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说,大家都讲中国文化,甚至讲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最多三四句话把它答复清楚呢?几乎很难。因为前提没有一个定论。
所以,以下十大特点仅是个人研究传统文化所总结的浅薄观点,仅作参考。
①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可能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想要明白什么是“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天”。“天”本义指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我认为“天”的引申含义主要有三种:其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自然;其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即天道;其三,造物主,俗称“老天爷”。如此,“天人合一”的含义,我总结如下,仅作参考:
其一、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周易》,本指“推天道以明人事”,亦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认识并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现。
其二、顺应自然,依时而动。凡是农业文明,它必是靠天吃饭,寻求对自然的适应,不违农时而耕作,依据气候变化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就是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重要依据。
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仅仅是天地生养万物中的一份子,与天地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认为,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中国上古神话中,万物皆为盘古所化,“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此又寓意自然为人所化。
因此,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限利用自然资源,给自然以喘息机会,而不可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吕氏春秋》上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其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与大自然特别亲近。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意思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叫做“人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叫做“天乐”。“天乐”就是“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亲近自然、恬静淡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
但天人合一并非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增加了神秘色彩,或者说迷信色彩,就有点扯淡了。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会又感应到人世间的事情?所以,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敬天爱人
近些年,“敬天爱人”这个词语非常受欢迎,被许多企业引以为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敬天爱人呢?
何谓敬天?敬天本意应该是敬畏自然。远古先民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往往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归因于上天,认为冥冥中自有天神主宰着世间万物,从而对上天产生敬畏和崇拜。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祭天又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比如泰山祭天,天坛祭天等等。传统婚礼仪式中,“一拜天地”是必行之礼。在我老家,每逢春节或中秋,中午正餐之前,必然要先有一个简单的敬天仪式。桌子要抬到院子中间,放上酒和肉。父亲会烧一对纸元宝,用筷子沾点酒洒在地上。接下来全家人对着堂屋的方向逐个磕头,既是敬老天,也是敬祖先。
敬天,另有遵守天时、效法天道之意。农耕生活“靠天吃饭”,必须依天时而动。所以,《荀子·王制》上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此外,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即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此,我们可以将“敬天”通俗地理解为:依据显而易见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做事。
何谓爱人?通俗地理解,即为“关爱众人”。但谁能做到墨子“兼爱”那般,无差别关爱身边所有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孟子评价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儒家讲究的是“爱有差等、礼有尊卑”。
如此,我们可以将“爱人”通俗地理解为:在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单位里,成就客户,友爱同事;在社会上,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可见,敬天爱人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内核,敬天即老子所倡导的“道”,爱人即孔子所倡导的“仁”。
③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也被很多企业引以为核心价值观。但“以人为本”并非外来概念,而是传统文化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最早典出《管子·霸言》,其中说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刘备也说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以人文本指的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为什么呢?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间人最贵。《周易》中把人与天地并立,合称“三才”,寓意“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语出《孙膑兵法·月攻》),老子也有类似的说法,“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所以,人与万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应当以人为中心。
人本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殷商敬事鬼神,行事无不占卜。商周之际,从神本文化逐渐过渡到人本文化,周人摆脱了鬼神崇拜,成为了以道德和礼制所构建的世俗社会。这在人类世界中,应该是最早的。
《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对于鬼神的漠视。如,“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无神论也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创造,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就写过著名的《神灭论》一文,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人文文化,其实是因为它的农业生存结构完好地保留了血缘结构,然后儒家学说又把这个血缘结构普泛化、根基化,从而使得神根本没有立足之点,而且它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沟通至深,缠绵无尽,既温情脉脉又纠葛连连。”
“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一个紧密而庞大的世界观体系。包罗万象,它根本用不着鬼神,它根本用不着神学存在。它用不着脱离人类自身血缘关系的超拔之神,它只要在自己的血缘祖先里设定神位,它就足以建构完整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就是中国非神学文化的人文关怀概念的来源。”
④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学者华杉认为,“都说中国的文化是祖先崇拜,其实祖先崇拜没什么不对啊!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着前人奠定的基业,所以感恩先人,继志述事,是最起码的良知。”
我认为,没有祖先顽强求存的精神,血脉就不可能延续下来,但凡今日生存的人们,祖上没点本事能行吗?
什么是祖先崇拜呢?楼宇烈教授认为,“在中国的原始部落中,每一个部落都认为自己的祖先,特别是那些对部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祖先,去世以后就会在天上监视着子孙们,保佑着子孙们,所以他们非常崇拜这些祖先,认为他们能够保护自己。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现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会保佑他们。”
因此,祭祀祖先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习俗,祭祀不断,代表着家族传承不断。《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害怕香火断绝,总是期望子嗣绵延不绝、香火旺盛不灭。
但如今传统文化断层已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从农耕社会的家族群居,转向工业社会的城镇杂居。因此,一些传统习俗自然也难以延续。南怀瑾先生不无遗憾地说,“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
⑤亲亲尊尊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自古就有“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古训。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人天然有这样一种态度——宽容,友善,恭敬有礼,希望别人也报之以礼。”
古代的“礼”并非我们现在的礼节、礼仪,而是礼制。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总结的很好,“礼这个字在周代的含义,是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节礼仪的总和”。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石。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说的是周礼是在夏商之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非常细致完备,所以孔子主张遵从周礼。
春秋时代,“礼”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们基本上是在“礼”的规范约束下生活的。《中庸》上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也就说,大礼三百,小礼三千。
然而,如此繁复之“礼”,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尊尊、亲亲。原文在《礼记》中多次出现,如:“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结合上下文,指的是牧野之战后,武王追封先祖,尊其尊者;分封子孙,亲其亲者。
后来,尊尊引申为由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即尊重身份地位尊贵的人;而亲亲单指血缘关系之内以血缘定亲疏的宗法制度,即亲爱与自己血缘亲近的人。这就是贯穿古代礼制的两条基本原则。比如,《淮南子》上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
谈到“礼”,几千年过去了,今天的情况又如何呢?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上说,“几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来慢慢改成鞠躬,以后再加上一点军事化的,将手举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两方面握手,又变成现在的点一个头,后来又变成翘一个下巴。现在我们中国人,见面施礼的动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
本期参考资料:
1.《道德经》,老子
2.《庄子·达生篇》,《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
3.《荀子·天论》,荀况
4.《吕氏春秋》,吕不韦等
5.《五运历年纪》,徐整
6.《漫谈中国文化》,《论语别裁》,南怀瑾
7.《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
8.《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陈寿
9.《论中国》,基辛格
10.《中国问题》,罗素著,1922年出版;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11.《中国的品格》,楼宇烈
12.《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1、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讲:
(1)书法的基本构成元素为线条,线条作为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而且创作过程与创作结果同步产生,没有重复和进行制作的可能。
(2)汉字特定的书写规律。对笔顺的先后起止产生了序列性的规定,即书写过程在时间上有连贯性,由单字扩展及整篇。注重整体的协调美。
(3)笔势与体势代表了书法艺术中时间属性的全部内涵。书法创作过程是一个以时间带动空间--即以动作过程带动视觉的特殊过程。
2、从鉴赏主体来看:
(1)书法作品给人一种时间推移的印象,因为每个字都是在特定的句式或篇章结构来识读--即首先存在着一个文字概念获得的秩序。其次每个字在书写联缀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构成,形成不同的风格。这种空间连续必然产生节奏,造成一种前后推移、具有内在逻辑的视觉关系和时间绵延的节奏序列。
(2)书法作品的欣赏较之于其他艺术欣赏更容易让人回溯其创作过程。欣赏者力图从作为结果的书法作品中,体验到当时的创作心态。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归总起来,我国南方江南地区、广东沿海地区和四川一带的园林较富特色,于是便有了所谓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蜀中园林的称谓。而北京四周及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园林风格较为相像,便统称之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岭南园林主要指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古园。现存著名园林有顺德清辉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佛山梁园,人称“岭南四大名园”。岭南气候炎热,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岭南花园的水池一般较为规正,临池向南每每建有长楼,出宽廊;其余各面又绕有游廊,跨水建廊桥,尽量减少游赏时的日晒时间。其余部分的建筑也相对比较集中,常常是庭园套庭园,以留出足够的地方种植花树。受当地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影响,岭南园林建筑色彩较为浓丽,建筑雕刻图案丰富多样。蜀中园林,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那里的园林亦源远流长,富有自己的特色。蜀中园林较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一些名园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联系在一起。如邛崃县城内的文君井,相传是在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开酒肆的遗址上修建的,井园占地10余亩,以琴台、月池、假山等为主景。再如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眉州三苏祠、江油太白故里等园林,均是以纪念历史名人为主题的。其次,蜀中园林往往显现出古朴淳厚的风貌,常常将田园之景组入到园内。另外,园中的建筑也较多地吸取了四川民居的雅朴风格,山墙纹饰、屋面起翘以及井台、灯座等小品,亦是古风犹存。北京是我国北方城市中园林最集中之处,其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园。这些皇家花园在建造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宏大,建造精良,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另外,北方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古园,如山西新绛原绛州太守衙署的花园(古称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至今还丘壑残存,是我国留存最早的园林遗址。再如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山东曲阜孔府铁山园等,亦均是北方纪念性园林中的代表作。一般说来,江南园林比较典雅秀丽,岭南园林比较绚丽纤巧,蜀中园林则比较朴素淡雅。
1.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
2.园林离不开叠山理水。
3.中国园林还讲究借景。
4.小中见大、实中求虚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要的另一特点。
1.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得全部类型,造园主流史皇家园林
(2)园林功能有早先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游憩观赏为主
(3)大自然再人们心中尚保持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2.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3. 园林全盛时期——隋、唐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2)四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旬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克化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
(4)公共园林意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史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险乎渗透的迹象
4. 原理成熟期(一)——宋
(1)再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造园最为突出
(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其高潮技艺,利税已经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道南宋实大体上已经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5)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缩显示的蓬勃进去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5. 成熟时期(二)——元、明、清初
a) 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高峰
b) 明末清初,再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初大批优秀造员家。
c) 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d) 皇家园林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e) 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
6.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a) 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模式的盛衰消长
b) 民间私园一直承袭上代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局面
c) 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倾向显著
d) 公共园林再上代基础上又有长足发展
e) 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
f) 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1.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几乎到处都有(即多而且分布广)
3.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灰犀牛是(金融术语),其总体特点包括:一是可预见性;二是发生概率高,具有一定确定性;三是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
灰犀牛是据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矿产资源的特点包括不可再生性、稀缺性、经济性、不确定性等。
中亚有五国,五国矿产资源丰富,油气、石油、煤炭、铁、锰、铬、铜、钼、金、锑、锌、铝土等矿种的储量和产量均位于世界前列,资源潜力巨大。
能源矿产——中亚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和铀资源,尤其是铀和天然气的储量在世界上占相当高的比例。区域能源矿产分布相对集中。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5个国家,主体上属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边缘属特提斯构造域。该区域经过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储量以及资源潜力毫不逊色于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两个巨型成矿域。根据成守德(2O1O)对中亚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区域矿产分布特征,将该地区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东欧板块、塔里木——卡拉库姆和青藏——中伊朗5个成矿域。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干旱,季节性变化大,尤其是盘古大陆内部;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全球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长了极端的气温。由于水的比热高,大体积的水体可以稳定气温,尤其是海洋,而邻近大规模水体的陆地气温变化较小。由于盘古大陆的内陆区域离海洋很远,这些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大,可能有广大的沙漠。大量的红层与蒸发岩(例如盐),支持这个理论。
在侏罗纪时期,海平面开始上升,原因可能是海底扩张的加速。新形成的海洋地壳,使海平面上升至现今的海拔200米左右。此外,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形成特提斯洋。气温逐渐上升、稳定。由于各大陆接邻海洋,沙漠缩小,大气中的湿度增加。
白垩纪的气候状况较不确定,也较多争议。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使热带与极区的温度梯度较为平顺,各地区的气温差异不大。平均气温高于现今约摄氏10°。在白垩纪中期,赤道地区的海洋底层温度约为摄氏20°,对于许多海洋生物可能过于温暖,邻近赤道海洋的陆地反而成为沙漠。海洋低层的氧气循环系统,可能因此缓慢、中断。因此,大量的生物有机体无法顺利分解,进而大量堆积,最终沉积成油页岩。
但是,不是所有的现存资料可以支持以上假说。即使全球的气候温暖,极区的冰帽、冰河仍最造成气温的变动;但并没有发现白垩纪有冰帽、冰河存在的证据。定量模型可能无法重建出白垩纪的平坦温度梯度。
在中生代时期,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约12到15 %,低于现今的20到21 %。某些科学家甚至提出12%的氧气含量,因为这是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气浓度。但是一个2008年的研究,认为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气浓度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