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层偏压是指 在隧道围岩顺层滑动和偏压,系指在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单斜构造的成层岩层中,由于开挖隧道,造成洞壁部分分离的岩体(块),沿既定的层状软弱结构面(带或夹层),向洞内临空面产生顺层滑(蠕)动,压缩而出现一侧有明显偏压的现象.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2、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行业对储层地质技术的需求也日趋迫切。储层地质技术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核心领域,对于提高勘探开发效率、降低成本、优化油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储层地质技术的研究与交流,各类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应运而生。
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是油气行业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分享和业务洽谈,为行业内的研究人员、技术专家、工程师等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互动的机会,推动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的召开,对于油气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术会议为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通过与同行的交流,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行业内的最新技术进展、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从而加深对储层地质技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学术会议还能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在学术会议上,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的代表可以共同探讨和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学术会议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关注学术会议的议题和演讲内容,企业可以了解到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为自身的业务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的主题通常涉及勘探、开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学术会议常见的主题:
通过这些主题的研究与讨论,会议参与者可以共同探索储层地质技术的前沿问题,交流研究成果,寻找解决方案。
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通常由学术界、企业以及专业机构联合举办。与会者包括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企业的研究人员、技术专家以及行业相关从业人员。
会议通常包括主题演讲、技术报告、学术论坛、展览展示等环节。在主题演讲中,一些在储层地质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会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分享。技术报告环节则为企业代表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的机会。学术论坛则是与会者探讨学术问题、交流经验和分享见解的平台。展览展示环节则允许企业展示他们的产品和技术。
参加学术会议的与会者不仅可以通过听取演讲和报告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与同行交流和讨论,建立业务联系和合作关系。对于参展的企业来说,学术会议也是一个推广产品和技术、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机会。
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的举办对油气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术交流和技术分享,各方可以共同探讨解决行业内的问题和挑战,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此外,学术会议还有助于提升行业内人才的素质。通过与一流的专家学者交流和互动,与会者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作为推动油气行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促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储层地质技术学术会议的举办,为行业内的研究者、工程师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共同推动油气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技术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寻找和开发低渗透储层成为了当今石油勘探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低渗透储层具有研究和利用的难度较高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研究技术来解决相关问题。
低渗透储层指的是岩石孔隙中含有较少和较小孔隙连通的储集层岩石,其渗透率较低,气体和液体的渗流能力较差。开发低渗透储层对于提高石油勘探开发效率和保证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石油企业更好地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地质特征、储集层分布以及储量评价等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地质、物理、数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指导开发勘探工作,提高储层有效性和产能。
1. 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的基础。通过地质剖面分析和现场勘探,可以获取低渗透储层的岩性、厚度、构造等信息,为后续的地质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技术是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获取储层的地下分布、变形特征等信息,对于储层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流体动力学模拟
流体动力学模拟技术是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储层中流体的运移和流动规律。通过模拟和预测低渗透储层的渗透能力和产能,可以指导开发工作的规划和实施。
4. 储层评价
储层评价是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测井数据和实验室分析,可以评价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分布等性质,为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石油勘探开发效率和保证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低渗透储层地质研究技术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砂卵石地层为非连续级配地层,粒径大于20mm质量占比在55%~90%之间,在地层组份中占绝对比重。研究区砂卵石形态特征差异不大,主要呈球状或椭球状,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砂卵石的排列方式为叠瓦式排列,粒径从东到西越来越大,卵石圆度、球度表现为从西到东越来越好
油田一般在碳质灰岩地层分布。油田指原油生产的特定区域。有时为特定地域地下集聚的油层的总称。广义上把几个油区合在一起称为油田。例如大庆油田,英国的北海油田,俄罗斯的秋明油田等。
油田是地下天然存在的碳化氢,地表条件下则呈液体。与之相反,在地表条件下仍为气体,则为天然气。天然气生产的特定区域为天然气田。石油可采储量大小决定开采价值。要求精确地计算含油面积大小,油层数目和厚度以及单位面积石油储量等。
一个油气田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油气藏。在同一面积内主要为油藏的称油田,主要为气藏的称气田。按控制产油气面积内的地质因素,将油气田分为3类:①构造型油气田。指产油气面积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控制,如褶皱和断层。②地层型油气田,区域背斜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因素控制(如地层的不整合、尖灭和岩性变化等)的含油面积。③复合型油气田。产油气面积内不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而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的油气田。
地质层形成的原因:地质层这些沉积物有很多来自陆地,也有海洋中,岩石/土壤/动植物受到风化剥蚀、搬运,从不同的地点汇集到一起,在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形成有一定层理的沉积物层,后来经过压实、脱水、成岩,形成沉积岩。
火山灰的沉降形成的凝灰岩,岩浆岩的层状分布形成的岩床,也都是可以以厚大的层理分布的。太空尘埃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就基本被过滤掉了。
不同的应用领域钻孔深度的划分标准不同,地质岩心钻探钻孔深度划分如下:
浅孔:<300m;中深孔:300-1000m;深孔:1000-3000m;特深孔:>3000m。
该标准仅适用于地表地质钻孔深度划分,不适用于坑道内钻孔、工程地质钻孔、油气钻孔、水文地质及地热钻孔等的深度划分。地质钻孔分为哪些层?
地核层
地球地质一共有3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最表层是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
太空尘埃可没有那么多水体中的沉积物是地层物质的主要来源,这些沉积物有很多来自陆地,也有海洋中,岩石/土壤/动植物受到风化剥蚀、搬运,从不同的地点汇集到一起,在河流/湖泊/海洋等环境中形成有一定层理的沉积物层,后来经过压实、脱水、成岩,形成沉积岩。
火山灰的沉降形成的凝灰岩,岩浆岩的层状分布形成的岩床,也都是可以以厚大的层理分布的。
太空尘埃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就基本被过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