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遗迹的特征——冰臼、漂砾,还留下了奇特的地貌——奇石。冰臼和奇石会让好奇的人们产生更多的联想,它也会告诉人们距今八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三亿年前的“上古生代大冰期”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首先,它们是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其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再者,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沉积物的特征。冰川搬运的物质通常称为冰碛。冰川不同于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和风,这些外动力的机械搬运都要耗费搬运介质的动能,而冰川搬运并不消耗冰川的动能。[1]
高寒地区,由雪结晶、聚积而成巨大的冰体,因地球重力等因素,使冰体缓慢移动,从而成为冰川。冰川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后者或上游部分称为冰川堆积带,前者或下游部分称为冰川消融带。其分界线是雪线,在雪线处,雪的累积量与消融量处于平衡状态。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大陆冰盖是冰川中的“巨人”,多出现在两极地区,以南极的大陆冰盖为最大。山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比大陆冰盖小得多。山地冰川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冰川有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在冰川作用下的地区形成了多样的冰川地貌。此外,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淡水资源主要储存于冰川之中。令世人警惕的是,1980年以来,世界冰川的平均厚度减少了约11.5米,这主要归咎于人类滥用煤炭、石油等燃料引起的气候变暖。
由于冰川形成、运动、消融过程中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而塑造的地貌就被称为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两类。冰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u形谷、峡湾、冰蚀洼地、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碛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和底碛平原、鼓丘、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大陆冰盖连绵分布,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古冰川地貌遗迹。
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现代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大致分布于东经1040(四川九寨沟雪宝顶)以西至帕米尔高原,北纬270(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以北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极高山、高山地区,冰川总面积约58651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0%。
我国冰川海拔多在5000m以上,其中80%为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西段、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西段和中段北坡、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西地段、唐古拉山东段、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东段。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东地段、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东段。天山和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天山山脉冰川数量约占冰川总数的21.7%。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占西部冰川总面积的82.6%。
我国最长的冰川是天山山脉库马里河上游的南依诺列切克冰川,长63.5km。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山峰北侧的音苏盖提冰川,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冰川,长41.5km。
中国喀斯特最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山,没有平原
峰海拔1787米,与东部石泉村最低处海拔仅只9米,高低相差达1778米,在省内实属罕见。这是由于天目与昱岭山脉的蜿蜒于西北,西南山区平均海拔千米以上;而临安镇以东,毗接“长江三角洲”平原故大部分的河谷平原仅海拔50米以下。
二、西北南三面环山,向东呈马蹄形开口。这是由于西北的天目山脉,南面的昱岭山脉蜿蜒、怀抱而致;而东面无高山阻当,形成低丘平原,形如畚箕;故而自东南来的暖湿气流,遇山抬升,形成温暖湿润多雨,利于作物生长。
三、地形破碎,类型多样。市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面积约有25万亩;500—1000米的低山区面积约109万亩;100至500米的丘陵区面积约270万亩;100米以下的平原约50万亩。从而出现了中山,中低山、山原、低山、高丘、低丘、岗地、垄地、盆地、河谷阶地、河漫滩、山前冲击扇,山前坡积洪积地等地貌形态。
四、独突的齐平山顶和河谷阶地。齐平山顶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崇山峻岭的百丈峰至天目山一带;分别出现了1200米左右;800—900米;600米左右;200—300米的四级齐平山顶。诸如龙塘山、千顷塘、千亩田(南)等高山顶巅,均有宽平微凹顶面的“高山草甸”,它们都为高山地表受长期侵蚀,逐渐削平而成淮平面状。后又经地壳拾升幅度差异和山岩坚硬程度不同、而形成多级梯次。这种地壳运动,也表现在河谷两旁和山前地带。因而形成河谷多级阶地和山地峡谷洪积扇①的发育,如南苕溪两岩分别有7—8米,15—20米两级阶地。以及百丈峰北麓有3—4级洪积叠滩等现象。
五、流水作用的影响。因我市自西向东落差大,加上雨量充沛,流水自然湍急。因此对地形塑造影响较大。水系大多呈树枝状或方格状,溪流沿断裂线和坡向切割,所以形成许多峡谷,陡坡。如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等风景区。与此同时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如风景区千顷塘、千亩塘(田)。昌化,於潜和临安等三大河谷平原,均处于昌化—杭州东西向断裂带与东北—西南断裂带交错地区。由于受流水的冲刷和堆积往往使溪流两岸谷地,盆地形成畈田耕作区,诸如龙岗娘娘畈、於潜凌口、南门畈、临安横潭畈等,串珠河流谷地(即层层梯田)全市到处可见;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
三叠纪后期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海水退去,基本上处于大陆环境。中国东部则结束了“南海北陆”状态,华南和华北连成一片,古生代以来南北部的显著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东西部的差异却突出起来。
美国本土的地势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 本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
1.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2.西部属科迪勒拉山系:它纵贯北美洲西部,在美国境内宽1700公里。该山系由东部的落基山脉、 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内华达山脉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组成。
3.中部大平原它位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西部的落基山之间,北起五大湖沿岸, 南接墨西哥湾没岸平原,从北到南贯穿整个美国中部,约占美国全部土面积的1/2。
1、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3,主要平原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
2、欧洲的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3、欧洲的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冰川是一种两相体,其中含量不多的水在冰川形成及其变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冰川水文学研究冰川覆盖流域(冰川作用区)的水热状况,即冰川与其环境的水热交换,冰面、冰内和冰川底部水的积聚和流动的物理过程、冰川水量平衡、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补给作用,以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湖泊、沼泽水的运动、变化规律和灾害性冰川洪水、冰川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等。
中国地处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辽阔的高原和高山,山岳冰川星罗棋布,成为世界上山岳冰川分布最多的国家。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面积达250多万平方千米。那里有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有世界14座海拔超过8000m的山峰,包括海拔8844.43m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其中有9座位于中国境内或边境上。青藏高原和高山给山岳冰川的发育和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场所。
冰川作为“固体水库”通过自身变化来调节水资源。这一调节作用,可分为短期(多年)和长期(几十年到数世纪)两种类型。从短期看,在高温少雨的干旱年份,冰川的消融加强,冰川融水补给河流,使河流水量增加;相反,在多雨低温的丰水年,又有大量的降水储存于冰川上,使河流的水量减少。从长期看,冰川的形成与变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受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其形成和变化过程需几百、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它可将几百年前储存在冰川上的水在某一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再释放出来或者将部分降水储存于冰川上,可使某一时期冰川径流发生增减变化,这就是冰川波动对水资源的长期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