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君山地质景观介绍

时间:2025-04-12 11:27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河南老君山地质景观介绍

河南老君山地质景观介绍

河南老君山地处中国中部,是一座以其丰富的地质景观而著名的山脉。该地区拥有壮丽的山峦、奇特的岩石和迷人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地质爱好者的注意。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河南老君山的地质奇观,揭示其独特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

1. 地质背景

河南老君山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地处洛阳市和焦作市之间。它是中国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形成于约3亿年前寒武纪的早期。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和地质变化,塑造出了河南老君山的独特地貌。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里,河南老君山经历了多次冰川时期的侵蚀和冰川期间的沉积,进一步改变了地形和地貌。这些地质过程为该地区的岩石形成和山脉发展提供了契机。

2. 地质特点

河南老君山以其特殊的地质特点而闻名。山脉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岩石类型,例如花岗岩、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这些岩石在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中经历了风化、侵蚀和变质等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岩石构造和景观。

河南老君山的山峦峻拔,多为斜坡和陡峭的峭壁。在山脉的顶部,你可以欣赏到绵延的山脊和壮丽的山谷景色,带来令人屏息的美景。在山间,众多的山涧和溪流沿着峡谷穿行,形成了迷人的水系和瀑布。

此外,在河南老君山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地貌现象,如各种洞穴、峡谷和岩溶地形。这些地形的形成源于地下水的作用和地质构造的侵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感和探索的价值。

3. 地质历史

河南老君山的地质历史悠久,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代。在寒武纪的早期,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包括隆升、沉降和火山喷发等。

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生命进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华北地区的海域退去,陆地上陆生植物开始出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在河南老君山地区,当时的海底沉积物逐渐转化为岩石,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质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运动和气候变化对河南老君山的地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冰川的侵蚀作用切割了山脉,冰川融化后的水流进一步改变了地形,形成了山谷、湖泊和瀑布等地貌特征。

4. 保护与旅游

河南老君山地区的地质景观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了保护这片独特的地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法规和管理计划。

游客可以参观河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这里设有专门的观景点和旅游线路,提供了一流的观景体验和旅游设施。在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请遵循相关的保护规定,保护好自然环境,共同呵护这片宝贵的地质遗迹。

结论

河南老君山以其丰富的地质景观而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质爱好者的兴趣。这片独特的地貌记录着亿万年的地球演变历程,是地质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河南老君山的地质背景、地质特点和地质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片壮丽的地貌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示,也是我们理解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的重要窗口。

在未来,我们希望河南老君山的地质景观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逐渐为更多人所知晓和欣赏。让我们一起珍惜自然,探索地质,领略这片壮美的地球瑰宝。

二、探秘大别山地质公园:壮丽自然景观与丰富的地质遗迹

大别山地质公园简介

位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地质公园,是中国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秀"。该地质公园面积广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地质爱好者和游客探索、学习地质知识的绝佳去处。

壮丽的自然景观

大别山地质公园地处长江中游,地形复杂多变,山峦起伏连绵,峡谷、溶洞、地缝等自然地貌错落有致。有"山、水、田、林"之美誉,山峰雄奇险峻,水系纵横交错,山间有丰富的植被覆盖,呈现出一幅幅壮美的画卷。

丰富的地质遗迹

大别山地质公园有着悠久的地质历史,保留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这里保存着古生代、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古气候变迁等重要地质信息,地处板块构造活跃带,地震构造活动频繁,地壳构造变迁剧烈,致使地质构造变化多样,形成了各类地质遗迹,如断裂、褶皱、岩溶、地形地貌等。

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大别山地质公园建有地质科普馆、展示馆等,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地质知识,普及地质科学,提高公众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是一座集科普教育、地质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欢迎您前往大别山地质公园,探秘壮丽的自然景观,感受丰富的地质文化,并深入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地质奇观与历史变迁。非常感谢您阅读本篇文章,希望能为您对大别山地质公园有所帮助!

三、地质遗迹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地质遗迹的管理,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的各类地质遗迹。

第三条 本规定中所称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 自然遗产 。

第四条 被保护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挖掘、买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

第五条 地质遗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应实行“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六条 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全国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下,对本辖区内的地质遗迹保护实施监督 管理 。

第二章 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

第七条 下列地质遗迹应当予以保护:

一、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

二、对地质演化和生物进行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与 古脊椎动物 、 无脊椎动物 、微体古生物、 古植物 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三、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山、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 景观 。

四、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他典型产地。

五、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和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六、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七、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第三章 地质遗迹的保护区的建设

第八条 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

第九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分级标准:

国家级:

一、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二、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三、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省级:

一、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二、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

三、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县级:

一、在本县的范围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剖面、化石产地。

二、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

第十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申报和审批:

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地质遗迹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评审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对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册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由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地(市)、县(市)人民政府或同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由地质遗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县(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县(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跨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地质遗迹的地质保护区的建立,由有关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同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一致后提出申请,按照前三款规定的程序审批。

第十一条 保护程度的划分:

对保护区内的地质遗迹可分别实施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

一级保护:对国际或国内具有极为罕见和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一级保护,非经批准不得入内。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组织进行参观、科研或国际间交往。

二级保护:对大区域范围内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二级保护。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有组织地进行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及适当的旅游活动。

三级保护:对具一定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三级保护。经设立该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组织开展旅游活动。

第四章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

第十二条 国务院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本辖区内地质遗迹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由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三条 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及当地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十四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范围和界限由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人民政府确定、埋设固定标志并发布公告。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变更碑石、界标。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管理可采取以下形式:

对独立存在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分布在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区审批机关提出的保护要求,在原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助下,对地质遗迹保护区实施管理。

第十六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护区内从事的各项活动,包括开展有关科研、教学、旅游等活动。

三、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遗迹被破坏和污染。

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及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影响的一定范围内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其它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未经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保护区范围内采集标本和化石。

第十八条 不得在保护区内修建与地质遗迹保护无关的厂房或其他建筑设施;对已建成并可能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或破坏的设施,应限期治理或停业外迁。

第十九条 管理机构可根据地质遗迹的保护程度,批准单位或个人在保护工区范围内从事科研、教学及旅游活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应向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机构提交副本存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视不同情节,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并责令赔偿损失。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擅自移动和破坏碑石、界标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以及采集标本化石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对地质遗迹造成污染和破坏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不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以及从事科研活动未向管理单位提交研究成果副本的。

第二十一条 对管理人员玩忽职守、监守自盗,破坏遗迹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 行政处罚 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 行政复议 和 行政诉讼 。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地方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四、青岛历史遗迹?

1.即墨故城遗址(东周)即墨故城位于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因城设于朱毛村(春秋时大夫朱毛曾居住,故名),又称朱毛城。西汉时,胶东国康王曾设都于此,所以又称康王城。历史上即墨故城发生的举世闻名的“田单破燕”事件,即“火牛阵”,已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奇取胜的典型战例之一。

2.齐长城遗址(东周)齐长城为春秋战国时在齐国境内修筑的长城。它西起古代的平阴县北部(即近肥城县西北六十余里的广里、古防门以西),东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于家下河村北处,全长一千多华里。齐长城胶南段位于胶南市境中部,自西而东,横贯胶南市5个乡镇,全长55公里。

3.天柱山摩崖石刻(东汉—北朝)天柱山,位于平度市北五十华里大泽山脉,海拔280米。因为有丰富的历代刻石而享誉海内外。这些刻石都是我国稀有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其中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所书镌的郑文公碑,举世闻名。

4.德国总督府旧址(1903—1906年)总督府位于青岛市南区中部的观海山南坡,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是德占时期德国最高统治机构,又是总督办公的地方,故又称“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1906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1905—1908年)总督官邸旧址位于青岛市南区龙江路26号,是一座典型的古堡式建筑。初为的在青岛最高统治者的官邸,故名“总督楼”。总督官邸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茨设计,建筑总监施特拉赛尔施,始建于1905年,1908年全部完工。199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6.八大关建筑群(清、民国)八大关建筑群位于天平山南麓,汇泉角与太平角之间,南临太平湾,北依太平山。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闻名中外的旅游疗养胜地,又是优美的风景区。因其中有八条带“关”的路名比较著名,而惯称为“八大关”。这里的建筑有20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此又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共十九处:

1.城子遗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城子村东的高台地上。此处原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俗称“东城顶”。遗址北临墨水河,西与胶州湾相望。遗址除龙山文化遗存外,还有周代汉代文化遗存。

2.东皂户遗址(新石器时代—商)遗址位于胶南市琅琊镇东皂户村东南,南临皂户河,西边部分遗址压于民房之下。遗址地势呈台状,俗称“金囱选薄”,197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石器、陶器、兽骨、鹿角等。

3.南阡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南阡村西约40米高台地上。遗址距现在的海岸线不足3公里,南部和西部各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围绕,1979年考古调查时发现,出土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

4.石源遗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留村镇石源村西,坐落于群山环抱的盆地状地带上,南临墨水河,当地群众称为“西城子”,1958年修水库时发现。出土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兽骨等。

5.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西侧。1974年秋和1975年春的两次发掘,发现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地层明显显示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上层为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玉器、蚌器、陶器等文物,其中的蛋壳陶高柄杯工艺精湛,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6.徐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移风店镇徐家沟村西南100米处。遗址以西是大沽河,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石器、陶片、红烧土块等遗物。石器有刀、簇、铲等。可辨器形有罐、鼎、盆等。

7.东岳石遗址(新石器时代)我国岳石文化的典型遗址和命名地。位于平度市大泽山镇淄阳河水库北部的高台地上,西北与东岳石村有一坝之隔,东依大泽山,南望高望山河明堂山。1960年发掘出土石、骨、陶等文物近千件。该遗址的发现,是青岛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果,为研究山东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时期的东夷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8.西皇姑庵遗址(西周)西周遗址。位于胶州市张家屯镇西庵村东南部的高台地上,遗址南临胶河,文化层厚约2-3米。1976年春对该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清理了西周时期的一个车马坑和两座墓葬,车马坑内殉葬一车四马一人,出土了一批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根据车马坑出土的随葬品和采集的器物考察,该遗址是一处奴隶主贵族墓地。

9.琅琊台遗址(东周—秦代)春秋战国至秦汉建筑台基。位于胶南市琅琊镇夏河村东南5公里处。遗址三面临海,海拔183米,呈船状起伏于众山之上。春秋战国时期,琅琊已成为港口城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出巡,有三次登琅琊。其中珍贵的琅琊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10.财贝沟墓群(东周)东周时期墓葬群。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安乐村西侧的一条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米,深5米的大沟内,北接源头河,东南400米处,即为商、周时期的霸王台遗址。出土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青铜器,有腹饰窃曲纹的鼎、腹内饰鱼纹的盘、提梁壶及盘、豆等。

11.田横五百义士墓(西汉)西汉墓葬。业务即墨市东部的田横岛西峰之巅。田横(?—公元前202年)战国齐田氏之后。刘邦称帝后,一再遣使者招降田横。田横与门客二人去洛阳,行至洛阳三十里外的偃师驿站,羞为汉臣,自杀身亡。留岛的五百徒属闻横死,亦皆自杀。后人感其忠烈之举,收五百义士遗骨合葬于岛顶,并立庙祀之。

12.小桥墓群(汉代)汉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东西两侧的四个小山坡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共有汉代墓葬19座。1977年农民在墓区种地时,曾挖出一枚汉代金质“诸国侯印”。198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一级品。

13.六曲山墓群(汉代)东周至汉代墓葬群。位于平度市东南25公里处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泽山支脉,南距古即墨城15华里,她东起龙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30华里。墓葬群就分布在古岘、麻兰、云山、洪山等四个乡镇十个村庄的三十多个山头上。经过近几年的调查勘探,能确认的大小墓葬有360余座,大部分为汉代墓葬,少数属东周墓葬。古墓群中以西陵台最大,传为西汉胶东国康王刘寄之墓。

14.康有为墓(民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大麦岛村北的浮山南麓。该墓占地1.5亩,墓呈圆形,周长16.4米,封土高2米。周围用石块砌成,砌石高0.60米。墓前树立康有为的门生、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撰写的“康有为先生之墓”碑,碑阴刻“南海康公墓志铭”。墓后植六棵挺拔的龙柏,象征“戊戌六君子”。

15.石造像及碑刻(北魏)在青岛市博物馆的大厅和展厅内保存着四尊雕刻精美的石刻造像和两座石碑,这四尊佛像是北朝石造像。两尊大佛像迎风挺立,面带笑容,衣角翻飞,飘然欲动,其造型基本相同,各重三十吨,高达一丈八尺,故俗称“丈八佛”,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北魏石造像之一。对于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的造型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16.高家民兵联防遗址(抗日战争时期)高家民兵联防旧址位于平度市东北三十公里的大泽山西麓、大泽山之巅——北峰顶的西南角下。1938—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民兵组成民兵联防,运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六百余次,粉碎了日寇的一次次扫荡,取得了伟大胜利。

17.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1904年)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市南区湖北路29号,德式公共建筑。始建于1904年,次年建成。建筑平面呈L型,正门南向,立面为不对称建筑造型,东南角有一钟表塔楼,总高约30米。

18.江苏路基督教堂(1908—1910年)基督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内的小山丘上,背靠信号山,始建于1908年4月19日,建成于1910年10月23日,是当时德国人在青岛的“第一座大教堂”。又因教堂有钟楼报时,群众称为“钟表楼”。

19.浙江路天主教堂(1932—1932年)天主教堂,又名“圣弥爱尔教堂”,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15号,是青岛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我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五、西湖地质景观的形成?

西湖地质景观的行程主要西湖地质景观的形成主要受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在三万年前,西湖是一个杭州湾的泄湖。每天东海上的海潮都会倒灌进这个谢湖内。

后来,由于杭州湾的泥沙淤积堵塞了,谢胡通往杭州湾的通道。西湖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水域。后来再加之雨水和河水的注入,西湖成为一个淡水湖。

六、岩溶地质遗迹名词解释?

结论:岩溶地质遗迹是指由碳酸盐岩等溶解作用所形成的天然景观或地质遗迹。原因解释:岩溶地质遗迹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而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溶解地下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和石笋等地貌。其中,碳酸盐岩是岩溶作用最为典型的宿主岩石,因其容易溶解而形成了众多的岩溶地质遗迹。内容延伸:岩溶地质遗迹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常常伴有珍稀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岩溶地质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还是旅游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资源,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七、保护恐龙地质遗迹的意义?

 河源红色盆地的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恐龙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范围广泛,并具独特性,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于一体,由此成为了世界罕见的“龙蛋共生地”和“三位一体”的“中华恐龙之乡”,具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条件。

保护好河源这种稀缺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的公布实施,对依法做好恐龙地质遗迹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加快恐龙地质遗迹科学研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河源知名度,全面推进全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八、国家级的地质遗迹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地质遗迹的特点?

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特点:

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

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部面、化石及产地;

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九、内蒙古地质景观概况?

内蒙古地质地貌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1:赤峰市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以第四纪冰臼群和花岗岩石林地貌及地质构造为主要特色,是内蒙古十大最美景点之一。公园内具有10种类型的地质地貌景观,即冰川地貌。

2:兴安盟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温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总面积814平方公里。

主要由天池火山群、温泉群、玫瑰峰花岗岩石林、三角山口岸及好森沟等五个景区组成,是以火山地貌和温泉为主要特色,突出火山地貌、温泉群地貌、冰臼地貌、花岗岩石林地貌、高山湖及第四纪高原蛇曲遗迹主体,集科学研究、考察、保护、旅游、疗养、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娱乐探险为一体的中国境内最大的火山温泉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内自然景色秀美,地质内容丰富,地质遗迹多样、罕见。天池火山群景区具有多期火山活动的遗迹,特别是第四纪玄武岩多期活动,形成了规模壮观、形态奇异、构造完整,分布广泛的火山岩地貌,其中为火山湖和熔岩丘最为突出和精彩,现已发现的各种类型的火山湖达20余个,典型的有玛珥湖:天池、驼峰岭天池、三号沟天池、双沟山天池、地池等

3:赤峰克什克腾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被称为草原上的活化石。

阿斯哈图石林分布在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公里的北大山上,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属花岗岩石林,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一种奇特地貌景观。

阿斯哈图石林是花岗岩地貌与石林地貌相结合的一个新类型,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当北大山被冰川侵蚀后,发育成刃脊和角峰,成排或单独分布在脊线上,在经过冰川、寒冻、风化、水蚀后便形成了现在的地貌。

十、地质景观的基本类型?

地质地貌景观可分为河流地貌(三峡)、冰川地貌(绒布冰川)、黄土及风成堆积地貌(黄土高原,塔克拉的干沙漠等)、雅丹地貌(新疆魔鬼城)、岩溶地貌(桂林山水)、黄土地貌(塬、梁、峁)、流水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风蚀地貌(新月形沙丘,雅丹地貌等)、海岸地貌(石老人)。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