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全面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官方国号是“大日本帝国”。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非常嚣张傲慢,想成为世界霸主。然而,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这个名字被改了。因为战争失败了,自然不能称之为帝国。
1947年,新宪法颁布时,国家名称自然发生了变化。日本的全名也很短,在我们的印象中,许多人知道日本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很少有人知道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面积很小,人口很少。它还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恶行而被世人铭记。
日本的全名是“日本国”,迄今为止,日本的国号没有改变。据说日本这个词在还是武则天统治时期赐予日本,日本因此得名。
二战前的日本电影有《人情纸风船》,是一部1937年由山中贞雄导演的许多电影之一,影片讲述了18世纪德川幕府时代下日本底层的生活状况。
山中贞雄1909年11月7日生于京都,1927年进入日本电影界,1932年首次执导电影即受到好评,被视为天才青年导演,他执导的许多电影都毁于二战的战火,只保存下三部影片。
在二战全面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官方国号是“大日本帝国”。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非常嚣张傲慢,想成为世界霸主。然而,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这个名字被改了。因为战争失败了,自然不能称之为帝国。
1947年,新宪法颁布时,国家名称自然发生了变化。日本的全名也很短,在我们的印象中,许多人知道日本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很少有人知道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面积很小,人口很少。它还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有恶行而被世人铭记。
日本的全名是“日本国”,迄今为止,日本的国号没有改变。据说日本这个词在还是武则天统治时期赐予日本,日本因此得名。
出于对共同的敌人-苏联的仇恨,波兰和日本在二战前走的很近。
双方开展了大量的情报共享。日本的密码破译机构完全是在波兰的帮助下才取得对苏密码破译的突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满洲,制造伪满洲国。在国民政府在国联提告控诉日本侵华案。在国联辩论中波兰是唯一公开站在日本一边的国家,波兰代表和施肇基,顾维钧发生了激烈的言语冲突。能激怒涵养极好的两位老外交官,可见波兰有多嚣张。波兰确实是很早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比德意都早。日本经济确实在二战前,甚至一战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工业的第一位,但是在当时的世界列强的排名上排的比较靠后,离他二战后发展出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有不小差距。当时确实很多人都去日本留学,除了你说的几个文人以外,还有蒋百里、蔡锷等中国军事将领。去日本留学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日本是留学性价比最好的选择,日本教育发展的同时,留学费用很便宜,鲁迅拿着8元的川资就可以去日本留学。如果是去西洋,这点钱连船钱都不够。 二战之后,日本的高级工业人口几乎是没有损失的。而且日本本土工业也没有出现大的损失,而且麦克阿瑟在实际控制日本局势之后,取消了日本的战争赔款,并且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订单,让日本人在憋着战败的气的时候有了迅速开展工业生产的可能性。加之东方人的智慧,日本才得以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根基远远不如日本,这是确实的。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几乎从来没受到政府的保护,很多生产机器老化,生产率低下。最要命的是重工业极度匮乏,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北京首钢甚至还在使用清朝时就已经建成的一些高炉,被称为“炼钢博物馆”。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投资建的工厂,日后一度成为了中国的工业生产的中坚力量。而且当时中国工业人口的教育相比日本也要差得远。加之派系倾轧,权力争夺,商人和工业者被夹在中间长期被剥削,没有发展空间。所以说二战后,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不如日本。这是没错的。
二战前,日本平民常吃的是寿司和乌冬面。日本人常说“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
还有就是乌冬面。用盐水来和的面,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然后擀成一张大饼,再把大饼迭起来用刀切成面条。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口感偏软,再配上精心调制的汤料,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面食。
采煤机械化程度(
%
) 回采工作面机械化程度,是指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产量占回采产量的百分比。 采煤机械化程度(%)=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产量合计(吨)/回采产量(吨)×100% 综采机械化程度(%)=综采面产量(吨)/回采产量(吨)×100% 2.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
是指掘进装载机械工作面进尺占掘进总进尺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1)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掘进装载机械工作面进尺(米)/掘进总进尺(米)×100% 在分别计算各种机械工作面的装载机械化程度时,子项应用各自的装载进尺;母项则均为掘进总进尺。 在按上列公式分别计算按煤岩性质分的各类巷道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时,子、母项应相适应。 (2)煤巷装载机械化程度(%) =煤巷掘进装载机械工作面进尺(米)/煤巷掘进进尺(米)×100% (3)半煤岩巷、岩巷的计算类推。 3、综采程度/综掘程度 综采机械化程度(%)=综采面产量(吨)/回采产量(吨)×100% 综掘机械化程度(%)=综掘进尺(米)/掘进总进尺(米)×100% 4、原煤生产人员效率 式中:参与计效的原煤生产人员是指在原煤生产过程中,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和部分管理人员。包括以下各类人员: (1)井下工人:指以矿井井口为界,凡在井下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生产工人均属井下工人。在井下工人中参与计效的工人有:回采工人、掘进工人、井下运输工人、巷道维修工人和井下其它生产工人。 (2)露天工人:是指在露天矿场由剥离到采煤装车外运为止所有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工人。包括采、剥、穿孔、爆破、机电、运输、装运、排土等工人。 (3)直接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部分管理人员。包括:井口或露天坑口直接从事生产管理的正副井、区、段长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局、矿两级机关为原煤生产服务的正副局、矿长,局、矿三总师,局与矿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
(4)地面运输工人中的井口推车工、摘挂钩工、翻罐笼工人以及绞车、压风机司机。
以上各类人员中凡属于“生产服务线各种专业队”,即企业实行生产、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条线分头管理,且由井上、井下工人共同组成,各自内部
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队(组),由于它们与生产线的各生产队组是经济往来关系,各专业队按采、掘等队组的要求定时定点实行专业承包和专业保障,因此可不统计为原煤生产人员,亦不参与计算原煤生产人员效率。 具体规定: (1)在参与计效的人员中,对招收的新工人(包括为本企业新井投产培训的人员,自进入生产岗位六个月以内不参与计算效率;对为外单位培训人员一律不计效率。 (2)生产矿井中直接从事改扩建工程的所有人员一律不计效率。 (3)井下包工队的计效问题:按照计效产量和计效工数相一致的原则,凡在正规工作面采煤掘进的工人均参加计算效率,其产量统计为计效产量;在非正规面(如采边角煤柱、三角煤等)的工人不参与计算效率,其产量亦不纳入计效产量。 (4)矿井停产期间其工人均不参与计算效率。 (5)计算效率的子母项相适应,统计范围一致。 5、原煤生产期未人数
报告期末最后一天实有人数。已经招用但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招工指标均不统计为期末人数。 6、原煤生产实际工日 原煤生产人数×年出勤工日(我们一般取261,含11个法定节假日) 7、单产 单产是指矿井全部工作中的回采工作面平均每个面的月产量。它是反映企业矿井生产技术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1)回采工作面平均月产量(吨/个/月) =月回采产量(吨)/月平均个数(个) (2)回采工作面累计平均月产量(吨/个/月) =累计回采产量(吨)/各月的平均个数之和(个) 8、平均月进尺 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是综合反映矿井各类井巷在一定时期的掘进进度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1)平均月进度(米/个/月) =月掘进进尺(米)/月平均个数(个) (2)累计平均月进度(米/个/月) =累计掘进进尺(米)/各月的平均个数之和(个)
目前煤炭行业生产统计报表分别计算开拓、准备、回采、煤巷、半煤巷、岩巷的月、累计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在计算各类巷道的平均月进度时,子母项必须相适应。 9、计效人数 报告期原煤生产人数 10、计效产量 报告期原煤产量 11、计效工数 报告期从事原煤生产人员实际工作日数 12、工作面平均个数 (1)回采工作面期末在籍个数: 是指期末那一天实有的全部工作面个数。包括生产工作面和备用工作面。 备用面指报告期最后一天已经切割好,工作面设备安装齐全并验收合格,符合开采要求,随时可以生产的工作面。 (2)回采工作面平均个数: 回采工作面平均个数是指在报告期内平均每天从事回采工作的工作面个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①月平均个数(个) =月内各回采工作面实际生产日数之和/月日历日数 ②累计平均个数(个) =各月的平均个数之和/累计月数 “累计月数”是指报告期日历月份的累计数。 注:无论是期末工作面个数或平均个数,各级汇总时,一般都是各井相加等于矿,各矿相加等于矿务局,余类推。 13、工作面平均长度 平均每个工作面长度,是反映矿井集中生产程度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在回采工作面平均个数和平均总长度的基础上计算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1)月平均每个工作面长度(米/个) =月平均总长度(米)/月平均个数(个) (2)累计平均每个工作面长度(米/个) =各月平均总长度之和(米)/各月平均个数 14、年末在籍人数 报告期末最后一天实有人数
煤矿产鲨概念就是一个煤矿一年生产多少万吨煤炭(所有的煤矿年产量都是用万吨表示)。目前,煤矿年产量在15万吨以下的矿井都属于关闭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矿没有达到30万吨也必须要关闭。所以,现在的煤矿年产量都是在几十万吨到几千万吨的不等。
二战前期日本和前苏联有过两次交手,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大战都是以日本惨败告终。
日本为摸清远东苏联的实力挑起张鼓峰事件日本关东军被狠揍了一顿,当时两方无论火力人员配比都势均力敌日本仍然是输了,直到诺门坎大战就看出交战双方无论战略战术还是武器装备,苏联方面全机械化坦克宽正面集群冲击天上数百架飞机配合,日本方面以火炮配合少量坦克装甲兵仍然是步兵为主,航空兵只有一百多都不在一个量级,不死光已是侥幸的了。
日俄战争后,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但是日本还没有拥有对东北三省的主权。
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后,以军阀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占据着东北,而且势力日益强大。鉴于奉系军阀成为日本占领东三省的障碍,日本想方设法炸死了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像日本人想象的那样将东北交给他们,而是宣布“东北易帜”,投靠南京蒋介石。同时,张学良计划引入资金和技术,修筑西满铁路,和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竞争。日本人对此咬牙切齿,准备采取一切措施尽快夺取东北。参谋部和陆军省制定了攻占东北的计划。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按照计划炸毁了沈阳北部的柳条湖段铁路轨道,然后说是中国军队故意破坏。在此借口下,关东军向沈阳发动突然袭击。
由于蒋介石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关东军在三个月之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以末代皇帝溥仪为首的“满洲国”,实行傀儡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