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一般而言,河漫滩位于河流中下游,原因在于它是由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大片堆积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河漫滩在形成过程中常常会在枯水季节时露出水面,到了丰水季节河漫滩又会被淹没。但是河漫滩一旦形成,在河流不改道的情况下会因河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而不断扩大,直至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而被废弃。
玉石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所以火山岩中能发现玉石。
湖泊按照不同的形成原因有着不同的特征,简单举例如下
1、构造湖: 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再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2、火山口湖: 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中国第一深水湖泊。
3、堰塞湖: 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4、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 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
5、冰川湖: 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日本地形多以是山地和丘陵为主。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日本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1日本的地形特点
(1)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沿海。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活火山。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2)日本火山、地震频繁。因为日本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形成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为了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日本的传统民居多采用质地较轻的材质建筑。
(3)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对于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十分有利。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
地质复杂程度
复杂区:岩层中,深度变质,岩性复杂,岩相变化大,有较多的火山岩和碎屑岩分布,有多期次多成分的侵入岩、混合岩、脉岩出露,其面积占测区25%以上,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具有多种矿化,常常需要双重填图法。
复杂地质条件:说的是变化比较剧烈的地层、岩性、岩相、构造、矿产、水文等各种地质内容.
例如复杂断块、相变快的陆相沉积等等。
中国喀斯特最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山,没有平原
峰海拔1787米,与东部石泉村最低处海拔仅只9米,高低相差达1778米,在省内实属罕见。这是由于天目与昱岭山脉的蜿蜒于西北,西南山区平均海拔千米以上;而临安镇以东,毗接“长江三角洲”平原故大部分的河谷平原仅海拔50米以下。
二、西北南三面环山,向东呈马蹄形开口。这是由于西北的天目山脉,南面的昱岭山脉蜿蜒、怀抱而致;而东面无高山阻当,形成低丘平原,形如畚箕;故而自东南来的暖湿气流,遇山抬升,形成温暖湿润多雨,利于作物生长。
三、地形破碎,类型多样。市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面积约有25万亩;500—1000米的低山区面积约109万亩;100至500米的丘陵区面积约270万亩;100米以下的平原约50万亩。从而出现了中山,中低山、山原、低山、高丘、低丘、岗地、垄地、盆地、河谷阶地、河漫滩、山前冲击扇,山前坡积洪积地等地貌形态。
四、独突的齐平山顶和河谷阶地。齐平山顶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崇山峻岭的百丈峰至天目山一带;分别出现了1200米左右;800—900米;600米左右;200—300米的四级齐平山顶。诸如龙塘山、千顷塘、千亩田(南)等高山顶巅,均有宽平微凹顶面的“高山草甸”,它们都为高山地表受长期侵蚀,逐渐削平而成淮平面状。后又经地壳拾升幅度差异和山岩坚硬程度不同、而形成多级梯次。这种地壳运动,也表现在河谷两旁和山前地带。因而形成河谷多级阶地和山地峡谷洪积扇①的发育,如南苕溪两岩分别有7—8米,15—20米两级阶地。以及百丈峰北麓有3—4级洪积叠滩等现象。
五、流水作用的影响。因我市自西向东落差大,加上雨量充沛,流水自然湍急。因此对地形塑造影响较大。水系大多呈树枝状或方格状,溪流沿断裂线和坡向切割,所以形成许多峡谷,陡坡。如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等风景区。与此同时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如风景区千顷塘、千亩塘(田)。昌化,於潜和临安等三大河谷平原,均处于昌化—杭州东西向断裂带与东北—西南断裂带交错地区。由于受流水的冲刷和堆积往往使溪流两岸谷地,盆地形成畈田耕作区,诸如龙岗娘娘畈、於潜凌口、南门畈、临安横潭畈等,串珠河流谷地(即层层梯田)全市到处可见;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
三叠纪后期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海水退去,基本上处于大陆环境。中国东部则结束了“南海北陆”状态,华南和华北连成一片,古生代以来南北部的显著差异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东西部的差异却突出起来。
美国本土的地势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 本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
1.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2.西部属科迪勒拉山系:它纵贯北美洲西部,在美国境内宽1700公里。该山系由东部的落基山脉、 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内华达山脉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组成。
3.中部大平原它位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西部的落基山之间,北起五大湖沿岸, 南接墨西哥湾没岸平原,从北到南贯穿整个美国中部,约占美国全部土面积的1/2。
是河床不断侧向移动和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
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
,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
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河漫滩就是这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