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按跨径分类:隧道按跨度划分为四种,短隧道、中隧道、长隧道、特长隧道。特长隧道:全长10000m以上;长隧道:全长3000m以上至10000m,含10000m。
隧洞施工超前预报分类 1按预报的作用划分 ⑴常规预报:是勘测设计阶段地质工作的继续,也是隧洞施工的一个作业过程。其目的是结合施工进程,收集地质资料,判断围岩类别,了解掌子面前方短距离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正确选择断面大小、衬砌类型、施工方法和支护设计或修改施工设计等提供依据,其成果可作为隧洞竣工后维修养护参考。
该预报是短距离预报的主要任务,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多以地质素描为主,配合简单的物探测试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
常规预报应以施工单位为主,作定量预报、并结合施工进行,预报时尽量不占或少占施工作业时间。
⑵成灾预报:隧洞施工中的地质灾害,是指隧洞施工过程中因前方地质条件的突然变化,导致施工失去控制的非常事件。
该事件可引起人员伤亡、机械设备失效并严重破坏、甚至被迫长时间停工,致使工程部门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隧洞地质灾害主要有大规模塌方、涌水、涌泥、涌石、岩爆、瓦斯等。
成灾预报是对可能的灾害性地质条件进行预报,以指导隧洞施工中的防灾和减灾工作。
该预报是中、长距离预报的主要任务,是为隧洞施工战略决策服务的。
对可能成灾的地质条件,应从设计和施工方法上考虑特殊对策,否则可按常规预报进行。
成灾预报应由设计、科研、施工单位组成专家小组,采用地质、物探综合分析法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报,并视工作需要占用部分施工作业时间。
⑶专门预报:对特殊地质问题进行预报,如膨胀岩、侵蚀性地下水、高地温、岩溶等。
这些特殊地质条件,常常使施工陷入困境或破坏隧洞衬砌,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失当,甚至可能酿成大的地质灾害。
可见,专门预报也是隧洞施工预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预报应由设计、科研和施工部门组成专门小组,采用综合手段作定性和定量预报。
2按距掌子面的距离划分 隧洞施工超前预报距离与隧洞施工速度和工程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结合我国隧洞开挖技术水平和快速施工要求,按掌子面前方距离可分为三类:
⑴短距离预报:0~15m。就我国目前快速施工的水平,一般采用钻爆与TBM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循环进尺约2~3m,二个循环是4~6m,三个循环是6~9m。
实践表明,预报三个循环的前方地质条件,即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
根据我国目前的探测技术,要预报掌子面前方15m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并不困难,且测试基本可与施工同步进行。
对成灾预报而言,短距离预报相当于临灾预报或防灾处理阶段。
⑵中距离预报:15~50m。对于防灾预报来说,只有15m范围内的临灾预报是不够的。发现有可能成灾的地质条件,马上要准备处理,显然太紧张。比较理想至少应有30m的距离。因此,进行范围超过15m的中距离预报是隧洞施工所必须的。另外,从目前已有的预报实践来看,用物探方法在开挖面上进行20~40m的超前探测已十分有效。说明物探方法在中、长距离预报中是有潜力的。
⑶长距离预报:50m以上为长距离预报。 3按采用的手段划分 ⑴经验预报:在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凭感觉就能进行的预报。
它对临灾预报有特殊意义,如凿孔过程中发现有岩粉异常喷出,可能遇到了瓦斯或有害气体;听到岩石劈裂声且随后出现岩块弹射现象可能是岩爆;凿孔异常喷水可能是大量涌水的先兆;隧洞塌方也有先兆等等。
直接预报法或地质分析法的预报效果与从事预报人员的经验丰富程度密切相关。
⑵采用仪器预报:预报目的不同,方法各异,所用仪器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地质分析法只需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稀盐酸和皮尺等;水平钻孔法需用大型水平钻机;物探方法需各种物探仪器等。
⑶综合预报:地质体是复杂的综合体。企图用单一方法查明隧洞的全部地质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采用综合预报方法。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异和不同精度要求,适时选用若干种方法相互补充和印证,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4按精度划分 ⑴定量预报:“定量”是对前方地质体具体位置、规模、设计参数变化等给出量的概念;对灾害性地质条件,除明确灾害性质外,还应明确可能成灾的位置、规模和影响范围等。当然对量的精度要求也是相对的,如短距离预报精度要求最高;中距离预报精度要求次之;长距离预报则以定性为主,强调战略上的指导作用。 ⑵定性预报:定性是对定量而言。定性一定要准,具体位置的精度可不作严格规定。
按照公路隧道的长度分类:分为短隧道(L≦500m)、中长隧道(500<L<1000m)、长隧道(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L>3000m)。
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按照隧道的长度分类:分为短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500m;公路隧道规定:L≤500m)、中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规定500<L<1000m)、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L>3000m)。
1、正断层;(2)逆断层;(3)平移断层;(4)水平断层;(5)垂直断层;(6)开口断层。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油气藏类型分为五大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水动力(dònglì)封闭油气藏、、复合油 气藏。
构造(gòuzào)圈闭及其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 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 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1、按照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分类:分为土质隧道和石质隧道。
2、按照隧道的长度分类:分为短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500m;公路隧道规定:L≤500m)、中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500<L≤3000m;公路隧道规定500<L<1000m)、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3000<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1000≤L≤3000m)和特长隧道(铁路隧道规定:L>10000m;公路隧道规定:L>3000m)。
3、按照国际隧道协会(ITA)定义的隧道的横断面积的大小划分标准分类:分为极小断面隧道(2~3㎡)、小断面隧道(3~10㎡)、中等断面隧道(10~50㎡)、大断面隧道(50~100㎡)和特大断面隧道(大于100㎡)。
4、按照隧道所在的位置分类: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
5、按照隧道埋置的深度分类:分为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
6、按照隧道的用途分类: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和矿山隧道。
隧道洞口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首先,按照用途可分为道路隧道、铁路隧道和水下隧道等。
其次,根据洞口形状和结构特征,可分为封闭式隧道和开放式隧道。封闭式隧道洞口通常设有门或闸,用于限制进出隧道的通行。开放式隧道洞口则没有这种限制,通常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此外,根据洞口所在地形地貌,可分为山区隧道、城市隧道等。每种分类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以保证隧道的安全和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