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浓硫酸反应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铜逐渐溶解,有气泡生成,产生的气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冷却后稀释呈蓝色。
反应方程式为Cu + 2H2SO4(浓)(加热) ==== CuSO4 + SO2↑+ 2H2O
副反应有5Cu+4H2SO4(浓)=加热=3CuSO4+Cu2S+4H2O等。
钨和浓磷酸反应,生成磷钨酸。
磷钨酸化学式:HPW12O40
磷钨酸(TPA)为无色、灰白色粉状固体或浅黄绿色的晶体,具有独特的结构及强酸性、氧化还原性,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催化剂。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良好,可作均相及非均相反应,甚至可作相转移催化剂,磷钨酸(TPA)略有风化性,能溶于醇、醚和水,溶于约0.5份水,可用钨酸钠和磷酸氢二钠反应制得。
钨不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只有王水或HF和HNO3的混合酸才能与钨发生反应。
不会
蘸有浓氨水的玻棒靠近浓盐酸时,会产生大量白烟,那是因为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铵的固体小颗粒。
浓盐酸、浓硝酸都易挥发,酸越浓,挥发性越强,与浓氨水反应均有白烟产生,而浓硫酸 、浓磷酸为难挥发性的酸,不能形成白烟.
铁跟浓硫酸在常温下,会发生反应,从而钝化形成了致密的保护膜,阻止铁与硫酸继续发生反应--就象铝在常温下看似稳定,因为它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
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铁和硫酸反应现象是铁逐渐被溶解,反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并且反应中铁表面会有大量气泡产生。
铁与硫酸反应产生的大量气泡是无色气体氢气,此时反应所用的硫酸是稀硫酸,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铁在冷的 浓硫酸 中 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 氧化膜 -- 氧化铁 发生钝化现象 其实是 先反应后 然后不反应.... 但是铁和过量的浓硫酸在加热的情况下是要反应的..
钨和醋酸不发生反应。钨单质为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外形似钢。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水侵蚀。化学性质很稳定,不加热时,任何浓度的盐酸、硫酸、硝酸、氢氟酸以及王水对钨都不起作用,当温度升至80~100℃时,上述的各种酸中,除氢氟酸外,其它的酸对钨发生微弱作用。
浓硫酸和浓硝酸在常温下可以使铝、铁、铬钝化,原理都是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隔了进一步的反应 (这种氧化膜不溶于浓硫酸、浓硝酸,因为浓硫酸、浓硝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比较少),当稀释(用稀强酸除去)或加热时,这层氧化膜会被破坏.铁、铝属于活泼性适中的元素,遇到浓硫酸就容易钝化,停止反应.能不能钝化,一个是看金属的活泼程度,一个是看酸的浓度和温度.不仅铁和铝,其它多种金属也可以发生钝化
银的活泼性弱,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但是可以和热的浓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银,二氧化硫和水
浓硫酸与水是不会反应的,浓硫酸会发生电离:H2SO4=SO4-+2H+。浓硫酸与水混合时,相当于是浓硫酸被水稀释,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以会升温。而且操作时,切记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硫酸:化学式为H2SO4,是硫的最重要的含氧酸,酸性强。无水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10.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塔式法和接触法制取。前者所得为粗制稀硫酸,质量分数一般在75%左右;后者可得质量分数98.3%的浓硫酸,沸点338℃,相对密度1.84。
乙烯是可以与浓硫酸反应的,乙烯与硫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但是硫酸仍然能干燥乙烯,以为上述反应需要17-35atm的高压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