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只有不到中国1/3的298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还要多,高达23亿亩的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毕竟,除了低平的德干高原都能被热带季风吹透,进而成为适宜农业生产的耕地;流域面积高达106万平方公里的恒河,再加上其它河流与高达39300亿立方米的年降水总量,为农业生产和灌溉提供的有利条件,灌溉面积更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32.8%。
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全国都可以种地的国家,粮食产量却连中国的一半都达不到,虽然从1947年至今的70多年的时间里,印度先后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成为名副其实的粮食出口国,但其粮食总产量相比于中国依然是望尘莫及。
印度只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但是耕地就有1.6亿公顷(而中国是1.2亿公顷,中国国土是印度的3倍,而土地却是印度的四分之三)。
换句话说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耕地,所以印度才能以300万的国土,养活了12亿人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良好的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是指土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土壤肥力以及水分保持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耕地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生产耕地质量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良好的耕地质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适宜的水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土壤肥沃度高的耕地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供应,促进农作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从而增加产量。同时,耕地质量好的土壤还可以保持水分、提供良好的排水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良好的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充足的养分供应能够使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更为丰富,提高农产品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土壤肥沃度高的耕地种植出的农作物往往味道更好、口感更佳,能够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农业生产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满足国内市场对粮食的需求,降低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耕地质量差、土壤肥沃度低的地区往往难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容易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良好的耕地质量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高产的耕地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耕地质量的保障,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保护好农业生产耕地质量,还能够起到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良好的耕地质量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残留等问题,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耕地质量对于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农民收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高,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需要政府、农民和农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耕地质量的持续改善,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质量分为10个等级。一等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质量最低。标准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等9大区域,各区域评价指标由13个基础性指标和6个区域补充性指标组成,明确了相关评价指标的涵义、获取方法和划分标准等。
农业部2014年曾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根据这份公报,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44.8%;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比例为27.9%。
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说,这一国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摸清耕地质量家底,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科学评价耕地质量保护成效,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同时,标准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开展,也有利于指导各地根据耕地质量状况,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
基本农田图斑属性结构中的“质量等级代码”字段的备注说,其值域为“一等”到“十五等”,分别填写“01”到“15”。
一般将耕地分为15个等级,1-4等是优等地,5-8等是高等地,9-12等是中等地,13-15等是低等地,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耕地通常可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其中临时耕地指在常用耕地外,临时开垦且不能正常收获农作物的土地,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面积较大。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耕地质量一共有15个等级,1等的耕地质量最好,而15等最差。
1-4等是优等地,
5-8等是高等地,
9-12等是中等地,
低等地是13-15等
第1名:美国
虽然美国的土地面积是世界第4,但其耕地面积却是世界第1。其耕地面积为157.7万平方千米,气候多样,适合多种作物生长。虽然美国农作物的产量不高,但成本很低。因此,美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每年都会出口大量的农作物,对全球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名:印度
虽然印度的土地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印度耕地面积高达156.4万平方千米,近一半的土地都用于耕地,这个比例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印度人口众多,其农业自古以来就相对丰厚。但是,由于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还不是很发达。
第3名:中国
中国耕地面积为127.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31%。中国南北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加上地形等因素,农作物种类繁多,以小麦、水稻、玉米和其他作物为主。
土地规划分类及代码
1农用地
11耕地,111水田、112水浇地、113旱地;
12园地
13林地,131有林地、132灌木林、133其他林地;
14牧草地,141天然草地、142改良草地、143人工草地;
15其他农用地,151设施农用地、152农村道路、153坑塘水面、154农田水利用地、155田坎;
淡黄色代表一般耕地(一般农田), 深黄色代表基本农田。
一般将耕地分为15个等级,1-4等是优等地,5-8等是高等地,9-12等是中等地,13-15等是低等地,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耕地通常可分为常用耕地和临时耕地,其中临时耕地指在常用耕地外,临时开垦且不能正常收获农作物的土地,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耕地面积较大。
印度只有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相当于中国的三分之一,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但是耕地就有1.6亿公顷(而中国是1.2亿公顷,中国国土是印度的3倍,而土地却是印度的四分之三)。
换句话说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耕地,所以印度才能以300万的国土,养活了12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