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应该回答水平岩层的特征(不过必须是在地形地质图上的),有两点:
1.岩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变化而变化的,当地面坡度相同时,厚度大的岩层露头宽度就宽;岩层厚度相同时,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宽。
地质倾向是指地层或地壳的倾斜角度,通常使用倾斜仪或万能角度计进行测量。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也可以通过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地质倾向。具体方法是,打开手机上的倾斜仪应用,将手机平放在地面上,点击“校准”按钮,然后将手机放在需要测量的地方,即可读取到地质倾向的角度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机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仅适合于简单的地质倾向测量。
倾向地质构造面由高处指向低处的方向。它与走向垂直,可以用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沿斜面向下的一条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来表示。
所以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时,往往只要记录倾向和倾角就可以了。
在有的工程建设中必须了解岩层的倾向,例如,蓄水库要求岩层的倾向是向着蓄水库的,这样水库就不会漏水。
若岩层的倾向相反,而且地层中又是易于透水或溶蚀的岩层,水库就不可避免要漏水。
利用等高距和等高线的数量求,相乘(要注意不要弄错等高线的数量,其中,这等高线指的是图上建筑物经过的)。
地质罗盘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岩石倾向和倾角的工具。其测倾向倾角的方法如下:
1. 罗盘校准:在使用罗盘仪之前,需要先进行罗盘校准。将罗盘仪水平放置,并旋转罗盘盘,使其指针指向北方。在调整罗盘仪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其受到磁性物品的干扰。
2. 测量倾向:将罗盘仪放置在需要测量的岩石表面上,按下罗盘仪上的测量键,记录下罗盘仪所显示的倾向角度。倾向角度是指岩石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通常用数字和一个方向标识符来表示。
3. 测量倾角:在记录下岩石的倾向角度后,需要测量倾角。将罗盘仪沿着倾斜面放置,并旋转罗盘盘,使其指针指向北方。然后,在罗盘仪上观察到的角度和倾斜面的倾向角之间取差值,即可得到岩石的倾角。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地质罗盘仪进行测量时,需要保持罗盘仪稳定,并避免其受到外力的干扰。同时,在进行测量前,还需要对罗盘仪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精度。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减量与可支配收入增减量之比值,表示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它是与“边际储蓄倾向”相对应的概念。由于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故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也恒为1。通过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知道不同时间内可支配收入如何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分配,但是,却不知道收入水平的任何已知变动如何在消费变动和储蓄变动之间分配。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则能观察到。在凯恩斯看来,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只将收入中的较小比例部分用于消费支出,而将其较大比例用于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边际消费倾向
外文名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原理
MPC+MPS=1
地质CAD中计算岩层产状倾向的方法是通过测量产状线与北方向间的夹角,再根据产状线的旋转方向确定产状倾向。因为地球是一个三维空间,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使用正确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而且需要根据实际野外地质观察情况进行修正和精细化计算。
由於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是一种支出比例的表达,所以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於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於1
在野外,主要是根据地层不整合的接触关系来分析,但是有时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出现一些断层效应,容易误导分析结论,所以一般分析断层时期都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情况几方面都能合理解释清楚,则表明结论正确,对于断层活动时期的研究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角度不整合分析法
被角度不整合面直接覆盖的断层,一般都认为断层活动时代的下限是在被错断的一套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限是在覆盖断层的角度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上下限的时差,则为断层的活动时代。所以断层时形成于不整合面下伏地层强烈变形的构造运动期。但对于一些较大的而且长期多次活动的断层,其活动时代的下限不能这样简单的判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来确定。
切割充填关系分析
如发现断层切割侵入体时,说明侵入体形成在前,断层形成在后;如果侵入体充填在断层中,则说明断层形成在前,侵入体形成在后,或者两者同期形成。
断层与褶皱的成生关系分析
断层切过褶皱构造,使得褶皱构造的完整性遭受破坏,一般应视为褶皱形成在前断层形成在后。当褶皱与断层之间没有切割关系,但在断层展布与褶皱轴向之间有一定集合关系,并能作统一的力学解释,可认为断层与褶皱形成于同一构造运动期。
长期活断层的分析
较大规模且长期活动的断层,主要是利用断层两侧的地层对比来判断。一般是在下降盘一侧,地层沉积连续完整,厚度较大,断层一侧具边缘相沉积;在上升盘一侧,地层沉积不连续,厚度较小或者缺失部分地层。
多期活断层的分析
多期活动的断层,可利用各个活动期次断层位移的方向不同、断距及伴生构造的差异,以及断层两盘的地层对比及其他构造特征等,来解释推断断层的期次。
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 它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断层面倾角较陡,通常在45°以上。
正断层在地形上表现显著,多形成河谷、冲沟和湖泊等。
正断层与平移断层多出现于张裂性版块边界。 指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 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高角度逆断层面倾斜陡峻,倾角大于45°,常常在正断层发育区产成,所以有些学者将高角度逆断层与正断层统一归属于高角度断层。
倾角小于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小)的逆断层称为低角度断层。位移距离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聚合性板块边界多逆断层与褶皱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