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与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流大部分流向印度洋,也有河流流向太平洋;
南亚和南亚黄色人种为主;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适宜天然橡胶生长,南亚有利于棉花种植。
中亚土壤特点: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骅市处于黄骅坳陷内,黄骅坳陷在燕山褶皱带以南,埕宁隆起以西,大体成南西—北东向展布,是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构造单元。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台最大的中新生代的断陷区,以印支期为转折,形成了黄骅坳陷古生界底板构造骨架,在底板构造的基础上拉张裂陷,发育了第三系断陷盆地。自来屯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处于孔店潜山构造带西翼北端,孔西断层西侧北段。
其断裂背斜构造构造面貌是在中生代褶皱运动基础上,由于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时期断块旋转翘倾侧向挤压形成。
从断裂展布特征分析,其构造主体部位为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正断层组成的“人”字形断裂系统,向东收敛,断层非常发育。
1.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高原分布于中部,沿海有比较狭窄的平原,东南部平原面积相对较大。
3.整个墨西哥地形呈现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地形起伏较大。
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它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而“南亚”则是由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北部为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略成弧形、广阔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则是西部略高、东部略低,起伏平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地区界线明显,年轻的褶皱山脉(如西北部的苏来曼山脉,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巴达开山脉和阿拉干山脉等),围绕在半岛的北面,南临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流经南亚西部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①土壤耕作特性良好。这是土壤具有生长出健康作物能力的一般特征。土壤不容易压实,并且容易被空气和水渗透,同时具有足够的持水能力。
②耕层深度足够。表土是否有足够的深度以便让根系充分伸展,抑或由于自然或种植者的原因产生了硬底层。
③营养成分足量但不过量。营养水平是否足够,是否可接触和可吸收?营养循环是否良好或是营养过量、易于浸出和径流,危害微生物的生存?
④植物病原体和害虫种群具有可控性。土壤有益生物是否增加,同时有害生物是否可以抑制?
⑤土壤排水良好。健康的土壤由于良好的结构和孔隙空间因此能迅速排水,同时也能保留足够的水分来支持植物生长。
⑥大量的有益生物。有益微生物对于有机物质分解、营养循环、土壤结构维持、害虫抑制等方面非常重要。
⑦杂草的压力小。通过经济作物和覆盖作物生产等适当的土壤管理手段,有助于减少杂草繁茂带来的压力。
⑧不含有害化学物质和毒素。健康的土壤不含有害化学物质和毒素,或土壤需具有中和毒素的能力,如此它们不会对植物和微生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⑨抗退化。土壤抗风蚀、水蚀和抗土壤压实的能力强。
⑩当出现不利条件时具有恢复能力。健康的土壤在不利条件如干旱或潮湿条件下的(机器)收获后能快速恢复过来。
福州是红壤土,富含氧化铝和氧化铁,偏酸性。
中国喀斯特最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山,没有平原
峰海拔1787米,与东部石泉村最低处海拔仅只9米,高低相差达1778米,在省内实属罕见。这是由于天目与昱岭山脉的蜿蜒于西北,西南山区平均海拔千米以上;而临安镇以东,毗接“长江三角洲”平原故大部分的河谷平原仅海拔50米以下。
二、西北南三面环山,向东呈马蹄形开口。这是由于西北的天目山脉,南面的昱岭山脉蜿蜒、怀抱而致;而东面无高山阻当,形成低丘平原,形如畚箕;故而自东南来的暖湿气流,遇山抬升,形成温暖湿润多雨,利于作物生长。
三、地形破碎,类型多样。市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面积约有25万亩;500—1000米的低山区面积约109万亩;100至500米的丘陵区面积约270万亩;100米以下的平原约50万亩。从而出现了中山,中低山、山原、低山、高丘、低丘、岗地、垄地、盆地、河谷阶地、河漫滩、山前冲击扇,山前坡积洪积地等地貌形态。
四、独突的齐平山顶和河谷阶地。齐平山顶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崇山峻岭的百丈峰至天目山一带;分别出现了1200米左右;800—900米;600米左右;200—300米的四级齐平山顶。诸如龙塘山、千顷塘、千亩田(南)等高山顶巅,均有宽平微凹顶面的“高山草甸”,它们都为高山地表受长期侵蚀,逐渐削平而成淮平面状。后又经地壳拾升幅度差异和山岩坚硬程度不同、而形成多级梯次。这种地壳运动,也表现在河谷两旁和山前地带。因而形成河谷多级阶地和山地峡谷洪积扇①的发育,如南苕溪两岩分别有7—8米,15—20米两级阶地。以及百丈峰北麓有3—4级洪积叠滩等现象。
五、流水作用的影响。因我市自西向东落差大,加上雨量充沛,流水自然湍急。因此对地形塑造影响较大。水系大多呈树枝状或方格状,溪流沿断裂线和坡向切割,所以形成许多峡谷,陡坡。如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等风景区。与此同时由于水的作用形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如风景区千顷塘、千亩塘(田)。昌化,於潜和临安等三大河谷平原,均处于昌化—杭州东西向断裂带与东北—西南断裂带交错地区。由于受流水的冲刷和堆积往往使溪流两岸谷地,盆地形成畈田耕作区,诸如龙岗娘娘畈、於潜凌口、南门畈、临安横潭畈等,串珠河流谷地(即层层梯田)全市到处可见;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