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的资源量是无法计算服务年限的,只有把相应级别的资源量,经过开采设计,剔除各种保护煤柱和技术局限无法开采的部分得到可采储量才能计算服务年限
1、资源量是指所有查明与潜在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的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分为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及预测资源量。
2、内蕴经济资源量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黄金资源量是指地下已探明未开采的全部黄金矿藏资源数量,资源量包括推测的,探明的,控制的黄金数量。
说白了,黄金资源量就是预估的数量,不能当做一个准确的数值来使用。
比方说,某个金矿无辜黄金蕴藏量为5吨,这个数字就是这个金矿的黄金资源量,这个数字只能做为金矿开采的参考来使用判断这里是富集矿还是贫瘠矿。
探明储量,是指经过详细勘探,在目前和预期的当地经济条件下,可用现有技术开采的储量。
探明储量指已经做过不同程度的勘探工作,根据勘探资料计算获得的储量。是矿产储量的一种,是矿山规划、设计的根据。表示: 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
国内现阶段对包括页岩气资源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很少。但就常规天然气而言,其资源评价方法主要有地质类比法、容积法和动态法等。地质类比法比较粗略,但方便实用,特别是在勘探初期探井基础数据不足情况下较为合适;容积法则评价精细,计算周全,比较适合开发设计前的储量预测;动态法则是开发后期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由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与常规天然气有很大不同,结合以上方法的特点,可采用容积法对页岩气进行资源分类评价。
1.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机理
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主要包括吸附态和游离态两种。与常规气赋存方式不同的是,大部分的页岩气主要是吸附在有机质或矿物颗粒表面和矿物晶格之中,而少量的则游离于页岩内部颗粒和裂隙孔隙空间中。由此,可将页岩气资源量分为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两大部分,而吸附气量占页岩总气量的绝大部分,有些区块可高达80%以上。
一般认为,页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但其内部孔隙的表面积很大,相比较而言颗粒孔隙的表面积比裂缝孔隙的表面积要大几倍,因而主要是颗粒孔隙为天然气提供了足够的吸附场所。在地下页岩层中,有机质和矿物颗粒分子间存在吸引力作用,即范德华力,其产生的吸附场会将甲烷分子吸附到有机质和矿物颗粒的表面上,使得甲烷气体以吸附状态保存下来。反之,随着地层压力的降低吸附气之间的动能逐渐增加,就会使气体分子克服范德华力的束缚而从页岩颗粒表面解析出来成为游离气,存在于颗粒孔隙和裂缝系统中。
2.页岩气的资源分类评价方法
容积法是页岩气资源评价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建立在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因此,容积法所估算的页岩气具体包括四种,即页岩孔隙和天然裂缝内的游离气、干酪根和粘土颗粒表面的吸附气、液态烃(干酪根、沥青)和水中的溶解气。总气体量则是以上四种气体量的总和,表示岩石中单位质量所含气体的体积。通常吸附气含量与溶解于油中的气体含量一起计算,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含量几乎小到可以忽略;因此通过计算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就能最终得到所需要的总气体量Gst,单位cm3/g。
(1)吸附气量的估算
吸附气量占页岩总气量的绝大部分,由于页岩气与煤层气具有相似的吸附、解吸附机理,因而目前主要借鉴煤层气中吸附气的评价方法来计算页岩中的吸附气量,即采用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模拟试验,通过拟合实测样品的吸附气含量与压力值,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进而推广到其它实际的计算中。兰格缪尔等温线表示岩样饱和时在特定压力下所能吸附的天然气量。天然气吸附量会随压力增加按等温线所描述的动态轨迹变化,且其吸附能力以非线性形式逐渐减弱。在压力较低时,页岩就能吸附大量的天然气,并随着压力的增加,天然气的吸附量逐渐趋于饱和。
(2)游离气量的估算
虽然在页岩气产量中以有机质和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气为主,但储集在裂缝、基质孔隙等空间中的游离气资源潜力仍然很大,经济可采性高。通过对游离气与其它地质参数的分析,可采用公式对游离气进行计算。游离气量与有效孔隙度存在密切关系,而有效孔隙度可以由地层体积密度拟合计算得出。
页岩气资源量评价有许多方法,容积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资源评价方法。它是建立在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分别对页岩中的吸附气量和游离气量进行估算,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总气体量。
通过兰格缪尔等温吸附模拟试验,拟合出井中实测点样品的吸附气含量与压力值,建立起两者关系的计算模型就能实现对页岩吸附气量的估算;而利用游离气量与有效含气孔隙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拟合有效含气孔隙度和地层体积密度的关系来估算页岩的游离气量。
采用资源分类评价方法对四川盆地南部某页岩气井区的资源量进行评价,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但该方法需要利用到实测的相关数据,而在资料不全或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不容易开展工作,还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分为四个勘探类型。长大于1500米,深大于800米为巨大,长1000~1500米,深500-~800米,大型。
长300~100米,深200~500米,中等。长小于300米,深小于200米为小型。
区别是
含量不同,资源量远大于储量,储量占资源量的百分数即为一个区域的勘探程度或探明程度。
内容也不同:
资源量是发现石油之前计算的油气数量,一般是针对一个盆地和一个大的区域进行计算的,可靠性比较低。
储量是发现石油之后计算的油气数量,一般是针对一个构造和一个小的区域进行计算的,可靠性比较高。
指在详查范围内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床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晶级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估算矿产资源量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累计查明资源量是经过相关的地质勘探工作验证的级别比较高的资源储量,是资源勘探单位至今查明资源储量的登记总量。查明资源储量是指采矿许可证范围内的保有资源储量。可以是勘探地质报告中的资源储量,也可以是储量核实报告中的资源储量。
资源量估算和储量转换的结果是矿权价值评估的基础,在市场条件下,资源量和储量的价值相差很大,主要是投资成本和可信度不同。
资源量分为推测的333、控制的332和探明的331,其中333资源量因含有一定的外推资源量,其可信度与332和331有明显的区别。因而,333资源量不允许用于转换储量。332和331资源量有地质可靠程度、矿石物理性质调查资料和可选性调查资料要求。从投资成本角度讲,资源量的主要成本来自山地工程(探槽、坑道与钻探),部分来自地质和物化探调查。其中,332和331资源量除了增加山地工程的控制网度外,还要增加地形测量和地质填图的精度、小体重数据测试、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