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原理:指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4个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发展、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2)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整合;
(3)反馈原则:成功的高效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
(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二)人本原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4个原则:
(1)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包括物质精神信息三大动力;
(2)能级原则: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的能级;
(3)激励原则: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行为原则:需要与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完成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
(三)预防原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个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后果可能不同;
(2)因果原则:只要事故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3)3E原则:针对造成事故隐患的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可以采取三种对策,即工程技术、教育、法制(强制、管理);
(4)本质安全原则: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评估,制定全面、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充分考虑灾害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全面性的管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科学的,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基础之上。只有准确地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并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障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预防为主,即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通过加强监测预警、规划管理、工程措施等手段,提前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参与性的,需要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实现多方合作、协同作战。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中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权责明晰的,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管理工作中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明晰权责,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避免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情况。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应该是持续的,不能仅仅是应急处置或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的预警监测体系、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改善管理水平,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开展。只有在全面性、科学性、预防性、参与性、权责明晰和持续性等原则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利益。
地质学家划分出宙、代、纪、世等单位以表达地质年代的时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表达和区分地质年代的地质单位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地质年表。
地质年表是按照年代,先后将地质历史进行编年的表。其内容包括各个地质年代单位、名称和同位素年龄值等,可以直观反映出地球表层岩石与动植物演化的顺序过程。
岩层
按照地球岩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不同的单位,可以方便大家对地球和生命演化进行描述。但人们习惯以生物的情况对地球进行划分,将地球46亿年划分成两个大单元,其中看不到或者难以见到生物的时代称为隐生宙,而可以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为显生宙。
隐生宙开始于地球起源时,其结束时间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大概可以推至5.42亿年前。而5.42亿年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则被称为显生宙。
生物化石
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其中隐生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太古代一般指地球形成时期,为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左右,其时间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因为目前研究人员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太古代之后是元古代,其结束的时间一般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该时期大概在5.7亿年左右。
地质学家将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
古生代时期的许多动物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人们常将这个时代称为恐龙时代;中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开始进化;新生代则是人类生活的时代,是地球最近的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时代。
每个代又被划分为几个纪,例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些名字大多为地质学家第一次发现其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的地名。比如寒武纪中的“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名称,“侏罗”指的是法国侏罗山脉。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因地质因素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各种灾害现象。如何合理划分地质灾害管理职责,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的原则和准则。
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义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只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类型繁多,涉及范围广泛,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和管理手段。因此,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应按照地质灾害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地质灾害的管理部门和单位。比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可以由水利部门牵头进行管理,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可以由地质部门负责进行管理。
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必须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根据地质灾害的频发程度、灾害隐患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关部门的专业能力,科学划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职责。避免划分职责过轻或者过重,确保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需要强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同作战。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挑战。只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作战,才能更好地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必须依法进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履行地质灾害管理职责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在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方面,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越职权范围,确保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总之,地质灾害管理职责划分原则是责任明确、分类管理、科学合理、协同作战和依法管理。遵循这些原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管理职责,能够更好地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钻孔部面图随所处地域不同有所变化:山西从地表开始首先是石灰岩然后是泥质页岩、黄沙岩、煤炭、石灰岩。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矿区社会的发展,从矿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保证矿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谁破坏,谁治理“原则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为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应该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原则,逐步解决已有问题,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三同时”原则
严格执行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形式,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护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因地制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矿活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地质灾害分布相对集中、灾害发生突发性强等特点,对矿区人民群众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灾种、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六)总体规划、科学布置、分步实施的原则
矿山在开发前,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着眼于未来,全面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针对矿山开发利用的特点,科学合理布置防治工程。按矿山的开采阶段,分步实施恢复治理工程,从全局和整体上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和任务(一)总体部署
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任务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矿山企业应该在方案适用年限内完成以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排矸场挡渣墙、护坡、修筑截排水沟、种植草坪、植树造林、饮水工程、各类地质灾害治理及预防工程等。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根据“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1、為适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需要,矿山需建立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长效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实行矿山企业业主负责制,根据设定的目标与治理的原则,针对矿区的现状,对方案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目标进行分阶段实施,科学设定各阶段的治理目标及资金投入。
2、按方案规划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防治区,由重点防治至次重点防治到一般防治依据由近期至中期到远期顺序交叉、平行施工。
(二)适用年限内年度实施计划
煤矿恢复治理方案服务总年限为10a,2018年4月~2028年4月。近期期限为5a,中期期限为5a。
1、矿山开采近期(2018年4月~2023年4月)
(1)2018年4月~2019年4月,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的布置,监测地质灾害、含水层、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情况。对于危害严重的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作出灾情预警安排,并同时对现状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2)2018年4月~2019年4月,对现状滑塌、地裂缝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2018年4月~2019年4月,對重点防治区内的居民住户进行搬迁,这些村寨必须搬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和较严重区之外方可确保村寨安全。
(4)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工业场地修周边截排水沟。
(5)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矸石场上方修建截水沟,两侧修建排水沟,下方修挡土墙。
(6)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工业场地下方修建矿井水、生产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池。
(7)2022年4月~2023年4月,修建临时垃圾站,贮存矿山各类生产生活垃圾,对贮存的垃圾定期送往附近垃圾填埋场。
2、矿山开采中期(2023年5月~2028年4月)
(1)2023年5月~2024年4月,对次重点防治区的居民住户进行搬迁,这些村寨必须搬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和较严重区之外方可确保村寨安全。
(2)2024年5月~2026年4月,对次重点防治区内的预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发现并治理地质灾害、含水层、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问题。
(3)2026年5月~2027年4月,完成工业厂区绿化工程。
(4)2016年5月~2028年4月,对已破坏的的地形地貌景观进行恢复。
(5)2016年5月~2028年4月,农田保护,植树造林。
(6)2016年5月~2028年4月,监测区内的水、土、地质环境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地质分层包括年代分层、岩性分层、层序地层等几个方面。年代分层是根据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化石组合断代等,确定地层的分层。
岩性分层是根据各时代不同的岩性组合,确定界线。
层序地层学是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地层学分类,根据全球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划分地层时代。
地面分注(separated layer water flooding)指的是在分层注水井中,利用分层配水管柱选用不同直径的水嘴,实现分层定量注水的工艺技术。
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把注入水合理的分配到各层段,可保持地层压力。
对渗透率好、吸水能力强的层控制注水,对渗透率差、吸水能力弱的油层加强注水,使不同渗透性的地层都能发挥注水的作用,实现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
温带、海拔不是山水地质区分的原则。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一定成因类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的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的土,在沉积形成后,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按地貌形态分类,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平原 河谷、沙丘 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
如果按成因分,我认为可分为构造地貌,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当然后三种都是在构造地貌的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