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记载 以前的耒阳是隶属桂阳郡!!内容如下: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北境置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朝帝,舞拜,定王动作吊滞,帝问其故,刘发答:“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景帝喜其对答,即诏令增益武陵、桂阳。自此,耒阳县随桂阳郡归属长沙国。
王奔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36),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4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桂阳等郡,耒阳隶属刘备治下的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后和解,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3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耒阳改属孙权治下的桂阳郡。
三国时,耒阳一直是吴国的属地。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阳县为4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二县(即今常宁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不久改名利阳县),耒水以东这地仍为耒阳县。新平、新宁、犁阳三县隶湘东部,耒阳且隶桂阳郡。西部均属荆州。
西晋,今耒阳境内有耒阳、利阳二县,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部,两郡均上属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攀市)。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州。
1、蔡伦蔡伦,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2、王紫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905年6月出生。1926年10月参加革命。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赤卫队长。上井冈山后,在红四军手枪队、警卫连任副班长、班长、司务长、连政委,后任团政委。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先后在围攻长沙、解放吉安等一系列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果断指挥,战绩出色。
3、刘显宜
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和中国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营长、师部军事科长,晋察冀军区副官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兵站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后运输部、车管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刘显宜,曾用名刘显利,汉族,衡阳市耒阳县敖山庙乡笆蕉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4、谭冠三
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907年生于耒阳小水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萌发了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思想。1926年加入共青团,任区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区党支部组织委员、区农会秘书长。
5、郑效峰
1916年3月15日出生于耒阳县城厢北门郑家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2月参加了朱德等领导的湘南起义,3月加入共青团,后随朱德部队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司号员。1931年任师部青年科干事。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4年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一科副科长,参加了红军长征。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二科学习一年,后回队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保卫科长。
东汉初年 公元97年
造纸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的发明是印刷术发明的前提条件。有了纸和印刷求,社会交往大大活跃,人类知识得以大量完备地记录、保留和传播。知识的积累才能带来更深层的科技文化革命,推动社会迅速发展和进步
耒阳市地处于湖南南部,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县级市,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县级市,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耒阳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丰厚,名人辈出。
耒阳仁义历史名人有:李玺、胡文璧、邝鄘、刘泰、刘铁超、李天柱、罗树甲、罗守三、梁镇中、谭镇南、资 凤、邓宗翰、周鲂、徐鲁侯、段子中、邱菊英、谢竹峰、谢幼安、郑效峰。
远在旧石器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燧石、玉髓、石英、玉石等矿物和一些坚硬的石块。稍晚,还利用粘土矿来烧制陶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不仅有一般的陶器,还烧制彩陶,利用玉石制作玉器,之后,开始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
公元前21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时期,铜器已开始使用。
到了商朝,不仅制陶业、玉雕业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且出现了青铜器制造业,并利用青铜制造工具和武器。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又学会了开采和冶炼铁矿的技术,铁器在农业、手工业和战争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当不可以随意开发使用矿产资源。矿物资源一般都是非可再生资源,如不加节制的开采,容易导致资源枯竭,进而影响人类正常生存发展。
滥用化学物品容易导致环境中污染物的增加,从而破坏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过度开采也使得地面塌陷,稀土矿开采严重,造成水土流失。
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集中使用信鸽送信息是(公元425年),匈奴族铁弗部,十六国时期夏国创建者,公元407年—425年,从开国皇帝陈德开始就大规模的进行信鸽选种,利用信鸽进行通信,夏国人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
夏国的信鸽最初用来传递军情,当宋国的富人修园林时,夏国的富裕百姓则热衷于马术和赛信鸽了,最开始信鸽常常遭到人为的捕杀人,后来夏国形成法律吃军用信鸽,是以被送进劳役营的重罪,再后来商人们也通过信鸽传递,就有了夏国遍布着信鸽驿站,成为了全国各地的交流讯息的通信网络。
时间到了公元1128年,有信鸽引起的一段典故,南宋大将军张浚有一次视察部下曲端的营地,到了军营,空荡荡不见一个士兵,他非常恼火,就对曲端说“要视察他的军队,曲端立即将所统帅的5个军的花名册递上”,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视察第一军”,曲端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信鸽,倾刻间第一军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的全部军队。”曲端又放出四只信鸽,其余四军也奉召赶到。
中国人用鸽子传信的史料,据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其中《传书鸽》一条,记载宰相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戚友人通信,都用鸽子捎送,并将他的鸽子称为“飞奴”。《唐国史外》也记载航海者用鸽子送信的事:“舶发之后,海路必养白鸽为信,舶设,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唐代笔记《酉阳杂俎》卷十六说:“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则说明此时已经有人大规模饲养了,现代有的养鸽子书说,到了宋代、明代,中国人才开始养鸽子,那是“无知者无畏”。
通信是信源给信宿传递信息量的过程,当信源和信宿距离较近的时候,人类的话音可以传播到的范围,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交流,古人见面打招呼"吃了吗?"就是这样的情况。有,但是当距离增大到人类的声音无法传播的时候怎么办呢?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疆域辽阔,中央怎么实现与地方之间传递政令,与边疆军队互通军事信息呢?普通的平民百姓又是怎么和远方的亲戚朋友通信交流的呢?就是信鸽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信鸽对人类历史通信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信鸽对人类的历史贡献,人们给了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和平鸽】。
扬州高邮盂城驿的历史发展 盂城驿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外馆驿巷13号,明洪武八年开设(1375年),是京杭大运河旁一处重要的水马驿站,1985年在高邮城南发现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盂城驿,我国邮驿史长达3000多年,历代建立的驿站、递铺数以万计,高邮驿站占地面积有16000平方米,现存有牌楼、照壁、正厅、后厅、驿卒舍、厅房、库房、送礼房、厨房、廊房、马房、鸽房、木鸽笼,体现当时水上、路上、空中,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通信手段的扬州高邮的古城驿站。
扬州陆军一号
电在1952年7月被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在雷雨天使用风筝接引空中的雷电被证明存在,当然这是为科学而敢于冒险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在后期法国人皮克西造出了第一台实验发电机,到1866德国西门子发明了可以使用的发电机,到爱迪生发明电灯,法拉第发现交流电的一步步进步,到20世纪21世纪电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在初期传统的日本锯都是单面齿(双刃锯那没有发明出来)的,那是时候确实是八寸锯上的刃就是8寸目,或者说因为八寸锯上的齿是已经形成标准了,它的齿间距离刚好是1.4mm左右。所以后面就有把这种间距为1.2mm的齿叫做8寸目。这样能理解吗?举个例子八寸锯上可以做出任何齿距的。理论上八寸锯可以是7寸目,也可以是是9寸目。
但是现在普遍的都是。一尺锯(300mm)的是9寸目,九寸目的则是8寸目的齿。这个的原始是源于日本锯双刃锯(双齿距)的发明,为了保证双刃锯的结构合理,两头牺牲了很多空间没有做出齿。所以实际的锯长虽然是和原来传统(这里说的传统是早期日本的单刃锯)的一样,但是有齿地方的距离则变短了。这里让人最容易困惑的是双刃锯的名称还是按照整体长度(不是有齿长度)来称呼的。所以,双刃锯的八寸锯上面的齿是7寸目。这好像绕口令希望大家能听明白。演变到现在个个工厂制作的锯子基本也是按照这个套路制作的,八寸锯上一般都是7寸目的齿刃。当然也例外,比如双刃锯不是一面截锯,一面顺锯而是两面都是截锯,一面8寸目一面7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