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人来答,淮河穿城而过,将蚌埠市分成了淮上区和其他五个市区(淮上人民统称“市里”)
然而作为一个家住“市里”,在淮上区工作的人。
每天都要北渡南归,跨越中国南北两次。
到现在已经无数次横跨南北了。
感觉嘛,5分钟能从中国南方到北方,想想也是蛮厉害的
当然,堵车了除外
西起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岭余脉(E104°15′、N32°18′),经四川省的平武县、青川县,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的宁强县、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宁陕县、镇安县、旬阳县、商南县,湖北省的郧西县,襄阳市、枣阳市,河南省的南阳市、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确山县、息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安徽省的临泉县、阜阳市、利辛县、凤台县、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五河县,江苏省的泗洪县、洪泽县、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区约5.68公里)、涟水县、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等44个县(市)蜿蜒而下,止于东海海滨(E120°21′,N34°05′),总长度约1666.28公里。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具有丰富的地理意义。从地势分布到气候特征,这一地区都承载着重要的地理特征。本文将详细探讨秦岭淮河一线在地理上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格局。
秦岭淮河一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西起秦岭,东至淮河流域。横跨陕西、河南、安徽等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秦岭淮河一线地势西高东低,展现出中国东部和西部的明显分界线。西部是高原、山地,地势复杂,而东部则是平原、丘陵,地势较为平缓。
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特征也明显不同。西部气候多为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而东部气候多为暖温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温差较小。
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生态环境也多种多样。西部植被丰富,山林茂密,而东部农田密布,人口聚集,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地理条件的差异也影响了秦岭淮河一线的经济发展。西部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矿产资源,而东部交通发达,有利于发展工业经济。
综上所述,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地势、气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都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地理意义。
感谢您阅读本文,通过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中国地理格局的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南北差异比较多,秦岭淮河以北以旱田为主,主食以面食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而以南则以水田,大米,水稻等为主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标志着:
1、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2、一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
3、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5、华北平原与江南丘陵的分界线
6、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7、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8、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9、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分界 积温分界线(4500°C). 温度带分界线(亚热带与温暖带). 年降水量分界线(800MM). 干湿地区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 主要气候类型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资源分界线(过渡带与多水带). 四大地理分区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都是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一条带有多重特殊意义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线南、北在气候、河流、植被、土壤、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主要城市有西安,洛阳,安阳,邺城,许昌,寿春,邯郸和开封,都在龙脉附近。
建都城时候,取天地之气,也要确定南北中轴线,西安和北京,最初都是完全新建都城,所以最规整,甚至现在修建地铁, 利用程度也最高。天坛,地坛,社稷坛,皇城及其皇宫,祖庙和祖陵,设置都很有学问。
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理由是: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多在800亳米以上)加之气温较高,多以水稻种植为主,而水稻需水量多,为保水蓄水,故耕地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原因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降水少,保水性能差,加之蒸发较大,地表常缺水,所以以旱地为主。
秦岭淮河一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也有很重要的地理学意义:
1、是1月0摄氏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3、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5、是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
6、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是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
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一线,即为秦岭和淮河连成的地理坐标分界线,次线以北为北方地区,以南即为南方地区。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不同。具体可以看到,陕西省的渭南市和汉中市在秦岭淮河线以南,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则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所以在地理意义上来说陕西省一部分位于南方,另外一部分则位于北方。
1、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部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2、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大于2摄氏度,日均温》10摄氏度积温在450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24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以上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关中平原属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春旱严重,降水变率大,年平均气温低于13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低于1摄氏度,日均温》10摄氏度积温在400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2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以下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扬子陆块,以北属华北陆块
4、秦岭南坡平缓.长100-120千米,群山毗连,峰峦叠嶂,其间分布一些山间平台、盆地。北坡险峻,总坡长不到40千米,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峻,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与著名山峰终南山、华山等均位于北坡[5]。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以北地区以平原、高原居多。
5、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是长江水系,以北是黄河水系
6、秦岭北侧特别是渭河以北是著名黄土区,有较厚的黄土层,厚度数米至数百米,其土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不利于抵抗水的破坏力,极易遭受水力侵蚀,使河流含沙量高。而秦岭南侧风化壳较厚,风化物较粗,重力地貌显著,但该区为石质山区,河流推移质较多,造成汉江河流的含沙量低于渭河河流[5]。总的来说,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丰富,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以北的地区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
7、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并以红色风化壳分布最广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秦岭南北成土因子的差异,发育形成了不同的其南北不同的土壤类型。秦岭北坡为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秦岭南坡为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南面是四川盆地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
8、秦岭以南的陕南是北亚热带气候,其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最大的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植被类型。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其代表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陕南差异明显
9、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以北以小麦、杂粮作为粮食作物,以花生、大豆作为油料作物,以甜菜作为糖料作物,而以南则以水稻作为粮食作物,以油菜作为油料作物,以甘蔗作为糖料作物;在南方有棕榈、油桐、枇杷、柑橘、茶叶等,而以北则杨柳夹道,苹果满园。以南地区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以北则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0、以北地区以面食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
11、秦岭-淮河以南水路运输占很大比重,由于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较多。而以北地区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运输以陆路为主,交通联系的方便使老百姓交流机会的,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方言较少
1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建筑也有很大差异,秦岭—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带状分布居多。房屋墙体较薄,屋顶坡度较陡,以通风散热为主。私家园林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为主色调,色彩素淡,包括傣族的竹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比较淡雅,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秦岭—淮河以北聚落集中。房屋墙体较厚,有院落,防风保暖。皇家园林建筑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