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承载体是指什么?

时间:2025-01-30 20:01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地质灾害承载体是指什么?

地震灾害承载体是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和物。

物用财产来反映,物包括建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矿产资源。

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二、贵州地质灾害四早指什么?

早动员、早部署、早防范、早准备。

“三个紧急撤离”指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正确研判时紧急撤离。

贵州属于典型内陆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10833处,威胁131.6万人生命安全,潜在经济损失479亿元,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有前兆,注意识别前兆,发现异常,赶紧逃离。

三、地质灾害承灾体是指什么?

地质灾害承灾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受到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影响的地质体,是地质灾害研究的核心所在。

承灾体可以是单一的岩土体,也可以是复合的地质体,例如:由不同岩土体组成的复合地形。在研究地质灾害时,需要对承灾体的岩土工程性质、物理性质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并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承灾体的稳定性和重要影响因素,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指导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

四、地质灾害三个紧急撤离是指什么?

“三个紧急撤离”要求,即危险隐患点发生强降雨时要紧急撤离、接到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或预警信号要立即组织高风险区域群众紧急撤离、出现险情征兆或对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要紧急撤离。按照“提前避让、预防避让、主动避让”的要求,我市各地坚持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及时快速转移、安全转移、全部转移群众到安全地带,转移后加强避险人员管控,坚决杜绝因私自返回危险区域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同时,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

五、滑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是指?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是针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实现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化解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或行动。应急防治是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举措。

六、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地质灾害预警什么意思?

地质灾害预警级别是指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将灾害预警分为多个等级,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事故的发生和影响。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在灾害发生前通过分析和监测数据,给出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避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的一种手段。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分为不同的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不同等级的预警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危险性和影响程度。地质灾害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时预警,提高人们应对灾害的准备和应变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加强预警监测和数据分析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大数据 地质灾害

大数据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其中之一便是地质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大数据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遥感数据等信息的采集,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识别出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点,实现对潜在灾害的早期预警,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作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识别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和时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这种基于大数据的预测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应对策略,降低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范中的价值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交叉分析,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效率和效果。

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在地质灾害管理领域发挥出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八、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人类工程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产生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的滑移破坏,整体地顺坡向下运动的地质现象。在农村,滑坡也俗称“地滑”、“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二、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等以竖向为主的运动,并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诱发,在沟谷或山坡上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四、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在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下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五、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表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九、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与分类?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十、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别?

地质灾害治理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