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船山多大?

时间:2025-03-10 04:45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南华船山多大?

一千多亩还不错啊,大一在新校区一年,大二就搬到本部,宿舍条件不错哦,公寓,四人间,早中晚有热水,有个小阳台,不过寝室网速不给力,联通基本上屏蔽

二、南华大学地质勘查专业怎么样?

非常好,地址勘查专业就是南华大学的特色专业,是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学校采取实地考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大三那年实践课特别多,学生也是非常的认真,很多市政工程还有桥梁建筑师都出于这个学校。

三、南华大学和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区别?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和南华大学区别:

1、学院类别不同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是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校。南华大学属于公立大学。

2、创办时间不同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创办于2001年8月。南华大学创办于1958年。

3、设立专业不同

南华大学开设本科专业73个。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共41个本科专业。

4、校训不同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校训:明时、正德、厚生、力行。

南华大学校训:明德、博学、求是、致远。

5、办学规模不同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截止2018有在校学生5000多人。

南华大学共有学生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1万8千人。

四、南华寺附近的山?

有韶关丹霞山和韶石山。

丹霞山又称中国红石公园,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闻名于世。

韶石山与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一衣带水,是韶关市曲江、仁化两县一带山脉的总称,山石草木繁杂错落,纵横面积逾150平方公里,其山势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是韶关郊外的游人户外登高、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南约22公里。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五、虞山 地质历史?

虞山东南蜿蜒入城,有吴文化始祖先贤仲雍墓,古吴国第一代国君周章墓,开启东南文化之祖、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言子墓,还有辛峰亭、虞山门、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台,山北、山巅有兴福寺、维摩山庄、古剑阁、藏海寺等名胜及明未民族英雄瞿式 墓,还有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明代抗倭名臣王扶墓,明未清初一代文宗钱谦益及才女柳如是墓,清代大画家、开创“虞山画派”的王石谷墓,清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支持维新变法的翁同和墓,清未民初慕名文学家曾朴墓等。环山上下寺庙众多,环境清幽,主要有铁佛寺、藏海寺、宝岩禅寺、兴福禅寺、小云栖寺;附近还有尚湖庵、药师庵、李王庙等古迹。

六、山的地质分类?

根据地质成因,土可以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

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根据土的地质成因,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冰积及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等类型。一定成因类型的土具有一定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土层空间分布规律和一定的土类组合、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但同一成因类型的土,在沉积形成后,可能遭到不同的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

1. 残积土 形成原因: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其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如在宽广的分水岭地带及平缓的山坡,残积土较厚。

工程特征:一般呈棱角状,无层理构造,孔隙度大;存在基岩风化层(带),土的成分和结构呈过渡变化。

工程地质问题:

(1)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土层厚度、组成成分、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大,均匀性差,孔隙度较大;

(2)建筑物沿基岩面或某软弱面的滑动等不稳定问题,原因原始地形变化大,岩层风化程度不一。

2. 坡积土

形成原因:经雨雪水洗刷、剥蚀、搬运,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工程特征:具分选现象;下部多为碎石、角砾土;上部多为粘性土;土质(成分、结构)上下不均一,结构疏松,压缩性高,土层厚度变化大。

工程地质问题: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沿下卧残积层或基岩面滑动等不稳定问题。

3. 洪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挟带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洪积土体。山洪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流出沟谷口后,因水流流速骤减而呈扇形沉积体,称洪积扇。

工程特征:具分选性;常具不规划的交替层理构造,并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构造;近山前洪积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压缩性低;远山地带,洪积物颗粒较细、成分较均匀、厚度较大。

工程地质问题:洪积土一般可作为良好的建筑地基,但应注意中间过渡地带可能地质较差,因为粗碎屑土与细粒粘性土的透水性不同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沼泽地带,且存在尖灭或透镜体。

4. 冲积土 形成原因:碎屑物质经河流的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堆积而形成,发育于河谷内及山区外的冲积平原中。根据河流冲积物的形成条件,可分为河床相、河漫滩相、牛轭湖相及河口三角洲相。

工程特征:古河床相土压缩性低,强度较高,而现代河床堆积物的密实度较差,透水性强;河漫滩相冲积物具有双层结构,强度较好,但应注意其中的软弱土层夹层;牛轭湖相冲积土压缩性很高、承载力很低,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三角洲沉积物常常是饱和的软粘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但三角洲冲积物的最上层常形成硬壳层,可作低层或多层建筑物的地基。

5. 湖泊沉积物 形成原因:分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两类,湖边沉积物由湖浪冲蚀湖岸形成的碎屑物质在湖边沉积而形成的,近岸带多为粗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远岸带为细颗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心沉积物由河流和湖流挟带的细小悬浮颗粒到达湖心后沉积形成的,主要是粘土和淤泥,常夹有细砂、粉砂薄层。

工程特征:湖边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斜层理构造,近岸带土的承载力高,远岸带则差些;湖心沉积物压缩性高,强度很低;若湖泊逐渐淤塞,则可演变为沼泽,形成沼泽土,主要由半腐烂的植物残体和泥炭组成的,含水量极高,承载力极低,一般不宜作天然地基。

6. 海洋沉积物

海洋沉积物可分为如下四类:

滨海沉积物: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组成,具有基本水平或缓倾的层理构造,其承载力较高,但透水性较大。

浅海沉积物:主要由细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学沉积物(硅质和石灰质)组成,有层理构造,较滨海沉积物疏松、含水量高、压缩性大而强度低。

陆坡和深海沉积物:主要是有机质软泥,成分均一。

海洋沉积物:在海底表层沉积的砂砾层很不稳定,随着海浪不断移动变化,选择海洋平台等构筑物地基时,应慎重对待。

7. 冰积土和冰水沉积土

冰积土和冰水沉积土是分别由冰川和冰川融化的冰下水进行搬运堆积而成,其颗粒以巨大块石、碎石、砂、粉土及粘性土混合组成。一般分迭性极差,无层理,但冰水沉积常具斜层理。颗粒呈棱角状,巨大块石上常有冰川擦痕。

8. 风积土

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扬,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颗粒主要由粉粒或砂粒组成,土质均匀,质纯,孔隙大,结构松散。最常见的是风成砂及风成黄土,风成黄土具有强湿陷性。

七、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在南华大学内么?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审核确认,由南华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

船山学院有两个校区:

红湘校区:湖南省衡阳市常胜西路28号

雨母校区:湖南省衡阳市衡祁路228号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红湘校区在南华大学内,雨母校区不在南华大学内。

八、济南华山山会时间?

济南华山山会是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山会很热闹,有售肉的、水果的、疏菜、土特产品种很多,前去赶会的人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九、济南华不注山典故?

早在春秋时期,华不注山就因齐、晋两国的一场战争闻名遐迩了。《左传·鞌之战》记载:“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曾盛赞此山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障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后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如唐代李白、宋代曾巩、元代赵孟等,都为“华不注”山留下诗篇或画作,历史文化名人的诗画使该山愈发四海闻名。

李白《古风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说:“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翠如芙蓉……”。曾巩也有《华不注山》诗,其中有“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句,“金舆”也是该山的历史别名。元代大书画家、诗人赵孟的《趵突泉》诗,更是家喻户晓: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还有名画《鹊华秋色图》(鹊即鹊山,华即华不注山)传世,为人们留下了一幅数百年前的鹊、华山美景写真。

那么,这座被叫做“华不注”的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早有关注,今人也仍有争议,共同之处是这座山是因为像某样东西而得名的,道理就像现在的“燕子山”“郎茂山(原名狼猫山)”等一样。古人的解释中,多认为“华不注”像水中的花蒂,而老济南人却通常认为“华不注”是“花骨朵”的谐音。

那么,上述说法中究竟哪种更可信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又有何证据呢?我们不妨从传统语言学,即文字、音韵和训诂学的角度作一番去伪存真的分析。但问题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学术性,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直至中古音(南北朝至唐五代)的声调,平声是不分阴阳的,即那时平声调的字还没有发展到现代普通话中一声和二声的区别。所以,“华(華、蕐)”字和“花”同音同义。“华”的本义就是“花”,无论从字形、字音还是字义上均无须争议,此不赘述。问题的难点主要出在对“不注”二字的解释上。

早在西晋时期伏琛的《三齐略记》一书中,就引用了同时代谱学家挚虞《畿服经》中对“华不注”一词的解释,其中对“不”字的解释是:“‘不’,又音‘跗’,如《诗》‘鄂不韡韡’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前半句的意思容易理解,是说根据《诗经·小雅·常棣》中的文字判断,“不”就是“跗”,“跗”的意思是“蒂”。但“华跗之注于水”一句令人费解,详见后文具体分析。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录》卷二之“花足曰萼”条下,进一步解释了花蒂为什么被叫做“跗”:“或问:花蒂何以曰‘跗’?曰‘蒂’者,花足也,故其字从‘足’。”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跗”的本义是脚,后来引申出底座的意思。有的人会问,凭什么说花蒂被称作“跗”呢?那是因为花蒂或花萼就相当于花的底座儿。根据杨慎这个解释,后来也有释“不”为“趺”的,“趺”同“跗”,都有底座儿的意思,所以也说得通。

从古文字形的角度讲,解释“不”为“跗”也没问题。考察“不”“帝(本义为蒂)”的字形可知,二字字形极为相近,唯一不同的是,“帝”比“不”多了一个类似“H”形的符号,其实这个指事符号,在古文字中常用来表示天然物或人造物某处较细或扎紧的地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见,如“帚”中的“冖”、“亂”“辭”中的“冂”等,都是由这个指事符号演变来的,这个符号在古文字中有时也被省略,可有可无。以上分析这说明,“不”“帝(蒂)”二字在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关系都很近。

尽管《山东通志》释“华不注”条也沿用了古书中的说法:“如华柎之注于水者然。”但“华跗之注于水”这句话确实令人费解,原因是无论我们用“注”字的本义——“灌也”(《说文》,即注入、灌入),还是用“注”的其他引申义,都解释不通这句话。花又不是液体,怎么能“注于水”呢?按照这种十分牵强的解释,“华不注”三字合起来,意思就不明不白了。赵明丽曾发表《左传考释两则——“恶之易也”及“三周华不注”解》一文,文中罗列了历代对于“华不注”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说:“华不注”实际上是“花跗注”或“花柎注”。……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王士禛“花萼跗明水”(《秋日游华不注》)、高宅旸“昔闻华不注,跗萼衔千重”(《望华不注》)等诗句也皆证明了“华不注”本为“花跗注”的这一典实。(《现代语文》2014年第二期)

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解决“华跗之注于水”的顺畅理解问题,因为“花萼跗明水”等句,仍然不能对“注”字的解释有任何帮助,“华跗之注于水”仍是一笔糊涂账。

或许是因为古人也感到“华跗之注于水”解释不通的缘故吧,清人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中搬出《左传·成公十六年》的一条注文,重新解释“华不注”,他说:“华不注,‘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戎服”就是军服、军装。

十、武夷山什么地质?

武夷山地区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这说明本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本区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其后,武夷山地区发育了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成为研究我国东部侏罗~白垩系地层及时代划分的典型剖面。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第四纪以来,武夷山西部的黄岗山大幅度上升了1000M。,而东部崇安~武夷宫盆地上升幅度缓慢,使武夷山地区在30km的范围内,高度相差1950m,平均坡降 6.5%.发育了从中山到丘陵盆地的系列地貌类型和从西到东的 2100m~2200。、1800rn~1900m、1100m~1200m、700m~800m、500m~550m和400m左右等六级夷平面。受地质构造的严格控制,西部发育了长达几十公里岩壁陡峭的深大断裂谷和断块山脊,如黄岗山~大竹岚的断层深谷川W和FW向断裂谷与NNE、NW断裂构成了典型的格子状构造地貌。东部地区因受NNEJW和EW断裂构造的控制,发育了曲折多弯的溪流和柱状、锥状、悬崖等丹霞地貌,形成山水相融的九曲溪风光。EW和SN向断裂构造产生了风景似画的章堂涧、倒水坑至牛栏坑、九龙窠和流香润的“王”字型断裂谷系。告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也很明显,西部海拔 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我国同类地貌中山体最秀、类型最多、景观最集中、山十结合最好、视域景观最佳,可入性最强的自然景观区,为此,在中国名山中享有特殊地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