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 “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截至2006年底,我国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余万件,其中包括《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截至日前,我国已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也初步形成: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包括《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在内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31个省份制定了本地区的总体预案。
答: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是健立健全油品管理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使油品管理体制机制走上规范化丶标准化轨道。
二是加强油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井下水灾要往高处巷道跑,火灾要顺着进风方向撤,瓦斯爆炸时带好自救器往相近巷道撤。
改革有风险有各种情况发生
应急管理就很重要
一,有一个应急处理工作小组
二,有相应的流程
三,有适当的权限处理
四,不能及时解决的要有后续跟进手续
指针对特殊事件、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机制,属于一种应急预案,事先做好防备及应对策略,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或事态加重,使损失最大化减小。
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组成应急小组,制订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
应急机制的启动,并非一种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它更代表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危机意识在不断加强。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具体地说:管理的体制是规定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中央、地方、部门、企业整个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如市场运行机制、竞争运行机制、企业运行机制
1、统一领导。
2、综合协调。
3、分类管理。
4、分级负责。
5、上下协调一致。
应急管理体制是指为保障公共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减少和减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消除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即成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应急工作;综合协调,即在统一领导下,综合协调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应急主体;分类管理,即不同类型 的突发事件交由相应政府部门管理;分级负责,即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属地管理,即地方政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履行发现苗头、预防发生、先行应对、防止扩散职责。
以政府为核心。
应急管理体制是指为保障公共安全,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减少和减缓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消除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以政府为核心,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有机体系。
与一般的体制有所不同,应急管理体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由许多具有独立开展应急管理活动的单元体构成。从整体上看,应急管理体制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快速灵活地构建起相应的应急管理体制。
从功能上看,其目的在于根据应急管理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确定职权关系,把内部上下左右联系起来,以保证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