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闻,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年轻时,曾路过杜家庄,因遇大雪,就在门外避雪。
庄子里的家丁看他长得帅,请他进来吃饭。
后来,这庄园的主人看他人长得好,又勤快,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赵弘殷和这位杜小姐生了两个儿子,赵匡胤,赵匡义。
据说,杜家庄前曾有一水洼,叫双龙潭,至此算是应验了。
传言而已,不过后世文人附会之作,不可当真。
2
赵匡胤的出生颇有神秘色彩,据说他出生的时候赤光冲天,且室内有异香,三日不断,并因此得了个小名叫“香孩儿”。
他出生的地方,洛阳甲马营(夹马营)后来被称为“火烧街”,又因为出过两个皇帝(赵匡胤、赵匡义)也称作“双龙巷”。
3
做了皇帝之后的赵匡胤某天乘车驾出行,有刺客放冷箭射中车盖上的黄伞。
护卫们都吓坏了,赵匡胤却哈哈大笑。
站起来指着自己胸口说,来啊,朝这射呀。
等到回宫,大臣们要派人调查缉捕刺客,赵匡胤表示,不必。
真不愧是武将出身,好胆气。
4
当然,赵匡胤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武人,他在书法上也是有一定造诣的。
他的字“多带晚唐气味”,作品大多署名为:铁衣士书。
5
赵匡胤在对待臣子的时候,算是相当宽容的。
某次御宴,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开始耍酒疯。
赵匡胤让人把他拉下去,他还死赖着不走,在宫门口嚎啕大哭。
第二天有人上章弹劾他,说这家伙昨日大哭,是在哭世宗呢(前朝皇帝周世宗柴荣),请求治他的罪。
赵匡胤说,此人不过一个酒鬼罢了。
他以前是世宗臣子,这事我也是知道的。
况且他一个书生,哭两声世宗,又能如何?
6
还有一次,他想要用任命符彦卿来管军,赵普力谏不可。
赵匡胤说,我自认待他不薄,他不会背叛我的。
赵普说那你当年是怎么背叛的周世宗?
噎的赵匡胤哑口无言。
不得不说,宋代的君臣关系的确是值得称道的,臣子敢这样当面抽皇帝的脸,皇帝还不发火,实属难得。
7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偶尔赶上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脾气。
比如,某天他正在后花园拿弹弓打麻雀,有大臣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赵匡胤正玩得欢呢,被人打扰了有点不太高兴,但还是接见了他。
结果发现他所奏都是平常事,没什么要紧的,就来气了,问他为什么。
这大臣也不示弱,呛了一句,我觉得这事还是比打麻雀要紧一些。
赵匡胤更怒了,拿起柱斧照着他脑袋来了一下,打掉两颗牙。
这人把打掉的牙捡起来揣进怀里,赵匡胤问他:“怎么的?你留着这牙还想去告我不成?”
此人回道:“我不能状告陛下,不过会有史官秉笔直书的”。
赵匡胤后来自己寻思一下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妥,还是自己理亏,于是下令赐其金帛。
8
如果遇到原则问题,赵匡胤也会爆粗口。
宋初有些工匠做活的时候不爱惜木料,截长为短,斩大为小,很是浪费。某次赵匡胤寝殿的大梁破损,有人提议从一块大木料上截一段下来换上。赵匡胤大怒,在批复里怒骂道:截你爹的头,截你妈的头,别搞这事。
1.kuāng yìn
2.赵匡胤
别名
香孩儿、赵玄郎、艺祖、宋太祖、赵太祖
所处时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洛阳夹马营
3.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匡胤在位16年。
赵匡胤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叱咤风云式的“马上皇帝”。不管他是通过“陈桥事变、黄袍加身”或怎么得来的皇位,可他立国之后,他的节俭被世人称为“为国守财”。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976年),祖籍涿州(今属河北),出生于洛阳,是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十几年,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周铁骑第一军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曾为后唐禁军军官,遂安家于洛阳夹马营。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赵匡胤就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后来,他也从军,最终为后周殿前都指挥使,掌握禁军。周世宗去世后,幼小的周恭帝继位。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废周建立大宋王朝,他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分析形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大方针,用了13年时间,统一了除北汉之外的地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赵匡胤一方面靠武力,一方面靠收天下之心。在战争中,他对百姓秋毫无犯,禁止滥杀无辜,每每告诫将士勿以多杀为功,以收民心为上。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对这样的仁义之师归之如潮。对降服的国君,赵匡胤皆能待之以礼,并对亡国政权的忠臣义士予以重用,笼络了人心。
赵匡胤960登基,976年驾崩,一共活了50岁,在位16年。赵匡胤在位期间,念念不忘故乡洛阳。他深知汴梁无山川之险,非都城所宜。他数次欲移都洛阳,欲“挟山河之固”,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每次都遭到其弟赵光义等人的阻挠,终未能实现夙愿。赵匡胤无奈地发出感慨:“不出百年,天下民殚力矣。”历史的发展完全证明了他的担心。虽迁都不成,但他还是以洛阳为西京,并大修洛阳宫殿,后常携文武百官及嫔妃到洛阳居住。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即选定巩县为宋陵所在地,也是其迁都洛阳准备工作的一部分。
匡一L一一丨一胤丿<<丶丿一一乚的丿丨一一丿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赵匡胤为涿郡人,于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赵匡胤为赵弘殷(宋宣祖)次子,长兄赵匡济早夭,母亲为杜氏(昭宪太后)。
后汉初年,赵匡胤游历四方,寓居襄阳的一座寺庙,得到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于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屡立战功。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后周世宗)为开封府尹,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这时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之后,下诏改封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仍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出生于洛阳夹马营,在周 世宗掌权时期,他屡建战功,当上了掌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的要职。后 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赵匡 胤又得到了防守京师开封的宋州(今河南商丘)归德军节度使的实权,朝 廷军政大权落到他手里。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驻守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 (今河北定县)一带的赵匡胤部下派人到京城谎报军情,说北汉和契丹联 合向南进攻。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派遣赵匡胤率兵前往抵抗,赵匡胤先派 出了前锋部队。京城里传出了“点检为天子”的消息,老百姓非常恐慌, 害怕朝廷夺权祸及百姓,纷纷四处躲藏,可是,在朝廷内一片平静。
不 久,赵匡胤和后续部队也出发了。军中有个叫苗训的军校,宣称自己通 晓天文,看见太阳下面又出现一个太阳,放射出了很强的光芒。他对赵 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那个新出现的太阳就是都点检(赵匡胤),这是天 命所归啊!这些话很快就在军中传遍了。当天晚上,部队走到京师城东北20 里处的陈桥驿驻扎下来。
一些将士议论:“皇帝年纪这么小,我们出死力 打仗,有谁知道?不如先拥立都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啊! ”他 们把这些想法告诉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这些将 领商量了一夜,第二天又派人回京,与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 审琦联系,他们本来就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自然完全同意拥立赵匡胤 为天子。
次日早晨,赵光义、赵普等人拥进赵匡胤的寝帐,向赵匡胤说明 大家的来意,赵匡胤假装酒醉,慢慢地起采。将校已环列庭前高呼:“诸 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没等赵匡胤开口说话,大家就把早准备好的 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并向他跪拜髙呼万岁。然后把他推上了马,回到开 封。
由于有石守信和王审琦做内应,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当上了皇帝,这 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陈桥兵变”。由于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 此他把国号改为“宋”,仍定国都于开封。
匡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匡本义是古代盛饭用具,这一含义后来写作"筐"。"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义,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察。"匡"由"方形"这一义引申出轮廓的意义,框、眶等字就是在这一意义上分化出来的。现代汉语的"匡"主要用作姓氏。
胤是子孙相承续也。
车胤、匡衡是两个人名,代表两个典故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聚萤作囊: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
忍贫读书:忍受贫困地读书.
车胤匡衡;西汉匡衡,晋代车胤.
意思是:西汉匡衡和晋代车胤.,忍受贫困地读书。
匡胤在历史上名声极为相当,他结束唐末至五代乱局,开创历史经济极为发达大宋王朝,若说他是千古罪人,我认不可。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历史上开国君主大多是不凡之辈,赵匡胤以不太光明手段夺取后周政权,以“杯酒释兵权”让武将不再掌权,重文轻武国策,让宋军成为一支只能守不可攻部队,两宋时期履遭北方打击,为宋王朝灭亡埋下伏笔。但凡了解唐末至五代历史的人均会认为赵匡胤做得没错,他的做法无可厚非。说他是中华民族千古罪人极为不妥。
匡的意思:1.纠正。2.救;帮助。3.粗略计算。
胤的意思: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