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的时间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期间,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已经陷入困境,并开始思考市场经济改革的方案。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正式开启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大门。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探索,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城市改革,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带来便利,让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实现了优化配置,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巨量资金,又需要各类人才、技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需要国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但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同时带动人才、技术和物质装备进入农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促进了农地和建设用地的盘活利用。但要看到,很多农村改革还没有真正落实,加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业农村还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农村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在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集体经济组织要打破传统固有界限,既允许原有成员退出集体进入城市,同时也要让回乡、下乡、返乡的各类人才进入农村社区,加入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成员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一个能进能出的开放型组织。城市人口进入农村,可以成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新鲜血液,缓解农村社区集体人才短缺的难题,增强组织的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推动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农村资源优化配置,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县乡基层政府更多是通过推进改革,为市场主体盘活利用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依法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但政府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插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探索出台县乡政府负面清单,为政府划定职责界限,避免越权。村集体要尊重农民包括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农地的流转和宅基地盘活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改革的主要作用好处有。
1、从根本上来说经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不改变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这是经济规律所客观要求的。
3、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4、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5、提高了综合国力。
6、扩大了就业。
1、《绝地逢生》:《绝地逢生》是由胡琤执导,欧阳黔森编剧,杜源、童蕾、石小满、何苗等主演的农村题材剧。2009年3月5日于央视一套首播。该剧讲述了贵州乌蒙山区农民与石漠化做斗争,因地制宜,在改革开放30年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故事。
2、《深圳湾》:谨以此片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赵山贵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由于妻子早早去世,他含辛茹苦地抚养四个儿子并为他们取名建、设、家、乡。
但家乡石岗村穷苦不堪,老大赵可建与老三赵可家分别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逃港,小儿子赵可乡也欲逃港,被他当场打断了腿。老二赵可设是石岗大队长兼民兵连长,造化弄人,忠诚善良、对党信仰坚定的可设却要把枪口指向心底深爱着的插队女知青,意欲逃港的林笑怡。
3、《十万人家》:《十万人家》是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浙江广电集团出品,陈国星执导,王志飞、颜丙燕、范志博、杜雨露主演的商战爱情剧。
该剧以“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的转型”为创作命题,讲述了一个以传统桑蚕丝绸为支柱产业的水乡古镇,遭遇经济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凤凰涅槃的故事。该剧于2008年12月1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4、《梦开始的地方》:《梦开始的地方》是叶京执导,李雪健、张涵予、陶虹、丁志诚、刘蓓、傅彪等领衔主演的情感剧。
剧集讲述了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少男少女追逐于北京什刹海冰场,酣畅在莫斯科餐厅,走向人生,走入社会,演绎了纯真的梦一般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追寻、磨炼、彷徨、进取的人生轨迹。
5、《你是我兄弟》:《你是我兄弟》是由刘慧宁执导的,由邓超、董洁、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邓超扮演的马学军从第一次与董洁扮演的“一枝花”相遇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她,他们两个在剧中演绎了一段新鲜惊艳的爱情故事。
该剧于2011年2月10日在北京、深圳、黑龙江、吉林四大卫视联合上星播出。
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方向:
——紧扣促发展,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重点行业等改革,健全有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体制机制,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增添持续发展动能;
——聚焦惠民生,在教育、医药卫生、养老、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就业、社保、扶贫等制度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收入分配等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围绕防风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及时发现并努力消除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坚决守住风险防范底线。各地区各部门要拿出打硬仗的勇气,真抓实干,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
一是持续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价格、统一市场等改革,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
二是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深化电力等重点行业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落实财税改革总体方案,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研究推进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
四是推进金融改革,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体制和政策,改革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加快完善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沿边开发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七是深化民生保障相关改革,健全保基本、兜底线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领域改革。
八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并开展相关试点,扎实推进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
南斯拉夫经济改革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1950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2) 1963至1971年,进一步扩大自治范围,继续下放财权,同时改革价格、外贸和外汇等制度;(3)1971年以后,修订经济法规,实行稳定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行自治社会计划制度,在加强自治的基础上实现联合劳动。
南斯拉夫在经济改革中勇于探索,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现南斯拉夫已由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发展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和农业的中等发达国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达到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在所有制方面,变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的分配方式。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首先开始,在农村实施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然后推广到城市,主要增强企业活力。
4.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我国经济改革从农业开始,分田到户,让人们吃饱饭,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