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时期三次大冰期,温暖期长的原因如下:
一、震旦纪大冰期
在距今6—7亿年间,也就是地质史上的元古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气候。在加拿大、美国和我国江南地区的古地层中都有那个时期的冰碛层遗迹,这就是地球史上的第一次大冰期,称之为“震旦纪大冰期”。
冰川影响所及,几乎是寸草不生,自然界呈现一派空寂冷漠的景象。但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却发现了大量只有在气候温暖干燥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石膏层。这表明,在世界规模的震旦纪大冰川时期,也存在小范围的温暖地区,在持久的寒冷时期也有相对短暂的温暖时期。
在这次大冰期之后,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古生代开始了。古生代前期是海生藻类时代,中期是陆生孢子植物(如蕨类)时代,后期则出现了地球史上最早的原始森林。
在距今大约5亿多年前,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时3亿年以上的范围广阔的大间冰期,即寒武纪——石炭纪间冰期。间冰期就是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期,在这个大间冰期内,地球气候显著变暖,冰川向极地和高山退缩,而石炭纪则是这次大间冰期的极盛阶段。
二、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在距今二亿至三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这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迭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
在这次大冰期的后期——二迭纪,我国南部地区非但不冷,反而相当炎热潮湿。比如已发现的大量二迭纪珊瑚礁就是明证。此外,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欧洲南部等地区,同样是炎热而潮湿的气候,在这些地区还发现了二迭纪煤层。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过后,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最后形成了地球前半生中最为炎热的地质时代——中生代。这个时代从距今二亿三千万到七千万年为止,经历了大约一亿六千万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代,即使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的气候也是相当温暖湿润,呈现着森林密布的亚热带景象,地质学家称之为中生代“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在这次大间冰期的早期,大陆性气候显著,干燥带迅速扩大。北美、欧洲和我国的红土沉积范围广阔,说明当时气候炎热、氧化剧烈。
三、第四纪大冰期
从距今七千多万年前开始,地球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生代。新生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地质历史阶段。
新生代中期是地球气候由温暖走向寒冷的过渡阶段,温带地区开始草原化和荒漠化。在新生代第三纪后期,气温急剧下降,到距今三百万年的第四纪,终于出现了一直持续至今的大冰川期——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地球史上已知的第三次大冰期。
在两个亚冰川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变得温暖而干燥,北极气温比现代高出10℃以上,低纬度地区气温也比现代气温高5—6℃.热带和温带气候带向北扩展,动植物群也随之向高纬度迁移。极地附近的冰盖逐渐融化并消失,引起了海平面上升。
第四纪的地球气候有着极为显著的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一些科学家认为,现在距第四纪大冰期开始的时间长度,还没有达到地球气候史上大冰期的时间长度。
前两次大冰期都有几千万年的时间长度,而第四纪大冰期只有200多万年的时间长度。因此,现在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一个阶段。与整个地球气候史比较,现代气候仍然处于比较寒冷的时期。
大理冰期是我国第四纪的一个冰期。对我国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始于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在1921年即已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30年代,他又在江西庐山发现冰川沉积物,在鄱阳湖边发现具冰川擦痕的羊背石;并在安徽黄山发现U形谷削壁上的擦痕,在该山后海发现具擦痕的漂砾。
大理冰期
他又指出在庐山冰期之后还有一个更晚冰期,在此冰期中,长江中下游虽无冰川发育,但在气候上有所反映,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则有冰川作用。建国以后,在云南大理的研究确认了这一点,故称其为“大理冰期”,属晚更新世,以云南大理苍山的冰碛物为代表。
第四纪的四大冰期
这样一来,第四纪就有了以上四大冰期,这四个冰期正好与20世纪初德国的彭克、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研究所提出的四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大理冰期-玉木冰期:距今约7万-1万年
庐山冰期-里斯冰期:距今约37万-24万年
大姑冰期-民德冰期:距今约80万-68万年
鄱阳冰期-群智冰期:距今约120万-90万年
李四光指出,在最后一个冰期(即后来确认的大理冰期),长江中下游无冰川发育,而中国西部高山地区则有冰川,如在打箭炉附近的贡嘎山,冰川前端有时可降至2000余米高度。
此后的研究表明,大理冰期时,云南雪线高度在3900米,台湾在3350米,长江下游在2600米,因长江下游的山地尚未达到当时雪线的高度,故缺失大理冰期。
希望能帮到你,麻烦给“好评”。
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形成冰期。特别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地质事件,通常称为大冰期。大冰期的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大冰期内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冰盖规模的扩展或退缩时期,这种扩展和退缩时期即为冰期和间冰期。
在地球发展史上有冰期的时间只占整个地球历史时期的10%左右,而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温暖期。已被确认的大冰期有以下几次。
新太古代大冰期:是已知地球上最早的大冰期。以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大湖区西部的休伦群高干达组冰碛层为代表,该地层年代为距今27~23.5亿年前。另外,在南非、澳大利亚西部、印度都有这次冰期的产物。这次大冰期持续约4000万年。
前寒武纪大冰期:约距今9.5~6.15亿年前的一次影响广泛的大冰期。其遗迹除南极大陆尚未发现外,世界各大陆的许多地方都有保存,并多被非冰川沉积岩层所隔开,表明该冰期是多阶段性的。最早发现于苏格兰、挪威,此后在中国、澳大利亚、非洲、格陵兰和北美相继发现。以挪威北部芬马克的冰碛岩为其代表。在中国则为震旦系底部带擦痕的南沱冰碛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等处。
早古生代大冰期:发生在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的大冰期。约距今4.6~4.4亿年前,有人认为可能延续到泥盆纪晚期(3.6 亿年前)。其混碛岩见于法国、西班牙、加拿大、南美、北非及苏联新地岛。北非的冰碛岩露头极佳,并保存有若干冰川地貌的遗迹,如保存极好的冰壅构造、鼓丘、蛇形丘和砂楔等地形。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在石炭纪中期至二叠纪初期的一次冰期。当时全球气温普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冰盖与冰川,持续时间长达80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大冰期。见于印度、澳大利亚、南美、非洲及南极大陆的边缘。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这次大冰期冰川作用最强的地区。
晚新生代大冰期:是地球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自新第三纪出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一直延续至今。早在渐新世南极就开始出现冰盖,中新世中期冰盖已具规模,是最早进入冰期的地区。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当时,北半球有两个大冰盖,即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北美劳伦冰盖。前者的南界到达北纬50°,后者达北纬38°附近。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大约在8000~10000年前,全球又普遍转暖,大量冰川和冰盖消失或收缩,地球进入冰后期。但是,诸大陆的冰川和冰盖并未完全消失。
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中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冈底斯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一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冰川时代在地质史上,冰川曾多次滑过地球表面,冲击刻画过大地,形成许多湖泊和沼泽。最近的一次冰河时代发慢慢回升,也有上下波动。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仍然处在冰川阶段,因为1/10的地球表面仍然被坚冰覆盖。 格陵兰和南极地面上覆盖着共达500万立方英里的冰,世界各地崇山峻岭中峡谷冰川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历史记载清楚的表面,100年来地球正在经历一次间冰期。
瑞士在本世纪初兴建的游览胜地曾使游客对冰雪美景一览无遗,而现在,那冰雪世界早已荡然无存!如果这次间冰期继续下去,地球上的冰川全部溶化,海面将上升200~300英尺,淹没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像纽约、波士顿只能由背负水下呼吸器的蛙人去参观游览了。
也许这次间冰期是暂时的,在未来的数千年中地球将会再次变冷,再次经受冰冻。
巨大的冰山将再次出现并向世界各地推进,吞没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文明。
或许冰川期确实正在结束:这一切只有让时间和被淹没的沿海城市能说清楚。
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目前已经发现地球上最老的地层同位素年龄值约46亿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亿年为界限,将地球历史分为两大阶段,46亿年以前阶段称为“天文时期”或“前地质时期”,46亿年以后阶段称为“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是指人类活动的历史包括史前历史在内
地质时期(Geologic time scale)指地球历史中有地层记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目前已经发现地球上最老的地层同位素年龄值约46亿年左右。因此,一般以46亿年为界限,将地球历史分为两大阶段,46亿年以前阶段称为“天文时期”或“前地质时期”,46亿年以后阶段称为“地质时期”。
1、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的一段地质时间。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熔融物质形成地幔。地幔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外表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外过渡层。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
2、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
3、地表形成了沟谷高山、大坑洼地,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侵入期距今年数(亿)主要分布地区岩石类型有关矿产 燕山期晚期0.7~1.0东部地区、滇西、西藏、喀喇昆仑山花岗岩、闪长岩、二长岩等Sn、W、Mo、Pb、Zn、Cu、Hg、Sb、Au、萤石、明矾、叶蜡石、重晶石、水晶
中期1.37东部地区、滇西、西藏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和超基性岩W、Sn、Bi、Mo、Fe、Cu、Pb、Zn、Be、Cr、Ni、Ti、Pt、石棉、叶蜡石、明矾石
燕山期末分东北北部、内蒙北部、秦岭花岗岩、白岗质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基性岩Mo、Cu、Pb、Zn、Au、萤石、水晶、钛钒磁铁矿
印支期2.00南岭、海南岛、川西、滇西、秦岭、南祁连山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Fe、Cu、Ni、稀有金属、云母 海西期晚期2.30东北、内蒙、天山、昆仑山、川滇、台湾花岗岩、基性和超基性岩Fe、W、Sn、Mo、Pb、Zn、Be、Cr、Ni、钒钛磁铁矿、金云母、水晶、石棉
中期2.40大兴安岭、内蒙北部、天山及川滇边区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和超基性岩Fe、Cu、Pb、Zn、Cr、Ni、Co、钒钛磁铁矿、云母、水晶、菱镁矿
早期2.8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川滇边区、祁连山、昆仑山、内蒙基性和超基性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Cr、Cu、Ni
续表
侵入期距今年数(亿)主要分布地区岩石类型有关矿产
早古生代
加里东期
晚期4.05南岭、内蒙北部、天山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早期4.40北祁连山、北山、贺兰山基性和超基性岩、变质火山岩Cr、Pt、Cu、Ni、Fe 后期6~17秦岭、鄂西花岗岩、闪长岩
前期17~27辽东、华北、华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超基性和基性岩Cu、Pb、Zn、Au、Cr、Ni、Fe、滑石、石棉、菱镁矿 7东北、华北花岗岩、基性和超基性岩云母、稀有金属、Au、Cu、Ni、Cr、Fe、B
冰期:高纬度地区冰盖扩张,向中纬度推进。高山地区的山岳冰川向低地伸展,引起海平面降低。气候与土壤生物带向赤道方向迁移。在各个大陆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冰期时气候寒冷干燥,植被退化,某些内陆干旱地区沙漠扩张,黄土堆积,湖面收缩下降。在以冬季风降水为主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则寒冷湿润,湖面上升扩张。
间冰期:冰川退缩,海平面回升,气候和生物带向两极迁移。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时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地表会有土壤发育。以冬季风降水为主的内陆干旱区的气候温暖干燥,湖泊收缩或者干涸,沙漠扩张。
地质时期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地球历史中有地层纪录的一段漫长的时期。
地质时期,为地球的地质历史所占据的漫长的时期范围,从大约39亿年前(相当于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延续到今天,实际上就是由地层所代表并纪录在地层中的那一段地球的历史。
早古生代(Early Palaeozoic Era):距今5.7亿年~距今4.09亿年,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 3个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