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铁路怎么分布?

时间:2025-03-13 21:23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青藏地区的铁路怎么分布?

青藏地区铁路主要有青藏铁路,贯穿青海省海东、西宁俩市和海北和海西俩州,至西藏那曲市和拉萨市。其它有柳格和拉日铁路。

二、青藏地区的民居分布是什么?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而在藏东昌都和藏东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则较少一层房屋,多是二三层的楼房,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使然。一层房屋显然不能称之为“碉房”,即使三四层的楼房也似与“碉房”无关,两者的名称、功能和作用都不同。因而,“碉房”并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  藏东贡觉县三岩地区,人们所居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称为“康尔”(即“卡尔”,为藏语mkhar的不同译音)的碉房。刘伟先生在三岩地区考察时记述了“康尔”的情况:“三岩房子‘康尔’都是土夯的,低层畜养牛羊,二三层住人,顶端晾晒农作物或其他东西。房屋高达十几米,大都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这种碉堡式的建筑是中级野蛮社会的典型居房,上面没有窗,只有枪眼。一来是帕族之间打冤家防卫用,二来作为气窗,给屋内通气,漏入些光,上楼下楼全凭一根砍出锯齿样脚蹬的圆木。”三岩地区过去乃蛮荒之地,地形险要,人剽悍骁勇,常抢掠商旅。历史上曾抢劫运送皇帝赠送给达赖喇嘛物品的商队,引来汉藏军队的围剿,但因山高地险,“康尔”堡寨甚为坚固,令官军十分头疼。《清实录》和《多仁班智达传》等藏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记述。三岩社会带有浓厚的父系宗族制特征,人们分属于众多的称为“帕措”的以父系血统关系为纽带的集团,各“帕措”之间互不统属,喋血械斗频繁,因而人们的住房为易守难攻的碉房。  三岩人从房屋名称到建筑形式都全面继承了藏族古代的“碉房”,这在西藏腹心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在山南地区,从措美通往洛扎的路途中,可以见到一座座高耸的称为“索孔”(意为“哨所”——碉房)的高大建筑物,大多已经坍塌或残缺不全,高的达15米以上,碉楼四周留有许多射击孔,显然这是用于战争或防备攻击时的建筑物。这是真正的碉楼而非民居。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碉房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三、青藏地区的人口分布?

藏地区包括青海和西藏,青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河谷 地带,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共800万人。

青海530万人,主要是汉族,有290万,其他民族有藏族,115万,回族85万,其他民族40万。

西藏270万人,主要是藏族,约有250,汉族约10万,其他民族不到10万。但是,现在西藏有大量其他地区来的流动人口,这些人口估计有数十万,基本都是汉族。

四、青藏地区河流分布特点?

青藏高原因为水的源头,所以有水量小,流速快,含沙量小,有夏讯,夏季冰川融水。

青藏高原的河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流区和外流区。高原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河流属外流区。高原内流与外流河之间,有的地方并无明显的分水岭相隔,分水线在平面上呈犬牙交错,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晚近地质时期高原强烈隆起的结果。

高原河流内外流水系的分布形势与地形密切相关。高原地势的总轮廓是西北高而东南低,河流也大都由西北部或西部向东南、东北或南部倾泻。同时,河流水系格局,也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

内流区河流中较大的有注入柴达木盆地南霍布逊湖的柴达木河,注入色林错的扎加藏布(主干长近400公里),注入达则错的波仓藏布(主干长200余公里),注入依布茶卡的江爱藏布以及措勒藏布和惹多藏布等。高原内流区的河流多以湖泊或盆地为中心,呈向心状排列。由于深处内陆、降水稀少,河水缺少补给水源,源短流细,河网稀疏。

高原上的河流深受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塑造成独特的形态特征。在高原隆起以前,这里的河流已进入河道弯曲、分叉、河床宽坦的老年阶段。可是,随着高原的大幅度强烈隆起,河床来不及向下侵蚀,切割不深,老河床的宽谷形态原封不动地被保存下来。与此同时,高原边缘的河流下游段却被改造、被切割成深邃峡谷。这种现象叫“地形回春”。由于地形回春的结果,高原边缘的河流无论是大江还是小溪,都是坡陡流急、险滩栉比、峡谷相连。许多地方起了雷公滩、大跌水等非常形象的名字。从这些名字里,似乎可以听到震天价响、汹涌澎湃的流水声,看到那悬崖绝壁,夹江对峙的惊险形势。

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有“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峰之间高差不大,地形相对山区较为平坦,“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征

高原山地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除雅鲁藏布江峡谷极少数地区)

河流分布

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黄河 长江 澜沧江(湄公河)都发源在这里。还有许多的大江大河也在此地,如: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恒河 印度河等等。

五、青藏地区分布图?

青藏地区,当今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中西部和西藏自治区,高原也因此而得名。这里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但是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的城市有拉萨、玉树等城市。

六、北极地区矿产资源分布?

北极地区独特的景观与文化的融合,构成了这一地区神奇的“旅游资源”和“探险资源”;北冰洋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的开通,以及现存的空中航线,则属于“交通资源”的范畴;北极地区对研究日-地空间物理、环境、生物等学科的重要贡献,使北极成为地球顶端的一个天然实验室,应称之为“科学资源”;而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之一(另一个为南极),左右着全球增暖过程,因此对于全球环境变化来说是一种“环境资源”;北极地区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的“文化资源”;北极地区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生物种群及生态系统(包括陆地和海生生态系)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员.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环境的高度去认识,北极的人种和物种均可归入“基因资源”.这些是广义资源. 除上面所说的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指的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主要有: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水电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这些是狭义的资源.

七、青藏河谷地区分布在?

青藏河谷地区分布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在青海东部地区,农业资源优越,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仅占青海全省面积的2.2%,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全省的56%,并养育了全省人口的61%。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同山脉平行的构造谷地。

八、青藏地区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分布在青藏地区的哪些部位?

青藏地区主要地形是青藏高原,次一级地形主要包括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一系列山脉。

青藏高原北起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南至四川西北边境,东到西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

藏北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海拔一般在45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曾属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处西藏南部边陲。

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甘肃省河西走廊为邻,南靠柴达木盆地,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

九、青藏地区的民居特点及原因?

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卫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两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篷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这种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手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敝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筑下层处理成牲口圈,上层作庭院或起居场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扰,改善了卫生条件。

这些民居建筑的显著特点是:方形居室,功能家俱和低层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网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层高2.2-2.4米。家俱主要有卡垫床、小方桌、藏柜,具有矮小、拼装、多用的特点。家俱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边角面积,使得活动面积集中,方便使用。

结构系统: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墙厚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的气候特点。屋面均采用平屋顶,阿嘎土面。

西藏东部林区村镇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独院式,由居室(兼厨房)、贮藏间、牲畜间和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网组合成方形或长方形。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它家俱。建筑层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区多雨,屋面采用坡顶。山尖空间常被利用作阁楼贮存草料、杂物。建筑多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墙体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篱柳条篱亦为多见。屋里密铺木瓦,上面压以石块稳定。这些地区的民居,充分体现出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带,多独立式村宅,土木结构,以二层居多。二层多作夏居,低层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窑洞和房窑结合的民居。窑洞平面有方、圆、长方形等形状,以4×4米方形窑洞为多。窑洞高2-2.2米左右,平顶拱。窑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一种民居类型。

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4-5千年前已经妯现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筑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遗址就是例证。随着社会进步,居住建筑也得到发展。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在适应西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和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的居住建筑。

十、青藏地区的农业为什么分布在河谷地区?

青藏地区是高原区域,地势较为崎岖,气候寒冷干燥,因此自然条件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是,河谷地区却因为地势低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在青藏地区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理想区域。

河谷地区的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河谷地区河水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给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青藏地区的农业往往分布在河谷地区,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