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石林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一。喀斯特地貌是因地下溶蚀、岩溶崩塌、石灰石溶解等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了奇特的岩石柱状、尖塔状的地形,呈现出壮观而神奇的自然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石林地区位于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在石林喀斯特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地下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湖泊等地质奇观,这些地质奇观是石林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在于其奇特的石柱、尖塔状地貌,形成了一个蜿蜒曲折的石林迷宫。石林中的岩石柱状地貌高度不一,大小各异,有些石柱甚至高达数十米,形状各异,如同森林中的树木一般。这些石柱是由于地下水长期侵蚀作用下的岩石溶蚀和崩塌所形成,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而成。
石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首先是地下水的渗透和溶蚀作用,在地表岩石中形成了不同深度的岩洞。随着地下水不断侵蚀,岩洞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地表上的石柱地貌。这些石柱形状各异,有的像尖塔,有的像石笋,给人一种奇特而壮观的感觉。
石林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地貌景观,如石柱上方的“喷泉”景观。当地下水穿过岩石层并达到地表时,会形成喷水状的景观,给人一种自然喷泉的感觉。这些独特的景观使得石林成为了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
石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石林中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和动物,其中一些植物甚至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石林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限制游客数量和游览时间,减少人为干扰。
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土壤和水质环境,促进石林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石林不仅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石林的壮丽景色,体验喀斯特地区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林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开发规划和政策。一方面,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将石林纳入到旅游线路中,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石林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避免对石林地区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石林喀斯特地貌是一处壮丽而神奇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地质和生态资源。通过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更好地展示石林的价值,同时提升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为游客,在欣赏石林美景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遵守相关规定,共同为石林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是喀斯特地貌。因为儋州莲花地质公园是由石灰岩、大理岩等溶蚀岩石组成并受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同时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如地表下水流、岩溶峰林、地下洞穴等。此外,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类型,比如桂林、张家界等旅游景区都拥有喀斯特地貌,儋州莲花地质公园也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地貌类型的特色和魅力。
巴尔干半岛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外力作用。当然,没有一种地貌是完全由一种作用力组成。有可能是内力作用将石灰岩抬升再经过水流侵蚀而成。
喀斯特又称岩溶。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为特征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19世纪中叶被引进为喀斯特区一系列作用与现象的总称,现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中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喀斯特地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带(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
喀斯特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景观,以其奇特的石柱形状而闻名于世。它们由溶蚀作用形成,可以见到不同高度和形状的石柱,构成了一幅壮观而神秘的景象。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喀斯特石林的现状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喀斯特石林现状受到了游客激增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向了喀斯特石林。虽然这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也给这片自然保护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过多的游客流量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游客的乱丢垃圾、随地涂鸦等不文明行为对喀斯特石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其次,喀斯特石林的水资源问题也是其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喀斯特石林地区存在着非常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然而,随着周边城市和人口的增加,对地下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水位下降、石林地貌的变化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喀斯特石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此外,喀斯特石林的自然环境也面临着来自人类活动的威胁。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周边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也不可避免地对喀斯特石林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化工厂和矿山的建设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此外,大规模的石材开采也会对喀斯特石林的地貌和景观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改善喀斯特石林现状,当局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加强景区管理,限制游客数量,实行预约制度,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督。通过教育引导,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以确保游客文明游览。其次,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地下水监测,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推行节水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和排放控制,严禁非法石材开采。
最后,提高公众对喀斯特石林保护的意识,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保护环境,共同参与喀斯特石林的保护工作。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喀斯特石林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得以长久保存。
总的来说,喀斯特石林作为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地质景观,其现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改善其现状,保护其独特的自然风貌,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或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直径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其深度一般小于直径。溶斗是在现代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在溶斗底部通常有消水道(如落水洞、溶隙等)把汇集的地表水排走。当规模较大的溶斗的底部被泥石碎屑物覆盖后,就成为平底的圆洼地,可供垦殖。
"天坑"是崩塌型的溶斗
天坑是在喀斯特地面上发育的漏陷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崩塌型的喀斯特漏斗,由地表水在此汇入地下时溶蚀以及最终造成溶洞顶部岩层崩塌而形成的。根据国际洞穴协会和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公布的标准,认为洞口直径大于200米,垂直洞深超过200米的喀斯特漏斗可称为"天坑";而比较常见的是普通的溶蚀型喀斯特漏斗,与天坑相比,深度较小,斗壁也较和缓。
"天坑"是岩溶(又称"喀斯特")地区地下河运行形成大面积塌陷造成的,它与常说的"岩溶漏斗"不同,岩溶漏斗一般是斜坡,上宽下窄,天坑则是四壁岩石峭立,深度百米至数百米以上,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桶"。这个"桶",口径从近百米至数百米不等,容积从10万立方米至1亿立方米以上。
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7个大型漏斗中,我国占了4个,除奉节小寨天坑为天下第一“坑”外,0.4亿立方米的小岩湾大漏斗和0.14亿立方米的云阳龙缸分别位列三、六名。新发现的乐业"大石围",容积量已居第三,小岩湾则后排为第四名,龙缸后排为第七名。
张家界位于中国湖南省,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水在含有溶蚀作用的岩层上侵蚀、溶蚀而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张家界的喀斯特地貌以其壮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喀斯特地貌的代表作之一便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个公园分为若干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张家界玻璃桥。这座玻璃桥横跨在峡谷之上,透明的桥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虚无之中。只有勇敢的人才敢一步一步踏上这座桥,感受身下深深的峡谷。站在桥上,周围的山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除了玻璃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宝峰湖大桥,跨越在湖泊之上,壮观非凡。还有举世闻名的金鞭溪,这条溪流蜿蜒曲折,两岸峰峦起伏。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溪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除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还拥有许多其他美丽的喀斯特景点。比如黄石寨,这座山寨坐落在万峰林中,宛如人间仙境。还有森林公园北部的世界著名景点——天子山。这里山峰陡峭,云雾缭绕,令人叹为观止。
喀斯特地貌除了给张家界带来了壮丽的景色,还为这里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独特的资源。这里气候宜人,物种繁多,各种珍稀的动植物云集于此。保护和开发好喀斯特资源成为了张家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护张家界的喀斯特资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强环境保护。张家界周边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确保喀斯特地貌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大对非法捕猎和滥伐滥采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是开展科学研究。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力度,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喀斯特地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此外,政府还提倡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旅游为手段进行绿色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张家界依托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了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喀斯特地貌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自然的窗口。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张家界的喀斯特地貌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震撼,也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自然奇观。
总之,喀斯特张家界以其壮丽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游客的驻足观赏。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保护和开发好喀斯特资源,促进了张家界旅游业的繁荣。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自到张家界一睹这美丽的自然奇观!
喀斯特地貌是指岩溶地貌,是以溶蚀和沉积作用为主的地貌类型,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张家界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正好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张家界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形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张家界喀斯特地貌的地形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喀斯特峰林起伏不平,峰峦叠嶂,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南天一柱、天门山和袁家界了。
南天一柱位于祝融峰峰顶,形如一根巨大的石柱撑天而立,高耸入云。站在南天一柱之巅,可以俯瞰整个张家界的壮丽景色。
天门山是张家界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景点之一。这座山峰是一块巨大的天然拱门,形成于地壳运动和岩溶作用的影响下。站在天门山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无尽的山峦和深不见底的峡谷,令人心旷神怡。
袁家界则是以其陡峭的峰岩、奇特的地下溶洞和原始的森林而闻名。这里有着波涛般的峰岩,犹如一片浩渺的海洋。而地下溶洞更是隐藏着许多神秘而古老的故事。
张家界喀斯特地貌不仅仅以其壮丽的地形景观闻名,还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奇特的植物和动物。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和绚丽多彩的花卉,蕨类植物和珍稀的乔木遍布其中。而动物方面,张家界也是各种珍稀动物的家园,如白头叶猴、热带飞鱼等。
此外,张家界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瀑布群。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泉水和溪流,形成了许多美丽的瀑布,如黄龙洞、宝峰湖和金鞭溪等。这些瀑布不仅给人带来清凉和美丽,也为当地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张家界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张家界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然而,过度的开发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貌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张家界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和独特景观,政府和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们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活动范围,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景区。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同时,政府和当地居民也意识到喀斯特地貌对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在保护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张家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家界喀斯特地貌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它以其壮丽的地形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才能保护这片美丽的土地,让后代子孙也能享受到它的美好。
[张家界喀斯特地貌](e.com/张家界喀斯特地貌)广西喀斯特地形地貌与贵州的地形地貌是有所不同的:第一地貌不同,广西是个撮箕状地东西北中为喀斯特地貌,东南方向平坦,撮箕囗向北部湾。贵州喀斯特地貌基本上以中西部为主。
第二形状不同,广西以平地起峰居多,山形秀美,或为独峰或为连遍多峰,山环水绕。贵州基本以高原整体结构的山形地貌,多陷阱沟壑,河流湍急,多瀑布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