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山脉?

时间:2025-04-03 03:51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巫山山脉?

巫山,作为地理名词,历史上曾出现在中国各地。现在主要指横贯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主峰为重庆奉节县境内乌云顶,海拔2400米,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与大巴山相连,南面深入武陵山地,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为四川盆地。现在也指重庆市巫山县。

二、巫山山脉传说?

巫山山脉的传说有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都有描述。而在当地传说中,她是一个帮助大禹治水、造福生灵的女神。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说是王母幼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

三、巫山山脉的范围?

南到恩施州的咸丰县,实际上与武陵山脉相衔接。巫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小山,而是一条连绵起伏不断的山脉。

《巫山县志》记载:巫山山脉矗立东南,为渝鄂界山……巫山山脉在本境北起巴雾河……向南西绵延,直达湖北咸丰,东入巴东,西进奉节。山脊海拔1500-2500米……县境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座。巫山山脉的范围-西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止,绵延40余公里,北与大巴山相连.唯一没有说南边到哪里。

同时又查到奉节县内也有巫山山脉,湖北利川市和建始县也有巫山山脉,巫山山脉位于渝鄂交界区,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绵延40余公里,北与大巴山相连,主峰乌云顶海拔2400米。巫山山脉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西为四川盆地,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西部大山。位于重庆、湖北、贵州三省边界。海拔约1,000~1,500公尺,最高峰乌云顶海拔约2,441公尺。长江横穿其间,形成峡谷,著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四、巫山山脉汇合地区?

位于重庆、湖北、贵 州三省边界。

     中国地理的巫山山脉指长江三峡及其渝鄂交界地带,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北与大巴山相连,南面深入武陵山地。

    主峰为湖北巴东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2400米。巫山山脉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西为四川盆地,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五、巫山属于哪个山脉?

巫山属于巫山山脉。位于四川,湖北,贵州三省的边界处。

拓展资料:

今中国地理的巫山山脉指长江三峡及其渝鄂交界地带,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北与大巴山相连,南面深入武陵山地。

主峰为湖北巴东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2400米。巫山山脉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西为四川盆地,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六、巫山山脉和武陵山脉的关系?

北边隆起的分支巫山山脉,东南和中部隆起的分支武陵山脉,西部隆起的北延部分齐岳山脉,在恩施境内形成三山鼎立之势,而后这些山脉在不断上升的同时,经年受风吹雨打的风化、溶蚀,逐渐成为恩施的“骨架”,也赋予了恩施今日的壮阔景色。

七、巫山山脉有什么好处?

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意义。

巫山山脉以西地区,是四川盆地,也是我国四大盆地中最湿润的盆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被称为天府之国,其中也得益于盆地东侧的巫山山脉并不是很高,东南季风可以携带湿润的空气进入四川盆地,带来降水。

巫山山脉以东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自四川盆地滚滚往东,穿过巫山山脉后就进入了地势十分平坦的第三级阶梯,长江携带的泥沙一路沉积,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八、巫山山脉的地理意义?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意义,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巫山山脉东西两侧分属不同的地形单元。巫山山脉以西地区,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中最湿润的盆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被称为天府之国,其中也得益于盆地东侧的巫山山脉并不是很高,东南季风可以携带湿润的空气进入四川盆地,带来降水。

巫山山脉以东地区,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自四川盆地滚滚往东,穿过巫山山脉后就进入了地势十分平坦的第三级阶梯,长江携带的泥沙一路沉积,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长江出了巫山山脉之后,经过湖北省的宜昌市,湖北宜昌就是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或者也可以大致认为,长江在过了巫山山脉后就基本上进入了长江中下游河段。

九、龙门山脉地质情况?

龙门山地处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西边是巴颜喀拉,东南方向是相对比较坚硬的四川盆地。板块推挤导致巴颜喀拉地块运动受阻形成断层。

龙门山断层有四条大断层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十、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历史?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

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

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中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

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