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幔和下地幔厚度?

时间:2024-11-21 04:00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上地幔和下地幔厚度?

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研究结果发现在上地幔上部深度约60~250千米范围内,存在一不连续低速带,地震波速(vP)在深60千米处,从8.2千米/秒,下降到深150千米处的7.7千米/秒,在深250千米处又上升为8.2千米/秒,属于软流圈,岩石可以存在局部的熔融。横波vS从相应的4.6千米/秒降至4.0千米/秒。热量约(1.1~1.5)×10^31焦,已高于物质在该深度的熔点,局部呈熔融或软化状态。一般认为这可能是基性或超基性岩浆的发源地,故称软流圈。深源地震也发生在上地幔中,最深达720千米。因此对上地幔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

厚度为20~400千米。地震波速在其内部随深度增加的梯度较小,在60~150千米间,许多大洋区及晚期造山带内有一低速层,可能是由地幔物质部分熔融造成的。

二、上地幔和下地幔的高度?

1、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一般说来,高山、高原部分地壳最厚,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

2、地幔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2800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3、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1936年,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三、上地幔下地幔划分界限?

地幔一般分为上地幔、过渡层和下地满三层,代号分别为B、C、D

三者的区别除了深度外,最重要的区别是密度。上地幔为3.36~3.48(单位g/cm^3,下同),比较平均,过渡层为3.72~3.99,而下地幔一跃为4.73~5.55,加速升高。

别的区别比如地壳的影响力。在板块构造理论里,上地幔是重要的一环。

至于三者的界限,都是通过地震波测定的。很可惜,貌似现在人类还没十分精确的分层深度数值,只有一个区间深度。如上地幔和过渡层的分解大致在220~400km,过渡层和下地幔的分界点在670km以下不远(天知道这个不远是多远,反正离古登堡面还远)。

四、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基本形态?

在地下约900km深度处有一界面,它上下两侧密度有明显差别,分为上下地幔。

地幔: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五、我的世界地幔岩

在我的世界(Minecraft)这个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地幔岩(Mantle Plume)作为地质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幔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的岩浆热柱,其涌现至地壳,并在地表形成火山活动。本文将介绍地幔岩的形成过程、特征以及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地幔岩的形成过程

地幔岩是由地球深部的部分上地幔物质经由热对流而上升形成的。在地幔岩产生的过程中,岩浆热柱穿过地幔岩固体材料并上升至地壳,最终喷发成火山喷发。

地幔岩的形成常常与地球上的板块运动有关。当板块相对运动造成板块之间有异常运动的地方,产生了低密度岩浆上涌,这就形成了地幔岩。

地幔岩的特征

地幔岩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地质过程和地球物理性质共同决定的。

首先,地幔岩的物质成分丰富,主要由铁、镁、硅、铝等元素组成。它们的比重和成分使地幔岩更轻,因此地幔岩能顺着地幔的热对流向上运动。

其次,地幔岩的运动速度较快。由于地幔岩中岩浆的迅速上涌,使得地幔岩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这种快速的运动速度会导致地幔岩下方的地壳产生破裂现象,并形成火山喷发。

此外,地幔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不同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幔岩在地球的表面分布成块。这些块状的地幔岩在地壳上形成了许多火山口和火山链。

地幔岩对地球构造的影响

地幔岩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岩浆热柱,对地球的构造和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幔岩的涌现导致了火山活动的产生。地幔岩内部的高温岩浆上涌到地壳上方,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链。这种火山活动不仅给地球带来了美丽壮观的地貌景观,还对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地幔岩的运动也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板块运动。地幔岩上涌时,会对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地壳出现断裂和移动现象。这种板块运动不仅与地震的发生有关,还与地球上山脉、沉积盆地等地貌特征的形成息息相关。

此外,地幔岩还会对地球内部的热能分布产生影响。地幔岩上涌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影响地球的热能平衡,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

总结

地幔岩作为地球深部岩浆热柱的一种表现,其形成过程和特征对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地幔岩的形成源于地幔深部的物质上涌,与地球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地幔岩的特征包括物质成分丰富、运动速度快、分布广泛等。地幔岩的上涌导致了火山活动的发生,并对地壳的构造和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地幔岩的运动也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板块运动,以及地球内部热能分布的变化。地幔岩在地球构造与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深入研究。

六、什么叫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个重要圈层。它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地幔是由含24%~25%左右的超基性岩组成的,其成分可能与石质陨石相似;下地幔可能是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的,铬、铁、镍等成分有显著增加。最近又有人提出,下地幔是由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组成的复合体。人们推测出地幔的温度高达5000℃。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都与地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对地幔的研究正日益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

七、地幔的颜色?

地幔是红色。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

八、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是由一层层(岩石)构成的,越到深处,(密度、压强)越大,(温度)越高,那里的物质热的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叫做(岩浆)。(地核)相当于煮熟鸡蛋的蛋黄,(地幔)相当于煮熟的鸡蛋的蛋白。

九、地幔的特点?

地幔是指地球内部圈层中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也就是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地幔的起点位于地壳的底部,也就是地表以下平均17千米处。

地幔上层的物质主要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镁和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并随着深度的增加,镁铁含量逐渐增加。此区域很可能是存在液态熔融状态物质,也就是岩浆--软流层。

十、地幔能住人吗?

地幔不能住人

地球是一个实心的天体,地幔地底人不可能存在!地球地表以下的温度极高,生命无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地幔(Mantle)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g/cm³,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地幔的横向变化比较均匀,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以1000km激增带为界面(雷波地面),进一步划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