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史称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三夫改革”之一。
这一时期的苏联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 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晚上7时32分,在戈尔巴乔夫演讲结束后不到半小时,苏联的锤子镰刀旗最后一次从克里姆林宫外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革命前的红、白、蓝三色旗。
俄罗斯接替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所有苏联大使馆都成为俄罗斯大使馆。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立国69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苏联作为主权国家不复存在,原本15个组成国也恢复了主权地位。1991年12月31日午夜,正式解散。
在苏联解体之前,加盟国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等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称为“主权游行”,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八一九事件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等地也出现了要求独立的主张。
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且使在雅尔塔会议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瓦解,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主权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真正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1937年,苏联爆发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基洛夫遭暗杀,这一事件成为肃反运动导火索。斯大林领导了这场运动。运动中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人被判死刑,又有拉狄克、皮达科夫、索科尔尼科夫等13人被判死刑,运动具有扩大化性质。
后来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全盘否定了这场运动。
1929年,苏联人在巴库油区的北方,也就是被称为“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区域发现了石油。这是一片乌拉尔山前的盆地,主要由伏尔加河流域的水系冲刷沉积而成。这片平地的地下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但与巴库地区相距不远,且有大量空隙相通。找到了巴库的油田,向北发现这里的石油矿藏顺理成章。更让苏联人惊喜的是,这里的石油储备和早期的巴库一样,在地下十米就能轻松地开发。继里海沿岸-巴库油田之后
苏联人又在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建起了第二个石油基地而且这里在俄罗斯中部,远离边疆战略上更加安全,这一点在二战中显得尤为重要。在40年代战争打响的时候,苏联人已经能在这里做到200万吨的年产量。而这片油田,历经数十年的开发,至今仍占到俄罗斯石油总产出的14%。
俄罗斯约60%的石油出口流向欧洲经合组织,另外20%流向中国。
欧洲原油进口量中约30%来自俄罗斯。其中,德国、荷兰和波兰的炼油厂原油进口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48%,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和芬兰等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更强。相比于美国,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更高,立即停止采购俄罗斯能源对于国内的生产生活会带来强烈冲击。
新生的波兰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恢复自己曾经的广阔疆域,而新生的布尔什维克苏联也没能达成迅速向中西欧进行武力革命输出的目标,战争让布尔什维克们发现,想要将阶级意识形态凌驾于别国主权至上不是那么容易的。
通过波苏战争,苏联也加深了对新生波兰的敌视。波兰也将苏联看做是自己的威胁。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阿道夫·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赫鲁晓夫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通往自由的通道》、《一个社会主义帝国的崩溃》、《再见列宁》、《200口棺材》《回归》[2003年俄罗斯电影]
本片是威尼斯金狮奖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也是导演的处女作。故事讲述两兄弟与父亲失散多年后,某日一位男子突然出现,声称是他俩的父亲,但两兄弟对父亲的记忆就只有一张10岁时的照片。他们与这位男子去到一个偏远的小岛,试图寻找答案。于是三人一起踏上了一段为期七天的神秘旅程,在这段“重归”旅途中父亲的形象却显得如此专横无理,最后父亲在拯救小儿子时不慎意外身亡,兄弟俩只好将他埋葬在海中。
卡廷森林事件又称卡廷森林惨案,是原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会在高层批准下于1940年4月5月间对波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和其它公务人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规模屠杀。此事件中,有2万2千多人遇难被埋在卡廷森林中。
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其中陆上石油资源占87.4%,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占61%)、伏尔加-乌拉尔(占16%)、东西伯利亚-远东(占15.1%)、季曼-伯朝拉(占5.0%)、高加索(占1.8%)、其他地区(占0.7%);海上石油资源占12.6%,主要分布在北极海、鄂霍次克海和里海等陆架油气区。
主要产油区有以下三个:
1.西西伯利亚油区:面积约243万平方千米,在该油区已发现的约760个油田中有9个特大型油田(滨鄂毕、萨马特罗尔、红列宁、萨雷姆、凡科尔、特福林斯科-鲁斯基、普里拉日罗姆、东缅索亚赫和乌列戈伊)和56个大型油田,目前的石油年产量约占全俄石油年产量的65%。
2.伏尔加-乌拉尔油区: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在此处发现油藏超过1000个,其中有1个巨型油田(罗马什金油田)和2个大型油田,目前的石油年产量约占全俄石油年产量的23%。
3.季曼-伯朝拉油区:季曼-伯朝拉油区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该油区已发现油藏约224个,其中大型油田8个,石油探明程度约47%,探明储量采出程度约26%,目前的石油年产量约占全俄石油年产量的6.5%。该油区部分原油具有重质、高含硫和高粘度的特点。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碳氢化合物资源预计有850亿~900亿吨,包括石油200亿~220亿吨,凝析油30亿~50亿吨。2002年6月俄联邦政府制定了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中着重提出要在东西伯利亚建设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中心。
俄罗斯的石油主要蕴藏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其石油储量占全俄的2/3,石油预测储量集中在中游地带,这里分布着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和萨伊姆三大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