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属地广人稀的大陆,平均每平方公里16人,不足世界人口平均密度的一半.但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各地人口疏密极不平衡,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面积仅占1%的区域里,尼罗河谷地、西北部地中海沿岸等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达500人以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到4人的地区占全洲面积的60%,居住的人口尚不足非洲的6%,其中撒哈拉、卡拉哈里和纳米布三大沙漠区的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公里0.5人以下,是世界人口最稀疏的地区之一.
一般说来,非洲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有下列几处:
(1)滨海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几内亚湾和印度洋沿岸,一般系欧洲殖民者最先入侵的地方,是殖民统治的中心和据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多,尤其是城市人口多集中于此.据统计,距海200公里的沿海地区,面积约占全非的19%,居住着非洲近一半的人口.
(2)内陆高原,如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尼日利亚北部高原和南非高原,地势高亢,气候较温和湿润,疾病较少,农牧业比较发达,也居住着较多的人口.
(3)殖民者为了掠夺非洲的资源,先后修筑了几万公里的铁路,沿线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也较密集.
(4)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洲”,灌溉农业比较发达,人口也相应集中,如苏丹北部的尼罗河谷地,是一条“绿色长廊”,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40人之多.
(5)岛屿,特别是印度洋中的一些小岛,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如毛里求斯每平方公里人口为486人,留尼汪岛每平方公里也超过200人.除上述地区人口密集外,其它地区人口均很稀少
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
1、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2012年铜 储量3000万吨;铝土矿储量8.3亿吨;铅储量1400万吨 、锌储量4300万吨 。需求量大的铜和铝土矿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却很低 ,分别 只有4.4%和3.0%.属于我国短缺或急缺矿产 ,因此对外的依存度也就相对较大。中国有色矿产资源总量尽管很大 ,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低,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2、贫矿较多.富矿稀少,开发利用难度大
中国有色矿产数量很多,但从总体上讲贫矿多、富矿少。如铜矿,平均地质品位只有0.87%,远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家。铝土矿虽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点 ,但几乎全部属于难选冶的一水硬铝土矿,目前可经济开采的铝硅比大于 7%的矿石仅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必然增大矿山建设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
3、共生、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少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例如,在铜矿资源中,单一型铜矿只占27.1%,而综合型的共伴生铜矿占了72.8%:在铅矿资源中,以铅为主的矿床和单一铅矿床的资源储量只占其总资源储量的32.2%,其中单一铅矿床只占4.46%;在锌矿产资源中,以锌为主和单一锌矿床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占总资源储量的60.45%。
但矿石类型复杂,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4、分布范同广,地域分布不均衡
中同有色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很广,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产出,但区域间不均衡。铜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西部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地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华南的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和西部的云南、内蒙、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区;锡锑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
从资源的开发上看,我国的铅锌资源开发正逐步从东北、中部向中、西部以及内蒙转移。除湖南、广东、广西仍保持一部分资源外,铅锌资源开发、矿山主要在向云南、甘肃、四川、青海以及内蒙转移。
非洲十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其储量在世界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其中,金、铬、铂族、锰、钴、铝土矿、磷等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分别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0%、87%、89%、56%、50%、30%和62%;金刚石、铀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煤、石油、铁等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位。
北部的亚马逊地区 ,煤炭,主要煤田分布在巴拉那盆地.铁矿,多分布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拉州锰,主要分布在阿马帕地区、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拉州,主要矿区有卡拉贾斯地区的阿祖尔锰矿床铬,主要分布在巴伊亚州铝土矿,主要分布在亚马孙盆地、米纳斯吉拉斯州、波苏斯迪卡尔达斯等铜,分布在巴伊亚州和卡拉贾斯镍,主要分布在戈亚斯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金矿,几乎遍及全国。
非洲是一个矿产非常丰富的大洲,而其中的黄金、金刚石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 铜矿、铁矿、铀矿的储存量也很多; 南非每年出产月600吨黄金,是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 几内亚是出产铝土矿最多的国家; 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大国; 年产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国家?
主要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奥兰治河等。
1、尼罗河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在苏丹北部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此后,水位从1月到5月逐渐降至低水位。虽然洪水经常发生,但水量和涨潮时间变化很大。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它们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季节性暴雨补给的。
2、刚果河 刚果河支流众多,河网密集,干流绕刚果盆地边缘流动,形成向北突出的两次穿越赤道的大弧形。许多水流丰富的支流相继从赤道两侧汇入,使刚果河常年流量大而稳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流域地势平坦,落差小,流速慢。上、下游地段雨量丰富,支流发达,中游流经干燥地区,缺乏支流,该河在穿过台地边缘时,产生许多急流和瀑布,蕴藏着较丰富的水力资源。
4、塞内加尔河 塞内加尔河上游流经多雨的高原地区。在马里的卡伊以上河段多急流和瀑布,其中较大的瀑布有圭纳瀑布和费卢瀑布等。卡伊河下游在地势低洼的草原上蜿蜒,支流稀少,无瀑布和急流。河床平坦,曲流发育。
5、沃尔特河 沃尔特河是西非第二大河。全长1600公里,流域面积约38.85万平方公里。支流伸展至布基纳法索、多哥、贝宁、马里和科特迪瓦等国。流域呈漏斗形,北部的源头地区宽达800多公里,而在贝宁湾附近仅宽约40km。
6、奥兰治河 奥兰治河的流量很不稳定,冬季下游常干枯见底,中游河段也因蒸发强烈,水量很小,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段。奥兰治河流域的降雨模式对河水流量有直接的影响。 来源:-非洲 来源:-尼罗河 来源:-刚果河 来源:-尼日尔河 来源:-塞内加尔河 来源:-沃尔特河 来源:-奥兰治河
非洲西部热带雨林气候处于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赤道气团,终年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气候分布特点
1、全年气温高,有热带大陆之称。
主要原因在与赤道穿过大陆中部,位于南北纬30度之间,主要是热带气候,没有温带和寒带。
2、气候带呈明显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
原因在于赤道穿过大陆中部,整个大陆基本被赤道均分为两部分。因此,纬度地带性明显。
气候带以热带雨林为中心,向南北依次分布着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地中海式气候。
3、气候炎热干燥。
第一:热带雨林气候面积较小,主要位于刚果河流域,面积较小。
第二,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大陆的南北边缘,面积较小。夏季炎热而干旱,冬季温暖而湿润。
第三,面积较大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
第四,热带沙漠气候主要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和西南角狭长地带。而撒哈拉沙漠占非洲总面积的1/4,全年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总之,全非洲纬度低,气温高;干燥地区广,常年湿润地区面积小。
非洲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尼罗河谷地和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位于埃及北部,临地中海。由尼罗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冲积而成。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纵横,渠道密布,集中了埃及全国三分之二的耕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是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长绒棉的主要产地。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最突出的特征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赤道附近大陆西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大陆东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再往南北大约10度至20度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
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是大片的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则是地中海气候。南部西侧为热带沙漠气候,最南部好望角附近为地中海气候。
原因:非洲经纬度范围是北纬在30度到南纬三十度。赤道基本上位于中间位置,而南北半球气候类型的分布从赤道开始向南北极点的规律是一致的,这就导致气候类型分布上大体关于赤道南北对称。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海拔高使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故形成草原气候而不是雨林气候。
非洲河流短小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利于航行 补充:非洲大陆有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征,决定其水系多流入大西洋(包括地中海).干旱地区广大和大陆边缘多山的地形特征,形成了大陆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广大及沿海河流相对短小的水系特点.大陆东部南北纵贯的主要分水岭,把全洲水系分为大西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两大部分.外流流域面积2030万平方千米,其中印度洋流域约占四分之一,大河较少;大西洋流域占四分之三,地势低平,较大河流多分布于此.内流区与无流区面积约900多万平方千米,包括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以及东非大裂谷湖区等.降水地区差异悬殊决定了非洲水系的分布格局.赤道地区终年多雨,水源充足,地表起伏不大,河流众多,形成著名的刚果河水系.大陆东南部地区,终年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地表径流充足,形成赞比西河等较大水系.广大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因而河流稀少,河网密度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