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采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地质环境。采矿、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挤占大量土地,破坏地貌景观和植被,对当地水土造成污染压力;采空或疏干排水易于诱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分布越多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往往越突出。据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统计,全国共有矿山11.0万个,其中,砂石黏土矿、石灰岩矿等非金属矿8.3万个,占75.4%;铁矿、铜矿等金属矿近1.0万个,占8.8%;煤炭矿1.5万个,占13.6%[17]。
全国矿山分布极不均匀,有的区域矿山密集,有的区域矿山空白。从全国金属采矿权分布图(图6–10)可以看出,金属矿山最多的10个省份依次是云南、河北、辽宁、湖南、内蒙古、河南、山西、江西、广西和贵州,金属矿山数量占全国的68.3%;金属矿山分布以河北、辽宁、山西、河南和湖南最为密集。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等省份;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安徽等省份;铝土矿主要分布在贵州、河南、山西等省份;金、银矿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等省份;稀土矿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份。大中型以上规模金属矿山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河北、云南和河南,占全国大中型以上规模金属矿山总数的42.1%。金属矿山以井工开采方式为主,地下开采金属矿山占全国总数的72.8%。从全国煤炭采矿权分布图(图6–11)可以看出,煤炭矿山最多的10个省份依次是山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南、黑龙江、河南和重庆,煤炭矿山数量占全国的76.0%;煤炭矿山分布以山西、贵州、重庆、湖南、河南最为密集。大中型以上规模煤炭矿山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和贵州,占全国大中型以上规模煤炭矿山总数的66.6%,说明这些地区是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煤炭矿山以井工开采方式为主,地下开采煤炭矿山占全国总数的97.7%。
图6-10 全国金属采矿权与主体功能区分布图
矿山在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分布差异也很显著。就金属矿山而言,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最多,占金属矿山总数的46.5%;其次是农产品主产区,占28.5%;重点开发区域,占21.5%。按照经济板块统计,西部地区金属矿山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的40.8%,其次是中部地区,占28.4%;无论哪个经济板块,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的金属矿山数量都是最多的(图6–12)。因此,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需要高度重视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如果金属矿山开采严重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将严重影响该区的主体功能正常发挥。就煤炭矿山而言,重点开发区域数量最多,占煤炭矿山总数的46.3%;其次是农产品主产区,占27.2%;重点生态功能区,占25.7%。按照经济板块统计,西部地区煤炭矿山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的46.7%;其次是中部地区,占34.6%,全国煤炭矿山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的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图6–13)。中部、西部的重点开发区域是人口、经济集中分布的区域,煤炭资源开发易于对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产生破坏和污染。总的看来,矿山分布在主体功能区有两个特点需要重视:一是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威胁;二是煤炭资源开发与重点开发区域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性,对城镇地区生态与环境保护形成威胁。
图6-11 全国煤炭采矿权与主体功能区分布图
图6-12 各经济板块不同主体功能区金属矿山数量对比
图6-13 各经济板块不同主体功能区煤炭矿山数量对比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自2007年8月启动,历时3年多。通过精心部署和深入动员,累计投入人员28694人,其中管理人员5726人,技术人员22968人,涉及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近3000个、实地核查承担单位1081个;野外实测累计投入测量设备12338台套;累计投入经费22560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157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26094万元,矿业权人投入87943万元,共完成了147248个矿业权的实地核查工作。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期间相继编印的规范要求
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工作准备)自2007年8月开始。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编制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总体实施方案》;通过在4个典型区(县)试点,研究制定了《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指南与技术要求》,出版发行13000多册;组织开展了各省技术骨干进行培训,累计培训12000多人次;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土资源报等媒体发表100余篇报道,营造了良好的工作舆论环境。
第二个阶段(野外实测)自2008年8月开始。截至2009年底,31个省(区、市)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均按计划如期完成了矿业权实地核查野外实测工作,共建立加密控制点40346个,向矿区引入控制点165182个,露天采矿权埋设界桩242873个,实测地下巷道22231千米。
第三阶段(成果编制)自2010年1月开始。到2010年6月,各省均完成了单矿业权成果编制、省级成果汇总与数据库建设,先后分四批通过了全国项目办组织的成果验收。在此基础上,全国项目办开始了全国成果数据的再规范化整理、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成果图件和矿业权图册编制及成果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报告历经三次修改讨论会、两次大范围征求意见、一次成果初审、五易其稿而成。该报告系统总结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取得的成果。
浙江省某石灰矿开拓采掘工程正射影像图
实测的采矿权开拓采掘工程平面图样图
实地核查人员在野外进行控制点测量
矿业权实地核查埋设的控制点
本次核查工作系统核实了36755个探矿权和110493个采矿权的登记数据项,首次实现了全国147248个矿业权(包括部、省、市、县四级发证的采矿权和部、省两级发证的探矿权)的拐点坐标数据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内的统一,全面查清了全国有效矿业权现状,夯实了矿政管理的数据基础。
实测编制了18108张探矿权勘查工程实际材料图、110493张采矿权开拓采掘工程分布图,编制了31个省(区、市)矿业权分布图,首次完整地获得了全国有效矿业权勘查工程或采掘工程平面图的空间数据,成为矿业权登记数据库的重要补充。
首次系统建立了我国所有矿山的地质测量基准,对于矿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其他领域和基础测绘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数字,不仅“数说”着完成任务的喜悦,也“数说”着完成任务的艰辛。
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难度高、无经验可循、无经费保障,这是当时开展工作存在的现实困难,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班子和党委迎难而上,先后从不同部门抽调地质、矿产、信息化和管理等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来自3个单位、近30人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项目组,开始了3年多呕心沥血的艰难行程。
为了准确把握基层现状、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和要求,项目负责人、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亲自带队,与国土资源部开发司有关人员先后深入山东、重庆、浙江、云南、青海等省的 10 多个矿山和县级国土资源局开展调研,经过近两个月的奔波忙碌,历尽辛苦,终于完成了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技术方法指南、基本要求和总体安排,提出了矿业权实地核查的工作核心与基本单元。
在全国各省相继进入实测后,为了确保成果质量和时间进度两不误,项目组先后派出6 个检查组赴各地进行野外抽查,并派出工作组到青海、黑龙江等大雪封山、海拔 3700多米的高原慰问严寒仍然坚持野外工作的核查队伍。在 2009年 11 月底,及时组织了全国性座谈会,编印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宣传图册,进行全国的再动员和督促,提出了“奋战 30天全面完成外业实测任务”口号,发起了全面完成外业工作总围攻战。到 2009 年 12 月底外业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国土资源部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09年11月,全国项目办派出工作组赴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裕龙沟裕龙铜镍矿现场慰问实地核查人员
在成果验收阶段,项目组共派出 33 个验收组、253 人次,赴 31 个省(区、市)和中国核工业集团进行数据验收。在这段连轴转的紧张日子里,项目组全体成员克服南方汛期、验收人员严重不足等种种主客观困难,所有成员都主动放弃休息日,齐心协力,日夜兼程,连续出差,从一个省飞赴另一个省,经常半个月、一个月都无法回家。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10年6月,全国项目办在哈尔滨组织专家验收黑龙江省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
项目组全体成员忘我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鼓舞和感染了各省(区、市)项目办的同志们,确保了全国核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辽宁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局辽东南作业组为了按时完成核查工作,2008年一整个冬天都在坚持野外工作。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雪多路滑,许多地方作业车都开不上去,一百多斤重的界桩只能靠肩挑背扛,直到2009年1月中旬的一场大雪封了山,他们才被迫收队。春节刚过,雪还没全化,他们又扛着仪器上了山。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第二测绘分院在作业时突遇大暴雨和十级狂风,到处都是被刮断的树木和电线,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直到晚上八点钟,浑身透湿、历尽艰险、疲惫不堪的作业队员们才安全回到驻地。
云南省曲靖华联矿产勘探有限公司承担了5个县1200多个矿业权的核查工作。其中负责富源县440个矿权核查的项目负责人郭跃进,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几个月的时间里只抽空到医院看望了一次患癌症晚期的母亲,母亲去世,也因太忙未能再看母亲一眼。
……
基石: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纪实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发布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全面完成外业工作消息
2010年1月21日新华通讯社发布消息: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完成外业实测工作,“矿业权实地核查”入选2009年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十大关键词”。在2010年1月20日举行的第一批省区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验收会上,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对实地核查取得的成果用“超乎想象”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用“震撼”给予了肯定。
这评价,凝聚了实地核查工作者的无数心血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