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有巨大的热能,仅按目前可供开采的地下3千米范围以内的地热资源计算,就相当于2.9万亿吨煤炭资源。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地球上贮存全部煤的能量的1.7亿倍。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地球在演化过程中所积累的能量,有外来能和地球本身的内能,起主导作用的是岩石中所含的铀、钍、钾、锕等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
地表以下分散的地热资源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形成了可以利用的地热资源。地下温度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增高,在常温层以下,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在地壳15千米以下,地热增温率逐渐减小。因此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如果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热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多种地热资源。
地壳中地热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分布是有规律的。世界上已发现的高温地热区,绝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至喜马拉雅带的板块构造边缘地带。这些地带地壳不稳定,地壳内部的热能易从这些薄弱地带传到地表,因而地热能比较丰富。我国已发现的温泉有2600多处,其中西藏有水热活动区600多处,地热资源很丰富。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有许多温泉和热泉,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省在内,是属太平洋地热带,而我国的西藏和云南等地,是属地中海至喜马拉雅地热带。
地热资源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
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能,其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等。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这些热能的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形成巨大的热储量,使地壳局部熔化形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矿物资源,又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矿物是化学元素通过地质作用等过程发生运移﹑聚集而形成。具体的作用过程不同,所形成的矿物组合也不相同。矿物在形成后,还会因环境的变迁而遭受破坏或形成新的矿物。
岩浆作用发生于温度和压力均较高的条件下。主要从岩浆熔融体中结晶析出橄榄石﹑辉石﹑闪石﹑云母﹑长石﹑石英等主要造岩矿物,它们组成了各类岩浆岩。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趋向于结构紧密﹑比重大和不含水。在接触变质作用中,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可形成夕卡岩,它由钙﹑镁﹑铁的硅酸盐矿物如透辉石﹑透闪石﹑石榴子石﹑符山石﹑硅灰石﹑硅镁石等组成。
矿物在空间上的共存称为组合。组合中的矿物属于同一成因和同一成矿期形成的,则称它们是共生,否则称为伴生。研究矿物的共生﹑伴生﹑组合与生成顺序,有助于探索矿物的成因和生成历史。
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代后期,东北、华北地区(现代称呼)抬生成陆,陆地生长大量蕨类植物,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壳活动剧烈,期间火山活动、岩浆活动频繁,这些活动形成了多种金属矿产。
中生代,众多湖盆、浅海中活跃大量的爬行类动物(恐龙时代),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
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与叠生成矿作用。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八:碳
如果从碳元素的角度来讲,肯定是不稀缺的,倘若从能源角度考虑,碳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主要组成元素,而这属于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七:硼
我国硼矿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青海及西藏自治区。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六:铂族金属
我国的铂族金属资源95%以上分布于甘肃、云南、四川、黑龙江和河北5省,其中仅甘肃省就占全国储量的57.5%。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五:镍
我国镍矿分布就大区来看,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其保有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比例分别为76.8%、12.1%、4.9%。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四:
我国已探明钴金属储量仅为47万吨。我国钴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山东、云南、湖北、青海、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三:
国内锆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等东南沿海省份及西南的四川、云南。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二:铬
我国铬分布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13个省(区)藏为最主要,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最稀缺矿产资源排行第一:氦
我国的氦气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盆地以及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两侧含油盆地。
地热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具有清洁、可持续等特点。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分布: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地球的板块交界处,比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板块运动等原因,地壳比较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也随之产生。
地质条件:地热资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才能形成。一般来说,地热资源需要在地壳下有一定深度,地下水循环畅通,存在热水或高温岩浆等条件才能形成。
地下水循环:地热资源需要依靠地下水循环才能得以产生和输送。地下水循环条件良好的地区,比如沙漠、戈壁等地区,地下水可以循环利用,从而形成地热资源。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地热资源的分布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污染等行为,会破坏地下水循环条件,影响地热资源的产生和输送。
综上所述,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地质条件、地下水循环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主要类型为断裂型,呈现出藏滇、滇川、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几个温泉密集带,其它省份产出的温泉则多为中温温泉。
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国共有250个地热区,热能蕴藏量巨大,如全部加以利用,每年可以发电800多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