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国王朝即温莎王朝,国王顺序如下:
1、乔治五世(1865~1936,联合王国国王1910年5月6日-1936年1月20日在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王室改称“温莎”,1910-1917年作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国王)。
2、爱德华八世(1894~1972,1936年1月20日-1936年12月11日在位11个月)英国国王。
3、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4、伊丽莎白二世(Her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生),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是英国目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头衔全称为“承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这时候的英国升级了弓箭手诞生了全新单位"长弓手
与对手法国骑士相比,长弓手廉价,易训练。可以大规模征兆农民参战。当数量上形成优势后,面对法国骑士的冲锋,长弓手万箭齐发,不可一世的骑士瞬间被射成筛子。 长弓手为英国的早期战斗奠定了巨大优势。2. 英西海战(1588)西班牙派出了自己的无敌舰队和英国决战,西班牙舰队数量多,吨位大,就像一群壮汉。而德雷克领导的英国舰队,数量少不说,而且吨位明显比不过无敌舰队。这场壮汉对瘦子的战斗本应没什么悬念,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甚至亲自动员人民保家卫国,英格兰已到达生死存亡的关头。可结果却爆了冷门,无敌舰队大败而回!因为西班牙舰队作战方式扔停留在罗马时期,船靠近敌人,然后勾住,再派兵登船杀敌。而英国舰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指挥官德雷克本来就是海盗出身。英国人根本不给西班牙人近身的机会,他们的舰船小巧灵活,这让敌人很难用火炮击沉。 而他们却能把无敌舰队射成筛子
17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冲突日益尖锐。1658年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1688 年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宽了道路。
18世纪中叶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从19世纪30年代起,他们凭借借助工人阶级的支持,通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在20 世纪初使英国建立起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发展曾经长期居于欧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在世界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号称“世界工场”
优点
教学内容比较实用,不像中国大学教一些空洞无物的课程
知识比较新,最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可以从课程中获得
知识面设计广,联系紧密,各科目之间关联度较大
教学方式更轻松和活跃,比如做模拟商业实战,更多跟学生对话交流而不是光上面说下面听,还有其他灵活的教学方式。
培养克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背记知识。每次作业或者说论文都是自己不断自学和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记背好了就能考高分。
缺点
没有教材,上课只发一张讲义,列举了讲课的要点,具体内容自己还得下课到图书馆查。
知识面广,但不够专精,深考究进去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可以说现在用到的10有7,8还要学。这也许出国前没基础和没工作经验有关,以至于学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就像武术只学了其招式,打两下可以,但没把精粹学到。
对自我控制要求很高,学习不自觉,盲目没方向,很容易混日子。
英国是一个在北大西洋的骇浪中颠簸的小岛国,其面积仅相当于美国的六十分之一。然而,它却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也是最早实现资产阶级政治变革的国家,为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人求实、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则奠定了人类现代科学思维的基础,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宝库。在诗歌领域,英国人同样有理由自豪:英国诗的深刻性和多样性历来为世人称道;英诗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高潮——16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诗歌、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诗歌——成为世界诗歌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而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一群优秀的英国诗人,则能站在世界诗歌天才的前列而毫无愧色。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人向以稳重著称。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素质使其文学的发展沿着历史长河缓缓而行,中间没有被切断和被阻隔之感。传统与变革和谐地交织,一方面以内容与形式的不断革新推动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浓厚的传统意识制约着每一次变革,使之不致成为脱缰野马。在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中,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显著特色。
1.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原料掠夺和商品输出,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地社会。2.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主权,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3.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同时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英国铁路运输始于1825年,是世界铁路运输的鼻祖。走到今日,英国“火车”已经经历了“私有化-国有化-私有化”的轮回。
总里程:15754千米 年客运量:14亿人次(2012年)
英国是世界上铁路商业运营最早的国家,直到今天,英国铁路系统公与私的争论仍未消失。
从伦敦希思罗机场出来,去往火车枢纽站国王十字站,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时间正值下班高峰之前,火车上的人不多。这是英国最老的地铁线路之一,时而走在地下,时而在地上爬行,车内的陈设和窗外的景色,一路上满满当当都是历史。车厢狭窄,铺设的软垫透着英式做派,只不过,收不到移动信号。
最突出的特点是贵。票价在非高峰时段也超过三英镑,如果是高峰时段还会更高。然而,英国人一直将在高峰时段随行就市的提价视为当然。
票价高昂,是英国铁路服务的一大特点。如果将价格限定在某一水平,铁路能否吸引更多旅客,从而靠薄利多销达到不赔钱的水平,不得而知。问题在于英国人不信任这一套,即便是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火车头,一样也要看能否盈利。如果在经济上不具有可行性,就宁可放弃。只不过,即便在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奉为圭臬的经济学界,很多人也有异议。
英国是世界上铁路商业运营最早的国家,现在去湖区和一些小城市,偶尔仍可看到已改为旅游设施的老火车冒着白烟行进。时至今日,英国铁路在欧洲仍算是客流量和运营效率比较高的网络之一。
英国铁路系统随着监管理念的变化走过了一段曲折往复的历程。最早的铁路基本是私有,大大小小的公司你管一片我管一片,有人将之描述为“一块块的补丁”。从一战开始,在各种因素推动下,这些公司逐渐合并,形成了几家大的私营公司。人们开始意识到,铁路集中运营有一些好处。
二战后不久,英国的铁路系统变为国营,直到1995年私有化。铁路设施升级和设备更新在上世纪50年代继续进行,但不久之后,英国交通管理当局的一些调整使得对于交通系统的整体协调减弱,铁路运送旅客的数量在国有化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出于盈利考虑,英国撤销了一些偏僻小站,铁路网萎缩。这些小站贡献的客流量相应减少,对铁路干线的客流量也产生冲击。
到了1995年,英国铁路再度私有化,铁路网交给一家公司维护,但铁路服务公司分包给了几家公司。此后,铁路客流量确实显著反弹,服务也有所改善。不过,私有化之后,铁路的票价也提高了。
铁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拉近城市的距离,长远而言可以助推经济发展、创造效益,私营机制难以顾及这些因素。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消费物价普遍上涨、圈地运动和修道院解散等诸多因素,16世纪英国遭遇严峻的贫困问题。
工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家庭手工业的衰退导致英国人口失业率上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私生子数量的增加加剧了人口压力,这些都导致了英国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加重。
t七世纪未,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权力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