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庆林观,座落在现今七星公园普陀山上。原在普陀山半山普陀精舍前,即普陀石林处。后在山后曾公岩前(或动物园)。始建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广西地方官曾取桂林奇石进贡朝廷,因贡石透、瘦、漏,深得太宗喜爱,称为瑞石,特置御苑,供百官品赏,后令桂州总管李靖考察产地,因而在此建了一个观,李世民赐名庆林,并题书了“庆林观”三字匾,又称此石为普陀石林。至宋元丰元年(1078),曾布知桂州,翌年他主持将庆林观迁至他发现命名的曾公岩前。
1.象山公园:象山公园位于桂林城南漓江西岸,园内主要有水月洞、象鼻岩...2.水月洞:位于桂林漓江象鼻山,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
3.叠彩山:叠彩山旧名桂山,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桂林市区的漓江之畔...
4.伏波山:伏波山位于广西桂林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
鑫宝矿业拥有广西恭城县陆地坪铜矿探矿权,可勘查面积33.16平方公里,主要经营铅、锌、铜、钼多金属矿勘探、普查。其中7.69平方公里已经广西地润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勘查,探明钨锡钼铜矿1个,总矿石量为691.9173万吨,三氧化钨金属量50551.30吨,锡金属量39263.80吨,钼金属量25714.60吨,铜金属量61146.90吨,同时该矿区还伴生一定储量的稀土矿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长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
我们可以伤痛,但那不是重点。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战争本质观是指战争本身所固有的,决定战争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阶级之间的暴力斗争,是社会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战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
战争本质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层面去考察和认识。
从政治的层面看,无论战争现象如何纷繁复杂,都离不开政治,都是政治的继续,是社会政治矛盾极端尖锐化而爆发的暴力斗争。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政治决定战争的目的、动因、规模和战略计划,决定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态度以及动员国家和社会集团所属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规模。
这些都是战争政治本质的表现。
毛泽东根据战争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最本质的特点,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
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
认识战争的本质应当研究战前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和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
从经济的层面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任何战争无不同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密切联系,体现出战争与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
国家必须强大,国家必须团结一致。
辨别桂林鸡血玉真假有以下3种方法:
1、光照法,真的桂林鸡血玉的颜色是由内而外的,假的颜色会浮在表面;
2、刀刻法,鸡血玉硬度为6.5~7.0,用小刀不能在表面划出痕迹,假的会留下痕迹;
3、火烧法,真鸡血玉火烧后不会有异味,假的会散发焦味。
孙子兵法战争观
《孙子兵法》重战而又慎战的思想,是从春秋大国争霸的多极战略环境中产生的。春秋时期总的战略形势始终处于多极相对平衡的格局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止一个对手,而且既有现实的对手,又有潜在的敌人,敌、我、友的关系,不断因时因地变化着。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战略上措施失当,都有失去霸主地位或亡国的危险。客观形势迫使各国既重视战争,更强调慎战。
《孙子兵法》根据当时的实际,并继承了子罕“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的思想,客观地指出了战争的地位与作用,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告诫各国统治者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更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
首先要求战前必须对道(政治状况,民心向背)、天(寒暑、气象、昼夜等)、地(地理环境、地形、水文)、将(德、才素质等)、法(法律、制度、纪律)五项制胜基本因素,从七个方面进行敌我对比计算,预测战争胜败的概率,然后考虑战争的利害得失,认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只有在既有胜利把握,又有利益可图时,才能定下发动战争的决心,坚决反对感情用事,轻率出兵。
它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所以“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为了慎重,它还继承了魏绛和楚庄王“有备无患”和臧文仲“国虽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的思想,要求在精神、物质各方面,都要有充分的战争准备。
它说:“无恃其不来攻,恃吾有所不能攻”,强调“以虞待不虞”,“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目的是“安国全军”,保证达到这一目的作法是重战而不穷兵黩武,慎战而不偃兵忘战!
《孙子兵法》是大国争霸的战争理论,因而在战略上主张进攻。它的进攻战思想是重战、速战。重视战争,速战速决。它在管仲军事经济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十万之师”远征他国要“日费千金”,以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而言,任何国家也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损耗。
因而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敝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军队远征在外,如旷日持久,不仅消耗国力,影响生产,而且有为人所乘、陷于两面作战的危险,所以必须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