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的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整个地壳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
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又称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划分若干纪如造山纪、侏罗纪、白垩纪。每个纪下又分为世,如更新世、全新世。世下分若干期,如北方期、前北方期。
宙 代 纪 世 年代开始百万年前(GSSP)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0.011430 ± 0.00013 人类繁荣
更新世 1.806 ± 0.005 冰河时期
新近纪 上新世 5.332 ± 0.005 人类个人猿祖先出现
中新世 23.03 ± 0.05
古近纪 渐新世 33.9 ± 0.1 大部份哺乳动物目崛起
始新世 55.8 ± 0.2
古新世 65.5 ± 0.3
中生代 白垩纪 145.5 ± 4 恐龙繁荣与灭绝
侏罗纪 199.6 ± 0.6
三叠纪 251.0 ± 0.7 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古生代 二叠纪 299.0 ± 0.8 二叠纪灭绝事件
石炭纪 359.2 ± 2.5 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
泥盆纪 416.0 ± 2.8 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等 志留纪 443.7 ± 1.5 陆生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488.3 ± 1.7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 542.0 ± 1.0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元古宙 新元古代 埃迪卡拉纪 630 +5/-30 多细胞生物出现
成冰纪 850 发生雪球事件
拉伸纪 1000 罗迪尼亚古陆形成
中元古代 狭带纪 1200
延展纪 1400
盖层纪 1600
古元古代 固结纪 1800
造山纪 2050
层侵纪 2300
成铁纪 2500
太古宙 新太古代 2800 第一次冰河期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蓝绿藻出现
始太古代 3800
冥古宙 早雨海代 3850 地球出现头一种生物——细菌
酒神代 3950 古细菌出现
原生代 4150 地球上出现海洋
隐生代 4570 地球出现
1、按成因分为构造类型、侵蚀类型、堆积类型等。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又可分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风成的等类型,依次还可分成更次一级类型。
2、按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类。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征是起伏大,峰谷明显,高程在500m以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
3、根据高程、相对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异,山地又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是切割破碎、构造线模糊、相对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缓和的地形。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较小的地形。也可按动力、形态等进行分类,每一种大类型下都可继续分出次一级类型。
鱼类时代是古生代的第四个纪,古生代泥盆纪
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分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元古宙(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其中又分第三纪、第四纪,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人类现在仍处于第四纪的全新世,下个纪元还没有命名。
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有机生命)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2、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3、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貌类型主要有:1、喀斯特地貌;2、丹霞地貌;3、黄体地貌;4、冰川地貌;5、风蚀地貌;6、火山地貌等。
地貌类型是地貌形态成因类型的简称。指从形态成因上进行地貌分类。自然界中地貌形态有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等,地貌成因类型是相当复杂的。
例如,剥蚀地貌有河蚀、湖蚀、海蚀、溶蚀、冻蚀、风蚀;堆积地貌有冲积、洪积、湖积、海积、冰碛、风积;构造地貌有褶皱的、断块的;气候地貌有湿热气候地貌、干旱气候地貌等等。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
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2000多年前,中国古书《山海经》对溶洞、伏流、石山等现象已有提出,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岩溶现象已有较多记载。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在广西、贵州、云南,他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
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
不同的应用领域钻孔深度的划分标准不同,地质岩心钻探钻孔深度划分如下:
浅孔:<300m;中深孔:300-1000m;深孔:1000-3000m;特深孔:>3000m。
该标准仅适用于地表地质钻孔深度划分,不适用于坑道内钻孔、工程地质钻孔、油气钻孔、水文地质及地热钻孔等的深度划分。地质钻孔分为哪些层?
一类土(松软土):砂土、粉土、冲击砂土层;疏松的种植土、淤泥(泥炭);
二类土(普通土):粉质粘土;潮湿的黄土;夹有碎石、卵石的砂;粉质混卵(碎)石;种植土、填土;
三类土(坚土):软及中等密实粘土;重粉质粘土、砾石土;干黄土、含有碎石卵石的黄土、粉质粘土,压实的填土;
四类土(砂砾坚土):坚硬密实的粘性土或黄土;汗碎石、卵石的中等密实是粘性土或黄土;粗卵石;天然级配砾石;软泥灰岩;
五类土(软石):硬质粘土;中密的页岩、泥灰岩、白垩土;胶结不紧的砾岩;软石灰岩及贝克石灰岩;
六类土(次坚石):泥岩、砂岩、砾岩;坚实的页岩、泥灰岩、密实的石灰岩;风化花岗岩、片麻岩及正长岩;
七类土(坚石):大理岩、辉绿岩;玢岩;粗、中粒花岗岩;坚实的白云岩、砂岩、砾岩、片麻岩、石灰岩;微风化安山岩、玄武岩;
八类土(特坚石):安山岩、玄武岩;花岗片麻岩;坚实的细粒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辉长岩、辉绿岩、玢岩、角闪岩。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1.
地层层序律 在地质历史中的每个地质年代都有相应的沉积岩层 (部分地区还有喷出岩) 形成,这种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没有发 生巨大的构造变动, 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而且都是先形成的 在下面, 后形成的在上面。 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 称为地层层序律, 即叠置律。 根据地层层序律便可将地层的先后顺序确定下来。
2.
生物演化律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 其遗体和遗迹可保存在沉积岩层中, 它们一般 被钙质、硅质等所充填或交代(石化),形成化石。生物界的演化历史也是生物不 断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生物演化总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利用 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 分布较广泛, 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或生物化合组合, 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依据。
3.
岩性对比法 岩性对比法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性方面的特点为对比的基础。认为 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近似的。
4.
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地质历史上,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