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站主要分布在沿海岸那里经济发达,能源要求大,加上那里科技发达,所以核电站建在那,各国大量建造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反映了当前世界传统能源不能满足社会要求人类面临能源危机。
首先,核电站一般需要建立在沿海地区。核电站在使核燃料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而产生的热量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来对核电站的设施进行降温,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另外,建在海边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核电站所需要的设备可以通过水路进行运输,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运输车不太方便进行托运的时候,水路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建立核电站的地区要尽量保证不会发生地震,地质运动不能太频繁。首先,核电站一般需要建立在沿海地区。核电站在使核燃料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而产生的热量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来对核电站的设施进行降温,防止出现爆炸的情况。
另外,建在海边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核电站所需要的设备可以通过水路进行运输,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运输车不太方便进行托运的时候,水路是更好的选择。其次,建立核电站的地区要尽量保证不会发生地震,地质运动不能太频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算力资源,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
2. 规模分布不均:我国算力资源的规模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大型云计算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通常拥有更多的服务器和更高的计算能力,而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算力资源相对较少。
3. 技术水平差异:我国算力资源的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大型云计算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中心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服务,而一些小型机构则可能采用较为落后的技术设备,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
4. 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我国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规模不一和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等原因,导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一些高峰期或者特定领域的需求增加时,可能会出现算力资源紧张的情况。
我国光照资源分布特征
我国的光照资源(日照时数)分布不均,东南少,西北多。
我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主要有三个地区。
第一个地区是“东南沿海地区”,我国拥有漫长的大陆海岸线,海岸线长度超过1.8万千米,东南沿海地区冬夏季风都十分明显,同时又有海陆风的影响,沿海地区特别是海面阻力很小,风力十分强劲。我国沿海海面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是建设海上风电场的理想区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也很大。
第二个地区是“东北和西北地区”,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西部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全境,加上新疆的东部地区,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这一地区靠近我国冬季风的策源地,也就是靠近“亚洲高压”,冬半年风力强劲。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地形为主,内蒙古高原是主要的地形单元,加上地广人稀,是我国建设风电场的理想区域,也是目前我国风电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一地区靠近我国能源主要的消费市场,比如我国的华北地区。第三个地区是“青藏地区西北部”,这一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地势海拔高而且平坦,气候十分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对风力的阻挡较弱,风力较为强劲。但是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大气十分稀薄,风能的能量密度较低,利用难度较大。
我国水能资源长江流域最为丰富,特别是长江上游地区,从横断山脉到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解处(巫山)水能资源,由于长江流域降水丰富,落差大,流速快,重力势能大,水能资源丰富。而北方地区由于地形较平坦、降水较少,水能资源较南方并不丰富。
全国各地太阳年辐射总量为3340-8400MJ/m2,中值为5852MJ/m2。从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南部、甘肃、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辽宁、河北东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东南部、吉林西部、云南中部和西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和西部以及台湾省的西南部等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很大。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大,这里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例如人们称为“日光城”的拉萨市,1961-1970年的平均值,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05.7h,相对日照为68%,年平均晴天为108.5d、阴天为98.8d,年平均云量为4.8,年太阳总辐射量为8160MJ/m2,比全国其他省区和同纬度的地区都高
特征是逆向分布。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據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
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大,而按其河流水系可划分成十大流域: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海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
这些庞大的水系网打造出了中国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使其水资源储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
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平衡性,水资源分布则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西北地区更是干旱严重。中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我国河流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径流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的明显波动,极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等灾害。我国水资源丰富
中国主要土地资源分布?
中国主要的土地资源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草地主要是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林地主要是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建设用地主要是分布在城市分布的地区
我国青蒿人工种植地域分布特征: 青蒿主产重庆酉阳、吉林、辽宁、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等省区。
朝鲜、日本、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等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地区。其中,生产基地有: 酉阳青蒿目前国内最早、世界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保护区域青蒿种植已实现规模化,仅酉阳青蒿种植实现青蒿种植10万亩、产量可达1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亿元。原因: 常星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篙属植物黄花蒿。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一,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第二,受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第三,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与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第四,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东南多西北少 水资源分配不均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简单说就是: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总量丰富 人均占有少 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