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芈氏熊姓只有妫、姒(夏姓)、子(商姓)、姬(周姓)、风(仓颉姓)、赢(秦姓)、己(颛顼姓)、任、姞、芊、曹、祁、妘、姜(神农姓)、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北狄姓)、漆(瞒)、允等22个,表示部族血统。氏则是区分族内血统,通常只有贵族有氏。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后在上古冲突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3、历程
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前306年,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军溃败,亡于秦。
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1]。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库现存大量楚贵族墓)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广东、安徽、江苏、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一路南征,灭掉了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諡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郧阳、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樊、荆门一带),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华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的大熊湾(无杂姓)和小熊湾(有杂姓)的熊氏为南北迁移时由江西迁至于此地。主要有令尹,左尹、右尹、莫敖、司马、司徒、典令、左司马、右司马,柱国、大师、师、少师、傅、傅、少傅、国老、咸尹、宫厩尹、中厩尹、监马尹、工尹、郎尹、环列之尹、门尹、郊尹、乐尹、卜尹、玉尹、司败、廷理、左徒、三闾大夫、太卜、工正、、大、上、裨、左史、右领、司宫、阍、大阍、郎中、谒者、御士、涓人、中射、泠人、太官、县尹、县令
钟鼓之乐,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还有鼓、瑟、竽、排箫等
不是的,楚国指的的是今天的荆州一带
道家思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道者流,盖出史官”,这成为道家源流史官说的重要根据,而事实上楚国具有良好的“官学”背景以及孕育道家智慧的文化底蕴。
楚国早期官学中鬻熊、倚相和观射父等对道家思想在楚国的传播和改造影响较大。
道家思想与隐者生活密不可分,楚国亦形成隐者群落,从老子开始,春秋时楚国著名的隐士就有接舆、老莱子、范蠡等。道家思想在楚国的传播与改造离不开楚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
1.战国时期,一直有楚国,楚国一直作为战国七雄存在,最后灭亡,也是差不多最后,秦国举全国之力在王翦的带领下,才勉强灭亡了楚国。
2.楚国,在战国时期,一直是一个大国,疆域也一直是比较大的,军事实力不是最强,但一直也不差。也有着很多的文臣武将,比如文有屈原,武有项燕。
3.楚国,存在到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天下,成为秦朝,楚国才灭亡。
楚王负刍(公元前228-公元前223)
公元前223被秦国所灭
楚熊勇 熊勇 (前847年--前838年) 10年
楚熊严 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年
楚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年
楚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年
楚熊咢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年
楚若敖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年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年
楚蚡冒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年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年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5年) 15年
楚堵敖 熊艰 (前674年--前672年) 3年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年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年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年 春秋五霸之一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年
楚康王 熊招 (前559年--前545年) 15年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年
楚灵王 熊围 (前540年--前529年) 12年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年
楚昭王 熊珍 (前515年--前489年) 27年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年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年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年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年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年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年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年
楚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6年) 33年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年
楚考烈王 熊元 (前262年--前238年) 26年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9年) 9年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前228年) 2月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8年--前223年) 6年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著名古琴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亦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译文: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