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到达地壳的一定部位(一般在 3km 以下)而冷凝结晶,形成岩体。在冷凝结晶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收缩,从而在花岗岩体中产生裂隙,即“原生节理”。花岗岩中的原生节理一般有三组,彼此近于垂直,三个方向的节理把岩体切割成大大小小的近似的立方体、长方体的块体。这些节理裂隙则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部分发育成为断裂构造。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高原地区还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融水较多而地表水较丰富、且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于易积水的低洼处易形成湿地。
高纬度地区还因气温较低冻土广布而水难以下渗。并且气温低蒸发弱。地势地平排水不畅。也易形成湿地。
由于板块运动,海陆形状改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800万年前,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地中海成为一个陆地上的深盆地。其海水逐渐蒸发,碳酸钙沉积,在表层形成碳酸钙岩层,因此爱琴海的表层岩层是石灰岩。后来由于地质活动,直布罗陀海峡地质陷落,海水倒灌入地中海盆地,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中海。
由果是说它周围的陆地,则是另一种情况了。爱琴海被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包围,海中还存在众多的岛屿。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都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撞,地壳在撞击下发生褶皱隆升而形成。由于是板块撞击带,地质活动活跃而剧烈,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强烈地震带的一部分。同时其地形起伏不平,多以山地为主。
至于爱琴海中的众多岛屿,则是山脉被海部分淹没而形成。由于山脉向海延伸的过程中,地势逐渐降低,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从而形成了岛屿。还有部分岛屿则是由于地质活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地层陷落,海水灌入使之与大陆失去联接,最终形成岛屿。
时令湖
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艾尔湖,是个很有趣的湖泊。它像幽灵一样,时而出现,时而消失,踪迹难觅。1832年,一支勘探队来到这里考察,发现一个小盆地,上面覆盖着一层盐。到了1860年,又一支勘探队来到这里,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咸水湖,第二年,这支勘探队再次来到这里,准备测量这个湖的面积,可是湖却不见了,水波荡漾的地方又成了一个小地。 原来,这个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个时令湖。时令湖,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如果当年雨量少,水分大量蒸发,湖水就会干涸,因而它时隐时现。每隔三年左右,它就要“失踪”一次。那么,湖水哪里去了呢?它在和人们“捉迷藏”吗?
原因是艾尔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而湖区及附近地区属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由于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大量蒸发,所以常常会干涸。当暴雨来临时,降雨量较大时,湖盆中又蓄满了水,湖的面积可达8200平方千米,成为淡水湖;而降雨量较小时,湖水被大量蒸发,湖就干涸见底了,该湖就成了干涸的盐壳。因此使得该湖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所以它在地理学辞典中的面积是“0——8200平方千米”,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
为了改变澳大利亚中部的干燥气候,科学家正在努力缚住这个“幽灵”。他们提出要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艾尔湖联系起来。这样,海水就会自动流向艾尔湖(艾尔湖低于海平面12米),它就不会再干涸了。
地质结构
从湖的西侧可以明显看出看出这座盐渍化的洼地是大约3万年前地面断层下陷的产物,断层块隔断了原来的出海口。现在湖水蒸发很快,湖的表面结著薄薄的一层盐壳。正常情况下艾尔湖是干涸的,平均一个世纪内只有2次注满了水。但在小雨之后,局部地区有少量入水也屡见不鲜。湖中满水后,约经过2年又完全干涸。 艾尔湖处在地势特低、间歇性年降雨量不足125公釐(5吋)的地区,本来有片广大的内流水系流注,但年蒸发量太高,大部分河流中途就干掉,只有迪亚曼蒂纳(Diamantina)河及其他河流大雨之后洪水可以注入其中。
湖中薄盐壳的南部加厚可达46公分(18吋)。盐壳极平坦的表面被利用作为打破世界纪录的越野竞赛的场地,1964年甘贝尔(DonaldCampbell)驾驶“蓝鸟二号”车达到每小时644公里(400哩)以上的纪录。
地层的沉积一般分为:
ml--人工填土
pd--植物层
al--冲积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ol--风积层
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
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
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
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
o--生物堆积
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冲积物(al)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阶地冲积物的粒度常较河漫滩的为小,一般由粉质粘土、粉土和各种砂土所构成,有时也有卵石、圆砾的夹层。在黄土地区,阶地则往往为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黄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冲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为潜水,由高阶地补给低阶地,再由河漫滩补给河水。平原河谷冲积物(除牛轭湖外),一般是较好的地基。粗颗粒的冲积物其承载力较高
地质灾害的成因:
1、板块运动,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云南处于太平洋、印度洋、亚欧三大板块交汇处,形成高山、河谷的落差大,易发生地震、洪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受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导致云南多雨现象。云南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太平洋水汽影响,导致每年9月,云南就进入雨季,而且诱发洪灾、泥石流。
3、森林遭到砍伐或利用不合理,导致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西双版纳,出现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的情况。泥石流,不是雨量大导致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了,土壤经不起雨水冲刷而致使泥石流多发。
:根据汉江流域的地层情况,可知自从经过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
当侏罗纪的时候,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
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 大轮廓。
白恶纪时期本流域只有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蚀区。
白恶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流域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如郧县盆地、均县盆地、丹凤-商县地堑、西峡地堑等。
在这些盆地与地堑中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
发生在 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
经过这次运动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上已 和现在的一样。地形及气候汉江流域位于北纬30°8′~34°11′,东经106°12′~114°14′,距海洋甚远。
全区北有秦岭、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毗邻,西南以大巴山与嘉陵江流域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
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一东南向敞开的 喇叭形,使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岭山脉,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间,它不仅有抬升气流的作用,而且阻滞北方冷空气侵入,因而这里成为中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水系结构 陕西省境内的汉江为汉江上游段,因此山地河流发育,支流众多,长度在5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8条,在100千米以上的有18条。
水系分布为不对称树枝状,北岸支流比南岸多而长,河网密度也比南岸大,北岸为1.69千米/平方千米,南岸只有1.52千米/平方千米。
主要是流水搬运和沉积形成的,以平原为主。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江苏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占江苏省的90%以上,比例仍居中国各省首位,这是江苏的地理特点。地质成因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
中条山是我国主要铜矿集区之一,南河沟、桐木沟铜矿体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似层状分布于中条群篦子沟组和余家山组中,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磁黄铁矿为主。矿区主要发育的赋矿岩石有硅质钠长岩、碳质片岩、白云石大理岩。尽管开采半个多世纪,但对矿床成因认识仍存在分歧,有火山-沉积变质成因论、远火山沉积变质-再造热液成因论、热水喷流成因等观点。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岩矿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原位微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矿床地质、含矿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期次变质和成矿年代,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研究了赋矿硅质钠长岩和矿床成因。
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碳、氢、氧、铅同位素以及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碳的具有多来源的特点;晚期脉状矿化H-O同位素组成具有变质水为基础,混合有建造水的特点;铅的来源复杂,具有混合铅的特点。金属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组成显示微细脉和脉状矿化均为热液成因。
(2)硅质钠长岩在空间上与矿床密切相关,总体呈层状、似层状与矿体产状一致。实验表明是由于碳质片岩经卤水交代蚀变作用而形成的,伴随着褪色现象。表现为钾和钠元素置换的过程,其与早期细脉浸染状铜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3)金红石的年龄数据显示矿区经历了两次区域变质事件,金红石两期年龄与碳酸盐钐钕同位素成矿年龄相对应,分别约为1.96Ga和1.86Ga。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表明,两期碳酸盐脉的矿化年龄分别为两期变质年龄对应的矿化事件。后期碳酸盐矿物比前期碳酸盐矿物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
(4)确定南河沟、桐木沟铜矿属于沉积-变质铜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