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