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交织结构质地细润什么意思?

时间:2025-03-26 21:52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纤维交织结构质地细润什么意思?

纤维交织结构质地细润是在地质学中又称为纤维变晶结构,纤维状的硬玉等矿物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织排列在一起,是翡翠的一种最常见结构,形成了翡翠硬度高、韧性强等特点。纤维交织结构是构成翡翠的晶体的结构特征,是鉴定翡翠和非翡翠的一项重要特征。纤维交织结构是翡翠的一个特称的结构,是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翡翠的内部是由很多纤维状的丝交织在一起,密密麻麻堆积起来的。

这表面在肉眼看,就是里面会有很多丝,如果用放大镜看,会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柱子。

二、纤维交织结构质地细润是什么意思?

是在地质学中又称为纤维变晶结构,纤维状的硬玉等矿物近乎定向排列或交织排列在一起,是翡翠的一种最常见结构,形成了翡翠硬度高、韧性强等特点。纤维交织结构是构成翡翠的晶体的结构特征,是鉴定翡翠和非翡翠的一项重要特征。纤维交织结构是翡翠的一个特称的结构,是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翡翠的内部是由很多纤维状的丝交织在一起,密密麻麻堆积起来的。

这表面在肉眼看,就是里面会有很多丝,如果用放大镜看,会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柱子。

三、和田玉质地细润是什么意思?

1、 细润无瑕: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

2、 细润: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可有少量石花。

3、 细:质地尚细,但滋润不足矿物结晶稍粗有颗粒感或有"瓷"、"僵"等性,光泽差。

4、 微花:有微小的点状物、絮状物、局部不明显的"石花""萝卜纹"等,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或总体少于5%。

5、 有花:有点状物、絮状物或"盐粒性",局部有较明显的"石花"、"萝卜纹"、"水线"或质地不均匀等,肉眼观察很容易发现或总体少于25%。

6、 有石花:有较多絮状物、白色或其他颜色"石花",很明显的"萝卜纹"、"水线"等,玉质受到较大影响或总 体少于50%。

7、 石性:有局部或大部的石花和其它矿物、岩石杂质。

8、 绺:有少量呈定向分布或交错的劈理、裂理、絮状矿物排列等,尚没有裂开。

9、 裂:有劈理、裂理,已有明显裂开,饰品的完整性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

10、 石皮:玉石原料或雕件上留有的围岩岩石或蚀变表皮,石皮有糖色部分可以称为"糖皮"。

四、和田碧玉质地细润是什么意思?

和田碧玉质地细润的意思是:从颜色来看,绿色自然,这是因为和田碧玉有时会受到黑色石墨的影响后颜色变深,若是石墨含量偏少,其实就会使得其绿色的主色调更加亮眼。

从质地来看,和田碧玉含有铬成分,这一点与翡翠接近,颜色越绿,其表面就越光滑,也会产生一种细润感。

五、和田玉放大检查质地细润什么意思?

1、 细润无瑕: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

2、 细润: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油脂光泽好,可有少量石花。

3、 细:质地尚细,但滋润不足矿物结晶稍粗有颗粒感或有"瓷"、"僵"等性,光泽差。

4、 微花:有微小的点状物、絮状物、局部不明显的"石花""萝卜纹"等,须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或总体少于5%。

5、 有花:有点状物、絮状物或"盐粒性",局部有较明显的"石花"、"萝卜纹"、"水线"或质地不均匀等,肉眼观察很容易发现或总体少于25%。

6、 有石花:有较多絮状物、白色或其他颜色"石花",很明显的"萝卜纹"、"水线"等,玉质受到较大影响或总 体少于50%。

7、 石性:有局部或大部的石花和其它矿物、岩石杂质。

8、 绺:有少量呈定向分布或交错的劈理、裂理、絮状矿物排列等,尚没有裂开。

9、 裂:有劈理、裂理,已有明显裂开,饰品的完整性可能或已经受到影响。

10、 石皮:玉石原料或雕件上留有的围岩岩石或蚀变表皮,石皮有糖色部分可以称为"糖皮"。

六、地质变化的意思?

地质变化指的是地球表面或内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造成的地球环境的改变。这些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地质迁移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移动或转移的过程。这种迁移可以由地质力学过程、风化、水力作用和冰川作用等因素引起。在地球历史上,地质变化和迁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们塑造了地球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影响了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

七、地质是什么意思?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八、地质公园的地质条件?

地质公园要显示地质的基本要素:岩石,地层和构造,同时反映出这些要素所呈现的壮观地貌。

九、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的区别?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地质构造是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名称,主要有褶皱和断层,褶皱有背斜和向斜,断层主要有地垒和地堑。

十、地质管的地质管用途?

地质管:金刚石地质钻探用无缝钢管

标准 Standard:

Q/BQB 230 宝钢企业标准 Baosteel Corporation Standard

YB 235 中国冶金工业标准 Standard of China Metallurgical Industry

YB/T 5052 中国冶金工业标准 Standard of China Metallurgical Industry

主要用途:

一、地质钻杆管

用途:勘探,打井,高压旋喷,煤田坑道钻机,非开挖 绳索取芯等行业

二、石油钻杆管

用途:非开挖钻杆制造及石油钻探行业

三、锚固钻机钻杆,套管及接头

用途:地铁施工,城市深基坑,边坡护理

四、岩芯管,套管及接箍用管

用途:地质找矿,打井

五、钻铤及接头用管 用途:钻具,配件等

六、潜孔钻杆,跟管,接头及管靴用管

用途:地源热泵工程,水电站施工

地质部门进行岩心取样施工现场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