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都是军事上的,德国发明了闪电战,发明了装甲车,用坦克开路!首次强调机动部队灵活性的重要性,还有第一次大规模的空袭,首次进行空军掩护打击,并提出了现在导弹的理念。总的来说影响了世界军事历的进程
歌曲名:The Mas/弥撒
可以听一下是不是这首曲子~,QQ音乐里面可以听,歌词听不懂,旋律很有气势非常好听。
The Mass一直被众多网友误解为“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战歌”《SS闪电部队在前进》。其实,这首歌名为The Mass(弥撒),作者是一个叫Era的乐队。《The Mass》并不是传言所说的纳粹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师的军歌,纳粹的军歌是《PANZERLIED》.它非但与纳粹没有关系,反而是一首反纳粹的歌曲。这支歌曲确实经典,许多影视节目,社会活动都拿来作为背景音乐。实际上这是一首源自17世纪一个德国诗人用拉丁文写下的赞歌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 后来Era乐队将它改编成了现代版的The Mass,这是一首雄壮的歌,让人心血澎湃!
矿机的产量是根据矿机的性能决定的,性能好的矿机他的算力就高!例如挖ETH其总算力为500,其每天的产量在0.15到0.18个币之间
辽宁抚顺的西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煤矿。
1901年开始,西露天矿就开始开采,一直持续了100年的时间,可以想象,这个西露天矿到底有多么“变态”,在这100年的时间里,西露天矿一共产煤近3亿吨,退休的工人高达1万余人,它到底是有多大呢,据统计,西露天矿长6.6公里,宽2.2公里,垂直深度近500米,总面积高达13.2平方千米。
二战时德国研制的K5列车炮。K5列车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德军的秘密武器而投入使用,隔着英吉利海峡炮轰过英国本土,又因为参加过安齐奥战役,因此也被盟军称为“安齐奥快车”。作为当时德国陆军炮兵部队的压轴之作。超大口径的“卡尔”臼炮通常承担着最后、也是最难的攻坚任务。
《绿色方案》:吞并捷克《白色方案》:进攻波兰《黄色方案》:进攻法国《青色计划》:夺取高加索进而占领斯大林格勒《威塞尔演习》:进攻挪威丹麦《巴巴罗莎》:进攻苏联《奥托方案》:吞并奥地利《堡垒计划》:库尔斯克战役《台风行动》:莫斯科战役《鹰》:突出部战役《惩罚行动计划》:入侵南斯拉夫《马丽他行动计划》:入侵希腊还有多的就不一一说了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1935 撒尔州经过公投回归德国
1936 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协定
1936 德国干涉军参加西班牙内战,于1939年凯旋,确定了西班牙作为德国的盟友
1936 德军重返不可驻军的莱茵
1938 德奥合并 ,
1938 德国在慕尼黑协定下逼迫捷克归还苏台德区
1939年9月1日 白色计划 波兰拒不归还但泽走廊,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3日英法对德宣战,同时西线宣而不战,苏联乘机偷袭波兰,一个月内波兰完蛋。
1939.4.9 Weseruebung 维塞河演习,德国进攻丹麦,耗时两小时。英国和德国都想抢先占领挪威的港口、重水、舰队等,德国先下手,六月空降部队全面占领挪威。
1940.5.9 黄色计划,德国对低地三国进攻,以绕开马奇诺防线。
1940.6.5 红色计划,德国继续进攻法国,两星期后胜利。随后德国占领了法国北部和西部沿海,剩下的由维希政府接管,同时法国海外托管地如黎巴嫩叙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基本都支持流亡的自由法国。
1940.10.28 意大利进攻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被战败反而自己丢失领土,找德国帮忙,德国三下五除二扫平巴尔干,但是丧失了宝贵的夏季巴巴罗萨计划一个月时间。南斯拉夫被大切十块,独立的都是傀儡。
1941年2月隆美尔前往非洲。
1941年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
1941年4月6日德军进入希腊境内,当月进入雅典,空降克里特岛。
1941.6.22 德国对苏开战。
然后南转夺取乌克兰粮仓,失去了攻坚的好时机,给苏联时间准备城防。
1942年冬德国扩张到顶峰和强弩之末,第六集团军投降后,东线奔溃,随后就开始步步衰败,由于很多资源德国本土无法生产,所以不得不寸土必守而无法进行战略撤退,造成了很多时候弯弯曲曲的防线被苏军轻易突破。
在二战期间,德国虽然有先进的机床,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性能强劲的坦克,以及战略战术先进的机械化作战模式。可一旦没有了石油,这一切都没什么用,毕竟再厉害的坦克没有石油也不过是一块废铁。那为何德国在二战前期有足够的石油,在后期却严重匮乏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德国石油的来源。要知道在当时还是世界文明中心的西欧,这个500万平方千米的大陆上,石油总储量加起来还不到苏联一座高加索山的零头多,因此德国的石油只能靠进口。
以1939年的数据为例,德国总共炼出了超过800万吨的石油。其中从德国本土开采出来的不到10%,40%是通过煤、乙醇等化合物加工合成的油。不得不说当时德国合成石油技术非常的先进,虽然成本非常高,但这直接给合成石油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另外50%的石油来自进口,这些进口石油绝大多数来自于罗马尼亚,剩余部分则来自苏联高加索的巴库油田,少量来自伊朗、奥地利等国。然而罗马尼亚和高加索实际上都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因此德国石油在严格意义上大多数来自于苏联。
听起来德国的石油好像很多,但实际上是够用但不够多,为何够用不够多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战略石油储备的概念,所谓战略石油储备就是提前存够足够的石油。一边应对突发性的石油断供或者战争,一般认为石油储备量需要抵上三个月的消耗。然而德军所拥有的石油储备远远达不到战争的需求。如果不是闪电战出乎意料的顺利,可能德军连西欧都没能征服就结束了。
闪电战的巨大消耗,导致德军近乎疯狂的掠夺占领区石油,而且必须抢成品油,否则不能满足消耗。再加上德国高速公路文化的兴起,德国在1940年初石油全面告急,德国因为缺油,甚至花大价钱进口了10万吨石油。尽管能够维持日常的石油消耗,但储备还是太少了。
英、美、苏也看透了这个问题,英美加强了北非防线,防止德军将手伸向中东地区的石油通道。虽然苏联在当时和德国的关系还不错,但斯大林为了遏制德国的发展,频频限制对德国的石油出口。罗马尼亚在供给德国的同时还要供给意大利,还受到了苏联压力。让德国虽然不缺石油,但始终无法积累起足够石油储备,没有储备就很难开战,更不能打耗油量惊人的闪电战了。
但希特勒是个急性子,他等不及就主动开战,想打破石油的封锁。然而天命难为,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软弱无能,无法控制地中海的石油通道,德军兵败阿拉曼无法更进一步争取中东的石油。在东线战场上苏联的焦土政策让德军颗粒无收,高加索山脉的崎岖路线,让石油运输都成了问题。
这些原因就让德国没能像战争初期一样抢到足够的石油,再加上多线作战的情况下惊人的石油消耗,德军的石油储备就更差了。德军开始缺油了,缺油导致了后勤受限,装甲部队受限,让德国丧失了很多大规模主动出击的机会,在战略上陷入极大的被动中,缺油还削弱了空军的力量,以至于西线无力抵御英美的轰炸机编队。
特别是在德国的炼油厂被炸后,让很多工厂都陷入了停顿,工业产值大减,德军不仅石油供不上,就连坦克装甲车的产量都跟不上了。在这样的恶劣循环之下,德国于1944年底陷入了窒息,失败也成了必然。
《萤火虫之墓》强烈推荐楼主去看一下。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后期的神户,因空袭而失去母亲被亲戚家领养的哥哥清太和4岁的妹妹节子在临组的(二战时期为统治当时的人们而设立的机构)统治下,远离人们,藏在一个洞穴里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渐渐走向死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