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势起伏对岩溶泉发育的影响 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地势与水能类似正比例关系,地势越高,水蕴含的能量越大。水都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根据物理学原理,高处的水获得的重力加速度要大于低处的水,在水的重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加速度越大物质获得的动能越大,对外输出的功力也相对越大。这也是水力发电站建于落差大的区域的基本要素。
中国地势对水利资源的影响主要第一,水利资源丰富的地方,通常是河流径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所以在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的南方地区,水能资源都丰富,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是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一,二级阶梯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例如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修筑的地方,都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地势是养牛中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不同地势对牛的饲养、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同影响。
首先,山坡地势相对平缓,具备更广阔的放牧和饲草种植空间。山坡地势上的牧场提供了充足的日照,利于草坪光合作用,增加草场的养分含量和产草能力。牧场的草坪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了牛的饲养效果。
其次,山间和高海拔地区地势较陡峭,可能存在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这些地区的饲草种植和放牧可能受限,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同时,这些地区的饲养环境比较严苛,需要额外注意牛只的舒适度和防寒措施。
最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养牛。这种地势方便建设大型养殖场,提供现代化设备和先进的养牛管理技术,也更便于牛只的管理和日常检疫。此外,平原地区的饲料资源丰富,有利于牛的生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选择适宜的地势是养牛的基础。根据牧场规模、饲养方式和市场需求等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地势对养牛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地势,为牛只饲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南极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所覆盖,气候寒冷、暴风雪频繁、自然环境恶劣,作为全球大气的主要冷源,在南北半球热量、动量和水汽等物理量的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变化。近5年来在气象领域,南极和全球变化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建成于1985年2月,位于西南极的乔治王岛;南极中山气象台建成于1989年2月,位于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10余年来,我国气象、海洋、冰川、地质、生物、环境等学科的学者,充分利用中国国家南极考察队获得的资料,运用数学和物理诊断分析、实验和数值模拟等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围绕南极与全球变化,开展了有关“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和“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的大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和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
气温与臭氧是标志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
南极是目前全球气象资料最为贫乏的地区之一。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区和东南极区的两个不同区域。长城站及中山站的温度与位于同一区域邻近站温度的相关系数较大,变化基本一致。
40余年来,南极和邻近地区温度与全球温度的变化特征有较大差异。虽然1957年以来南极和邻近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40年来全球平均增温幅度,但1957-1979年当全球平均温度无明显增暖倾向时,南极和邻近地区增温幅度却高达0.25℃/10a;而在1980年后,当全球平均温度迅速上升时,在南极和邻近地区温度变化却不明显,甚至还有微弱的降温倾向。
40余年来南极和邻近地区温度与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这种变化和差异很难简单地用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同时,也难以说明南极是对全球温室效应响应最强烈的地区。
自80年代中期发现南极春季“臭氧洞”以来,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重视对南极臭氧变化的监测。中山站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也常处于极地涡旋及南极“臭氧”的边缘,对“臭氧洞”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故春季臭氧总量日际变化幅度非常大。在南极地区,除春季出现“臭氧洞”的臭氧低值外,在秋季也出现相对低值。
春季臭氧低值的出现,与极夜结束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CFCS)和溴化烃(alons)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在平流层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晶云(PSCs)或液态硫酸气溶胶表面,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有关。而秋季相对低值的出现,主要与南半球夏至(12月22日)以后,南极地区日照时数减少有关。
1957-1992年,在60°S以南的南极地区,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总趋势相同,大气臭氧总量有一个较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1970年前后为一转折点,在此前南极地区臭氧是增加的,而在此后则是减少的。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与平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也是一致的。从季节上来说,臭氧亏损主要发生在6月-下年1月。
南极地区大气臭氧的显著亏损,主要是由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上述结果与北美、欧洲、远东、低纬和南半球(60°S以北)1970-1991年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在这些地区,虽最大亏损也发生在冬春的12-3月,但全年各月臭氧都有一个减少的趋势,与南极地区秋季臭氧总量基本不变并不相同。
综上所述,南极和邻近地区40余年来的短期气候变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多样的。特别是近十年来,当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长城站显著增温时;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恰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正好处于南极半岛和东南极两个不同的气候区,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和中山气象台常规气象观测及与气象有关的科学考察资料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从总体上说,40余年来南极和邻近地区温度与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当代南极地区的变暖倾向主要出现在南极半岛地区,而南极大陆主体的增温幅度还不到南极半岛地区的1/3,最近10余年来还有较明显的降温趋势,也就是南极半岛地区的显著增温,在南极洲大陆上没有出现。
观测事实难以说明南极是对全球温室效应响应最强烈的地区,南极和邻近地区的温度变化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差异,很难用单一的呈指数增长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来解释,也不能由于南极半岛地区某些测站近年来温度升高而得出南极冰盖开始融化、南极正在由于温室效应而强烈增温的结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依据能说最近40余年来南极和邻近地区的温度变化是温室效应加强的结果,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仍可能是由于气候系统内部变化而导致的结果。对南北半球温度短期气候变化趋势的差异,以及近10年来南极半岛以外的南极若干地区出现降温倾向的气候学意义应予以重视。虽40余年来,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的变化与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变化趋势相同,但也有其时空多样性的特点。
目前,我国在南极气象考察和研究、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仅是初步的,尚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研究。例如,鉴于在南极和邻近地区40余年来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和不同测站的温度等气候变化特征有较大差异,因而在利用1957年前以前为数不多的测站资料重建整个南极地区温度变化序列、研究温度变化特征时应十分慎重,对温度变化的区域性和多样性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积极获取代用资料,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答:地势的不同,预示着地下煤矿宝藏分布和储藏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后期我们开采煤矿资源也是有影响的。
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成阶梯状。这样的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一、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的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海洋,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
二、我国东临海洋,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海洋湿润空气深入我国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三、西部高大的青藏高原,形成了高寒的高山高原气候,东部地势低矮,形成了温和湿润的气候。形成了我国多样的气候。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3℃。 兰州市域内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立方米,且水量稳定,各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初测全市每年地下水9.6亿立方米。
通常我们说的我国的季风区是指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
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成三级阶梯。
东部临海,而西部则处于大陆内部。
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所以我国东部沿海气候较湿润。由于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的阻隔,又由于夏季风纬度越低越强,所以我国季风区的分界是大兴安岭-贺兰山-巴颜喀拉山),水汽无法深入,越向西则大陆性越强,气候越干旱。
举例 2012年春节过后,当大部分地区开始回暖,乌山却经历着零下46摄氏度的低温。
就是这样的气候,造成采矿场上层产生冻层,随着冬季露天施工的展开,困扰乌山采场生产的季节性冻层爆破、开挖问题开始凸显:一方面,爆破过程中,难以破碎的顽石经过低温的冰冻更加坚硬如铁,在严重影响爆破效果和铲装效率的同时,给铲装、运输过程带来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