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云雾山林场内。距承德市区140公里,从北京经111国道或从承德经112国道、承丰公路均可到达。属山岳型自然景观。最高峰海拔2047米,是燕山山脉第二高峰。因山高多雨,雾气迷漫,故得名云雾山,有盘山公路可直达山顶。云雾山森林公园与汤河源度假村、白云古洞相邻和千松坝森林公园、京北第一草原遥相呼应,成为丰宁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之一。
龙门山地处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西边是巴颜喀拉,东南方向是相对比较坚硬的四川盆地。板块推挤导致巴颜喀拉地块运动受阻形成断层。
龙门山断层有四条大断层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龙门山脉龙门山脉,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形成于中生代和早新生代。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气象万千。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地处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西边是巴颜喀拉,东南方向是相对比较坚硬的四川盆地。板块推挤导致巴颜喀拉地块运动受阻形成断层。龙门山断层有四条大断层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专家认为,芦山地震并非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而此次芦山地震发生在南西段,距汶川地震主震区87公里。
远古时期
阴山山脉属于非常古老的断块山,是远古时期的地质陷落而形成的,山石都是古老的变质岩,山间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
阴山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区南北差异较大,阴山以北属高原干旱气候,是少数民族传统的游牧区;阴山以南属传统农耕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武夷山地区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这说明本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本区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
其后,武夷山地区发育了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成为研究我国东部侏罗~白垩系地层及时代划分的典型剖面。
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它跨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北部为古亚洲构造域。四川境内东、西部构造分带明显,大致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为界,该界以东为扬子准地台(台区),以西是松潘-甘孜褶皱系和三江褶皱系(槽区)。
位于中国中部的大别山地质博物馆,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迹之地。这里聚集了大别山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通过陈列展示和科普教育,向人们展现了大别山千万年来的地质演变史。
在大别山地质博物馆,你可以一睹大别山区独特的地质地貌,如正长岩、榴辉岩等;探索古生物化石的奥秘,感受冰川时代的壮观场景。各种丰富的地质标本和展品,生动地再现了大别山地区的地质历史。
除了陈列展示,大别山地质博物馆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专业的地质讲解员会向游客讲解地质知识,参与者还能亲身体验化石挖掘、岩石鉴定等互动项目,深入了解地质学知识。
在大别山地质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更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这种环保意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的参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别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地质过程,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您更好地了解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帮助您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旅行行程。
1、隶属关系不同。地质调查所直属国家地质调查局,与国土资源部同级;地质小组通常隶属于省地质矿产局,而省地质资源局又属于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属于国家国土资源部。从层次上讲,地质研究所要高于地质队。
2、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地质研究所主要是国家保留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骨干。
断层还是褶皱 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
在中生代期间(2,4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第一阶段是岩石形成阶段。落基山脉的岩石形成时间早于山脉隆升时间。从古生代寒武纪起到中生代白垩纪,这一区域一直保持浅海状态,通过长期的海相沉积,在构成北美大陆陆核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和泥质板岩之上,形成了数公里厚的灰岩和白云岩。
第二阶段是山脉形成阶段。在中生代的晚期至新生代早期,约8000万年前,这—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山脉隆升,形成高于海平面约6000米的高地。这次造山运动被称为拉拉米造山运动。之后,经过了数千万年的地表侵蚀运动,较高的山峰被夷平,从6000米降『氐到3000-4000米左右,原来被覆盖在底下的落基山脉原始岩石部分出露地表。据科学家推测,当时的加拿大落基山山坡是平缓的,山谷是蜿蜒弯曲的,截面呈V形,河流沿着山沟缓慢流下。
第三个阶段是冰川地貌形成阶段。开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加拿大落基山地区广泛发育了冰盖和冰川。在加拿大高海拔地区,并不是所有冬天下的雪到了夏天都会融化。尽管夏天阳光强烈,但是到八月底这里就已经寒风凛冽,因此,第—年冬季下的5-10米厚的雪到第二年一般能保留几厘米不融化。随着一年一年过去,这些不融化的雪逐渐的积累、压紧、互相连结在—起,形成了坚硬的冰晶,然后便形成了冰盖和冰川。而且冰盖非常厚,除了若干海拔很高的山峰外,几乎覆盖了山脉的所有区域。
当冰盖的厚度达到大约30米,就开始向外向下扩展,冰川会沿着山谷向下流动。尽管冰川流速比河流慢很多,一年仅能够移动15-125米左右,但是流动的冰川具有非常强的侵蚀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当冰川运动时会把岩块拔起带走,而且冰川底床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冰川的侵运作用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被称为冰碛物。把—个V型的山谷改造成U型,普通的河流往往需要几百万年,而冰川只需要10万年。
一直到1. 65万年前,随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加拿大落基山地区的冰盖才开始融化,冰川开始消退。冰川作用留下了陡峭的角峰、“U”形的山谷,以及冰斗、槽谷等冰川侵蚀地貌。整块的冰原逐渐分散成若干处小型冰原,冰川融化的雪水形成了丰富的水系,一些雪水被冰碛堰塞阻挡,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堰塞湖泊;而另一些则汇成河流,奔腾在U型山谷中,在石灰岩石上开凿出一条条崎岖的峡谷,并在高差陡变处形成壮观的瀑布。加上长期的地壳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