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号称九千岁,权侵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历朝历代之中,明朝宦官手中掌握的权利是最大的,明朝的三大宦官,郑和、刘瑾和魏忠贤。
郑和原名马三保,朱棣登基之后认为马姓不能登叁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叁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钦封郑和为叁宝太监,郑和为明朝第一宦官可谓是名副其实。
刘瑾在当时可谓是风光无限,由他领导的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特许,先斩后奏。即使是东厂和锦衣卫都不得不向西厂低头。利用手中的权利,刘瑾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在地位上面,他也是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皇帝位“坐皇帝”,而他由于站在皇帝身边,被称作是“站皇帝”。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驾崩之后,他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与西厂厂公刘瑾异曲同工的是,他号称“九千岁”,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专断国政。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明代用深青色纻丝或纱、罗制作。三品以上织云纹,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
一般来说,认为明朝有四大权宦,也就是四个有名的大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说起权倾天下,明朝有名的四大权宦: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除了汪直,其余三人的下场皆是十分悲惨,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但汪直十六岁提督西厂,二十岁权倾天下,二十三岁被贬,之后却没有被清算,终究得了善终,这恐怕还是和汪直并非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有关,即使汪直年少气盛贬手握大权,也利用权势谋取一些私利,但他并非是个忠奸不分的恶臣,也没有扰乱国政,他在权臣道路上曾经做过这么几件事。
首先是铲除恶霸,当时有权势的太监覃力朋走私私盐,并且栽赃人命谋取私利,汪直知道后带领西厂将覃力朋清查处死,同时也有权臣之后杨晔行为作恶,汪直同样下令查处杨党,铲除了恶党势力,这些都是汪直在位期间替明朝皇帝干的事情,稳固了皇权统治。而汪直掌政时期也并没有乱杀忠臣,当时有位清廉著称的文臣杨继宗在汪直示好拉拢的时候表示不屑,汪直知道后也没有暗中排挤他。
宦官专权之事历朝历代都出现过,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唐有李辅国、宋有童贯、清有安德海,但没有哪一朝如“明”这般危害之甚,人数之多。先有王振祸国,后有立皇帝刘瑾乱朝,魏忠贤更是自号九千岁。而明朝为何出现如此多宦官专权?这在我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朱元璋之后,政治制度的改变。
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一案将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给正式废除掉了,并在《皇明祖训》中提出后世子孙不可再议丞相制。从此六部成为朝廷的主体,而六部官员也直接面向皇帝。在没有中书省及丞相的协助辅政后,虽然朱元璋是皇帝中有名的工作狂,但仅凭他一个人来处理这个庞大国家每天的繁杂事物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朱元璋仿照宋朝设立了“四殿二阁”(中极殿(又称华盖殿)、建极殿(又称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计六位大学生职位,他们的作用类似于朝政顾问,不过没有什么实际权利,但这也是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而此时的宦官如何呢?朱元璋对宦官干政这一块是有很大的戒心的,于是他在宫门口挂了一块“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用来警醒后人防范宦官之患。
燕王靖难,组建内阁。
朱棣与其父朱元璋一样,既可安邦治国,也可领兵打仗。而朱棣更喜欢的是领兵打仗。从靖难之役开始,朱棣仿佛就没有停过。当上皇帝后,五次率大军亲征鞑靼,把鞑靼太师阿鲁台打得是心惊肉颤,遣使求饶。而朱棣正因常年在外征战,对国家政事不能全部顾及到,在一方面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外,朱棣派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午门在文渊阁值班,参与批复国家政事,如此而称为内阁。此时也没有宦官专权的现象,即使是功劳如此之大的郑和也只是有权,而并非专权,这一方面在于郑和本身就是贤宦,另一方面则是朱棣也提防着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过朱棣靖难时得到了太监的帮助,总的来说,对于太监的防范没有朱元璋时期那么谨慎了。
宦官读书,无意之举?
宦官机构中最吃香的部门应该就是司礼监了。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司礼监太监就负责着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文书来往,可谓是掌握着第一手的文件,他们相当于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最亲近的人。但是有一点,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于文盲。不过在朱瞻基时期这一切就开始变了,不知道朱瞻基是嫌弃宫内平均文化水平太低还是如何,决定在宫内开班教太监读书。这无疑是一个建设性的创造,这一决定为太监窃取权利提供了文化基础,毕竟一个有文化的人肯定比没有文化的人要想得多。而明朝第一专权太监,王振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因为这一场扫盲行动,本来就有文化的他在宫中得到了小宦官们的尊敬,加上王振此人善于察言观色,朱瞻基本人对他的印象也很好。
土木之变,元老尽丧。
元老指的就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后裔,淮西子弟兵:“淮西勋贵集团;”和与朱棣一起起兵靖难的:“靖难功臣集团。”这两大集团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几乎囊括了从大明开国到靖难后的所有公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徐达、李善长、蓝玉、张辅、朱能”等,这些人绝大多数无疑是坚定的保皇派,在平衡朝堂力量之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经过”土木堡之变”后,绝大多数功臣勋贵都死在了那里,包括四朝老臣张辅。起初朱元璋杀了一批,朱棣靖难时把站在朱允炆那边的开国功臣又杀了一批,再加上这一次,朝堂之上所剩的功臣寥寥无几。皇帝没有了这些强人的支持,便得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堂。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的。
是偶然,同样是必然。
总结以上,我们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事情,这个事情看似和宦官专权没有一点关系,但世界就是这么巧合。虽然此事加强了皇权,但皇帝独自对抗整个文官集团时也不会有办法,毕竟不是所有朱家皇帝都和朱元璋、朱棣一样强势。于是皇帝看到了一个群体,陪皇帝从小到大都在一起的群体:“太监”。在皇帝的眼中看来,太监是比较亲近的人,而且他们又也没有生育功能,这种人即使有了权利也不会造反的,毕竟造反没有任何用处。
有人猜测朱瞻基让太监读书就是为了培养这一群体成为自己的势力。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不太可信的,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朱瞻基时期是大明最鼎盛时期,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而朱瞻基也非昏庸无能之辈,可能让太监读书只是他想偷点懒的无心之举,但他没想到的是后果如此严重。朱瞻基的这一举动也就构成了宦官掌权、专权的必然。
土木之变使宦官专权不可逆改。土木堡的失败使朝堂之上损失了一大批精英,皇帝从此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在面对文臣们的口诛笔伐,面对言官们如恶犬一般的撕咬不停,皇帝需要有人能支持他,从此他的目光转移到了那群人身上。
宦官崛起的一切基本条件都成熟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出现一个不作为的皇帝。
如王振于明英宗朱祁镇、刘瑾于明武宗朱厚照、魏忠贤于明熹宗朱由校。
区别:内阁的地位要在前中期始终高于宦官。当内阁权力发展到极点后,受于皇帝忌惮便不断被打压,方法就是不断提升宦官的地位,由此宦官便开始在朝政、政务决策上逐渐超越内阁,最终控制内阁。
双方虽然争斗不断,但是从根本上利益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内阁与宦官的权力都是由皇帝赋予,只不过是各自赋予的程度不同罢了,皇权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至高无上,三方势力就处于这种制衡中,一旦有一方被打破,那么这样平衡稳定的政治局势就会混乱起来,明朝的政治也就难以为继了。
因为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就当着宦官的面,设下了命令。说宦官不能干扰朝政,敢干扰朝政就要被皇帝砍头。而且他派人选拔的太监都大字不识几个,皇帝对于太监的防范,可是极为严格。但是为什么到了明朝后期,就发生了宦官们都一手掌握着大权、去威胁朝臣的现象呢?这一切还要从一场著名的皇位之争说起。
时间调整到朱元璋刚驾崩的时候,小皇帝朱允炆继位。这位小皇帝被老皇帝宠爱的天真善良、宽容友善。毫无治国经验的小皇帝在上位之后,就想搞点大事情来巩固王位。他把目光放到了爷爷传给他的政治上,下定决心修正爷爷政治统治上的一些弊端。他做的举措,本以为能改变明朝,是它变强盛。没想到,却为宦官干扰政权创造了可乘之机。第一个举措就是大肆打压宦官。这个做法,使得宦官记恨上了朱允炆和承办者。但是宦官对于这个举措,并没什么办法,只能默默忍受着,伺机待发。看起来,第一个举措对于维护王朝统治小有成效,但是没想到,这却为后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第二个举措,削去藩位。这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对,但是却给宦官们一条绝处逢生之路,让他们有了打击报复的机会。
朱允炆既然发布了削去藩位的命令,他就立刻实行了这场政治变革。仅仅一年刚过,他就消灭了五个藩王,然后他把指向了自己的四叔叔朱棣。朱棣在王爷中,实力最为强大。面对这个强敌,朱允炆始终没有把握下手。但是这给朱棣提供了准备兵马的东西,于是朱棣先一步下手,起兵造反。靖难之变发生之后,朱棣顺势登上了皇位,继承了死去父亲朱元璋的皇位。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则是不知所踪,在历史上也是争议纷纷。其实,朱棣夺得皇位少不了宦官的帮助。朱允炆的身边的大臣一直记恨着他,甚至暗中偷偷给朱棣汇报军事情况。得知重大情报的朱棣,顺势登上了皇位。
朱棣上位之后,对于这些“告密者”反而相当信任,他废除了前两个皇帝对于宦官的打压,并让宦官们委以重任,郑和能够下西洋也多亏了朱棣。朱棣还设立了有名的太监机构——东厂,东厂有足够的权利,只受皇帝的管辖,其他人管不了。可以这么说,朱棣对宦官的莫名信任,导致后期宦官祸乱。朱棣,真的干了一件坏事。就这样,宦官的地位被朱棣抬升,在此后权利不断增大,野心也日益膨胀、干涉朝纲、妖言惑主,宦官就这样毁了整个明朝。国家岌岌可危,也使最后一个王朝清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真相,就是明朝宦官权力再大,面临皇帝都只能低头。一旦皇帝 拿起屠刀,这一切都会彻底消失。但是皇帝为了皇权、宦官、大臣三方的平衡,也只能选择对宦官职权视而不见,这是政治上的最好选择。皇帝的纵容之下,明朝宦官也成了皇帝与大臣的争权工具。他们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面对皇权,他们不堪一击。这群宦官,也是极为可悲。
宦官专政的局面,归结于明代第二任和第三任皇帝的斗争。一个积怨、一个放纵,最终使得明朝埋下祸端,最后毁于一旦。但是这是封建存在的必然结果,无法避免,所以我们也要看开。政治上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但是民生上却有着极大的弊端。研究历史,我们要站在正反两方面去看,每个事件的存在都有着必然性,它既有着很明显的特点,也有着埋藏在表面下的复杂性。
第一、兵权问题
明朝太监都是依附皇帝存在的,而唐朝太监是各自独立的,这也是唐朝太监相对不出名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在前期并无存在感,也由于相对独立,所有唐朝后期太监是掌握兵权的,也就有能力主宰皇位的人选。
明朝自朱棣提拔宦官,建立了东厂起,太监就贯穿整个明朝。加上明朝太监都是依附于皇帝的,就好比王振是陪伴着明英宗长大的,刘瑾也是明武宗太子时期的侍读,他们与皇帝感情深厚,只要有皇帝在,他们就在。所以明朝太监存在感强,也就更加出名了。
不过他们虽然依附于皇帝,拥有诸多权力,但是却没有兵权。朱元璋设立禁军,是直接归皇帝管辖的。后来明朝渐渐重文轻武,武将容易得到猜疑,往往得不到重用,兵权就落到文官手里。
就好比明末时期的大宦官魏忠贤,明熹宗可谓将所有大权交给了他,他甚至可以通过东厂和锦衣卫,随意左右群臣的职位。但因为没有禁军这一重要大权,使得他最后被崇祯逼死。
第二、制度不同
唐朝和明朝的制度不同,从而导致皇权不同,以及太监能够掌控的势力不同。就好比唐朝藩镇割据,靠依赖各个藩镇的节度使来维持皇权。而明朝朱元璋设立禁军,是直接归皇帝调动的,所以明朝皇帝更具有主动性。
同时,唐朝因为藩镇割据,就必须要依靠宦官,来帮助自己做一些协调划分工作。唐朝皇帝之所以敢这样做,是认为宦官对自己造不成任何威胁,至少来说,宦官比节度使的威胁要小得多。
也出于这个原因,使唐朝皇帝对太监的警惕性降低,也使得太监有了钻漏洞的机会,最后一步步实现掌控大权的梦想。
反观明朝,一来没有节度使,二来不会让太监掌握军权。这样即使太监有掌权之心,也只能通过蛊惑皇帝,而没办法直接废掉皇帝,不然一个命令下去,禁军就将你大卸八块了。
这也是为什么魏忠贤权倾朝野,还是会被新上位的崇祯轻易扳倒的原因。就是因为崇祯拿回了禁军的领导权,让魏忠贤没有能力反抗,最终只能走上自尽的道路。
其实总的说来,就是因为明朝太监掌握不了军权,所以他们无法像唐朝太监那样,可以达到废立皇帝的地步。不过唐朝太监也因为,不用依附皇帝这一点,才没有明朝太监这样出名。不管怎么说,这两朝的太监,在历史上的戏份算是相当重了。
明朝二十四衙门:习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共十二监。又有四司: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
朝史暮想:
本质上,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和强大,都和皇权的延伸有关。
朝史暮想希望各位,把思维从史书的繁杂外衣和对抗立场中跳出来,来看待明朝的宦官集团。
明朝太祖朱元璋有过“内臣不得干政”的祖训,其立意主要是为了皇权的独立性和绝对性。但是同样,朱元璋也非常明白,皇权真正的敌人来自内部,老朱家江山最大的敌人也来自内部,即——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皇权和文官集团的斗争史。从朱元璋开始,裁撤宰相,颁布《大明律》,创建锦衣卫等等手段,其实都是为了对付和约束文官集团。
朱元璋做的很成功,但是孙子朱允炆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允炆一上来就和文官集团很亲近。这自然也不符合宦官集团的切身利益。事实上,朱棣后来发“靖难”之师,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和朱允炆身边诸多内官投诚,提供情报有关。
朱棣上台后,第一件要面对的事情就是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朱棣很直接,就是用宦官集团去压制。也就是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郑和一个太监能够受到重用,七次远洋;东厂开始创立,辖制锦衣卫,监视百官,都是基这点考量。
之后朱高炽,朱瞻基两朝,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博弈一直平衡地保持着。这种平衡也证明了皇权的稳定性。
但是到了朱祁镇时期,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登基的时候年纪太小,朝政自然由几名内阁大臣把持,比如著名的“三杨”。而随着朱祁镇年纪的增长,对于收回权力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明朝的外戚势力,一直被控制得很好,所以朱祁镇能够依仗的,也就是宦官集团。最著名的就是大太监王振了。王振的出现,其实是朱祁镇对朝局掌控的加强。所谓的王振一党,其实就是朱祁镇的爪牙。
而“土木之变”,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和王振一派斗争的综合结果。之后朱祁镇被俘,朱祁钰上台,自然要和哥哥朱祁镇的势力做分割。于是,于谦这种中间派和外戚势力得到了重用。宦官势力受到了压制。
到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宦官势力再次开始抬头。比如曹吉祥等人。但是因为之前朱祁钰清算王振一党的时候,宦官势力得到了削弱,故而此时皇权也有点大权旁落的意味,以李贤为首的文官集团一直掌控着朝局的大走向。
朱见深时期,深感文官集团势大,开始刻意疏远文官集团。再加上宦官集团会来事,故而宦官势力在这个时期再次得以成长。汪直创建了西厂,就是典型代表。
接着的朱佑樘,为了平复文官集团的积怨,对爸爸朱见深一些人事做了改动。包括打压了一部分宦官势力。这个时候,史书里的宦官集团都比较低调,朱佑樘用自己的方式制衡者文官集团。这个制衡,主要体现在其执政后期,前期还是和文官集团有过一段蜜月期的。
到了朱厚照时期。朱厚照虽然有些举动显得很荒唐,但是事实上是一位牛人。刘瑾,八虎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朱厚照用刘瑾等宦官,完成了对机要部门的人事安插,比如军队,比如厂卫系统,比如司礼监等。同时,朱厚照用刘瑾新政,进行改革,其目的也是两个——钱和权。
但是因为刘瑾得罪的人太多,朱厚照最后只能牺牲刘瑾,防止自己被引火烧身。但是此时的朱厚照已经大权在握。
到了朱厚熜时期,小宗即大宗位,自学成才的朱厚熜一开始对宦官集团是强力压制的,并且通过挑唆文官集团内斗,来掌控朝局。他是一个权谋的天才,却不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帝王。这个时期,斗争形式是宦官集团通过司礼监和文官集团的内阁相抗衡。
明代政府的运作流程是:
内阁票拟(建议权)——司礼监或皇帝批红(决策权)——六部实施(行政权)——都察院,六部给事中检查(监督权)
所以,当皇帝怠政,懒政或者故意授权的时候,司礼监的批红就显得至关重要。
之后是朱载垕,高拱等文官集团再次夺权。
六年后,朱翊钧继位。前十年,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三角联盟,保证了皇权的基本独立。冯保作为李太后的心腹太监,牢牢把控着厂卫系统和司礼监。
万历十年后,张居正死。此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内阁权势日重。朱翊钧用躲避的方式,疏远了朝臣。并且让大批的宦官势力,染指经济事务。皇权得到了加强。
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暂且不论。
朱由校这个木匠皇帝,魏忠贤出现了。这个时候的,因为党争的演变,魏忠贤已经不能算是简单的宦官势力。他是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集合了文官集团,外戚,宦官势力的大成者。有魏忠贤这么一个人在把控全局,不说国家如何强大,起码朝廷不会太乱,因为反对者都被阉党踢走了。
如此,朝中就有人做事,有人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说魏忠贤在,大明不一定会亡的原因。而魏忠贤的权力,又是依附在皇权身上,所以虽然木匠皇帝什么也不管,但是从来不担心自己的江山会易姓。
朱由检的时候,为了掌控权力,上台就打倒了魏忠贤。同时大批阉党遭到清算,其中包括大批的文官集团成员。党争再次显现。皇权虽然变得更加绝对化,但是朝中已经混乱不堪,甚至比朱厚熜的嘉靖朝,朱翊钧的万历朝还要混乱。
没人做事,为了斗争而斗争,派系林立,一个人做事,一群人挑毛病,没人能够控制整体的局面。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问朝史暮想,宦官集团在明代发挥着一个怎么样的作用,那么他是一种调和剂,也是一种加强皇权的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终有明一代,即便宦官势力如何强大,其始终依附在皇权之上,无法独立运转。所以,没有出现类似唐朝晚期的宦官手握大权,肆意更替君主的情况。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