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成因分析报告
摘要:环境整洁优美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快速发 展,这原本良好的环境却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交通汽车尾气, 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环境遭到了破坏。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也 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向大气环境中所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有害物质, 已经远远超过了大气环境自身的净化处理能力。并且环境问题已然反过来已经成为制约人 类自身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一旦继续恶化下去,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如何 治理大气污染、如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中对大气污染 现状及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环保;治理措施
在大气污染防治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就在源头上下手,及时的减少污染物 的排放,同时还要从环境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下手,全方位的考虑到该地区的环 境特征,全面的分析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各个因素,及时的进行系统的全面分 析,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防治。 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对人类、生态、材料或其他环境要 素(如大气性质、水体性质、气候等)产生不良效应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一 般来说,大气污染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污染。自然污染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为 污染是因为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程度的逐渐加剧,尤其是大量 使用煤、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就会在大气环境中产生大量的 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从而导致大气污染。
由于大气环境的污染,让我们越来越对未来担心,日积月累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着被 严重污染的空气,很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目前,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和大气氧化的增强,这就造成了大气 中超过两种的污染物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就出现了继发性污染物。这 种污染物会随着大气中的物理现象而造成远距离的传播,最终污染源就会扩散 到其他的区域。
地球自生成发展至今共分为两个宙:隐生宙和显生宙
前寒武纪:隐生宙
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代、元古代)开始于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时期,结束于约5亿4200万年前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 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太多经过不同程度的变质,更使得地球的早期历史不易被了解,所以才被划入“隐生宙”。
一,冥古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
二,太古代:时限约从38亿年至26亿年前,长达12亿年
①始太古代:地质时期中距今约38亿年前——距今约36亿年前
②古太古代:时间介于36~32亿年前。此时出现第一批蓝绿藻,也是最古老的化石年代。
③中太古代:时间介于32~28亿年之间。太古代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始于迄今46亿年前(地球出现),结束于迄今24亿到38亿年前。
④新太古代,时间:从距今约28亿年——25亿年前,新太古代早期出现了地球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冰河期,并延续5亿年,也就是28~23亿年之间。
三,元古代(元古宙):时限自26亿年前至5.7亿年前
①古元古代:从距今约25亿年到距今16亿年期间,古元古代分成了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四纪
②中元古代:距今约1600百万年前——1000百万年前,近6亿年的时间,中元古代包括了盖层纪、延展纪和狭带纪.
③新元古代:从距今约10亿年前到5.4亿年前,跨越4.6亿年的时间,包括埃迪卡拉纪、成冰纪、拉伸纪(震旦纪:又称埃迪卡拉纪,或文德纪和新元古代,大约从8.5-5.7亿年,被命名为震旦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
显生宙:
①古生代: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包括寒武纪(5.7亿年前至5.1亿年前)、奥陶纪(5.1亿年前至4.38亿年前)、志留纪(4.38亿年前至4.1亿年前)、泥盆纪(4.1亿年前至3.55亿年前)、石炭纪(3.55亿年前至2.9亿年前)、二叠纪(2.9亿年前至2.5亿年前)。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②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三叠纪:2.5亿年前到2.05亿年前;侏罗纪:2.05亿年前到1.45亿年前;白垩纪:1.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③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
⒈古近纪(6500万年前至2300万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⒉新近纪(2300万年前至160万年前):中新世、上新世;
⒊第四纪(160万年前至今天):更新世、全新世
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鄱阳湖的原始地貌是一个古老的断陷盆地,在距今约1.35亿年前的燕山山脉运动中,江西北部的地质板块受到挤压后,北部地区抬高,东南地区降低,这才形成了古鄱阳湖的雏形。而后在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北部地区继续升高变成了如今的庐山,而东南地区由于北部地区的持续升高而产生了断裂下沉,形成了一处断陷盆地,而后因积水形成湖泊,这就是古鄱阳湖(其实说白了就是海陆变迁中海水的沉积部分)。
15万年前随着长江的形成,古鄱阳湖地区逐渐变成河网沼泽密布的冲积平原。而在冰川后期7000年前及4000年前的几次海浸过程中,海水曾一度沿长江到达扬州,同时形成了包括星子至湖口的水域在内的彭蠡泽。据传,大禹治水中,为了疏通九州的洪水,将古鄱阳湖作为了洪水的蓄水池,以发挥洪灾时调节水道,旱灾时滋润土地的目的。
现代鄱阳湖的主体,是在1850年前的三国时期才形成的。彭蠡泽湖水由西向东扩展,正是“沉了海昏县,浮起吴城洲”,汉代的海昏县城及枭阳县均已被湖水淹没了,公元585年湖水淹至鄱阳县一带,隋代以后才因鄱阳县才改称为鄱阳湖。
分析某地的有利条件,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分析某地有利条件的方法和步骤:
1. 地理环境分析:分析某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包括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地貌类型、河流湖泊、土地肥力等,以及其对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自然资源分析:分析某地的自然资源类型、规模、分布等情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农业资源等,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3. 人文因素分析:分析某地的人口、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人文因素,包括人口规模、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遗产、政治制度、产业结构等,以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4. 综合分析: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虑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得出某地的有利条件,包括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5. 比较分析:根据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等因素,与其他相似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某地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分析某地的有利条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期得出准确的结论,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之中。;
探索基于“天–地–生”模式的土地环境演变的等级、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时空特征。
影响风的因素有以下几种:1.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地丰富)2.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3.大气环流,季风影响(某些地区距风源地较近或受某季风影响强烈)4.峡谷地形造成狭管效应(风在谷口吹入被挤压使得等压线密集风力变大)5.再者就是风带(比如南极有强烈的极地东风)
分析原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切不可生搬硬套!
一般性的:
①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②纬度低,热量充足,鱼类生长快,生物循环旺盛。
③湖泊面积大,(或者是深度大),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
④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或者是多条河流注入(或大陆架沿岸),饵料丰富,营养物质丰富。
特殊类的:
⑤湖泊北部咸南部淡,湖水性质差异大,便于不同种类鱼生存。(或:湖泊与大洋相连,与外海相连,便于洄游鱼类的生存。
⑥靠近火山,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位于中国中部的大别山地质博物馆,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迹之地。这里聚集了大别山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通过陈列展示和科普教育,向人们展现了大别山千万年来的地质演变史。
在大别山地质博物馆,你可以一睹大别山区独特的地质地貌,如正长岩、榴辉岩等;探索古生物化石的奥秘,感受冰川时代的壮观场景。各种丰富的地质标本和展品,生动地再现了大别山地区的地质历史。
除了陈列展示,大别山地质博物馆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专业的地质讲解员会向游客讲解地质知识,参与者还能亲身体验化石挖掘、岩石鉴定等互动项目,深入了解地质学知识。
在大别山地质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更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这种环保意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的参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别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地质过程,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您更好地了解大别山地质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帮助您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旅行行程。
地质构造是受内力和外力的双重作用而形成的。一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时,不同板块相互碰撞,形成褶皱、节理、断层等,从而形成山脉、海岛,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外部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会重新塑造地表结构,出现例如“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这样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