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新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建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属于耀县下高埝乡管理。在当时市长陈双全的坚持下开始了大规模建设,目前已经成为铜川市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铜川矿山水泥质量挺好。铜川是一个产水泥的地方,水泥的质量都不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常用的秦岭水泥,华山水泥,丽山水泥等产地都是铜川,它为我们的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由于生产水泥是一个高污染的过程。
到了本世纪十二三年代国家提出环保治国消除污染,实行产业转型升级,矿山水泥实现了优化升级脱颖而出,因此,矿山水泥比原来的水泥更好。
铜川,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
铜川夏、商隶属古雍州。型颤秦属内史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三国魏时隶属北地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隋、唐曾隶属雍州、京兆郡。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
民国初年,同官属西安府。2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16年(1927),属关中区。25年(1936)7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1940)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33年(1944)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5年(1946)7月,同官改称铜川。36年(1947)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5月,根据中共路东工委指示,成立同官县政府,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卜世败府领导;11月,归属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返信署领导。1949年4月铜川解放,5月,关中分区行政督察专署改为三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官县归其领导。7月7日,县名改称铜川。1950年5月1日,铜川县改属咸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1月20日,铜川县改属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富平县、耀县建制,将富平县、耀县的行政区域及宜君县部分地方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恢复富平县、耀县建制,铜川市改属渭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1980年1月1日,将蒲城县的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乡和耀县划归铜川市,同年5月1日,分设县级建制的城区、郊区。1983年10月25日,又将宜君县划归铜川市。1992年7月,创建铜川市新区,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新区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铜川市王益区,铜川市郊区更名为铜川市印台区。
济阳村受印台乡管辖,相邻虎头村,寇村,柳湾村,山清水秀,空气好,天蓝水清,物产丰富 村内企业: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筑材料厂,农机厂,粉丝厂,油墨厂,曲酒厂 主要农产品:芜菁,平菇,栗子 村内资源:钼,铝土,煤,膨润土,方硼石 村里单位:济阳村中学
历史遗留矿山一般是指历史上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包括勘查、基建、开采、选矿、闭坑等)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而遗留的,或 因 没 有 制 订 矿山(土地)修复(闭坑)规则之前已闭坑和废弃的,或经过治理按现行标准仍不达标的,或经查证责任体无法认定或灭失的,以及因政策性因素关闭的矿山(井)或场址。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境内,“矿冶大峡谷”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核心景观,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
2010年2月22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拥有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基地。
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湖北省继三峡大坝之后第二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守护绿水青山。
历史遗留矿山是指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主体的已废弃今后不再进行采矿活动的矿山。根据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省自然资源厅启动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
根据相关核查方案,此次核查将全面查清云南历史遗留矿山分布、损毁土地面积和权属、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拟修复方向等基本情况,并形成标准统一、数据可靠、上下一致的历史遗留矿山数据库,为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关规划、部署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健全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政策体系等提供可靠依据。
零下16.0℃。
一般是夏季与春末最长,占全年总时数的40%。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3℃,7月份最高25.0℃,1月最低零下1.7℃。极端温度历史记录:最高39.7℃(1972年7月);最低零下16.0℃(1967年1月)。年平均降水量为567.8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983年821.8毫米,最小降水量为1986年347.7毫米,相差474.1毫米。月平均降水7月最多为110.5毫米,月最少为5.0毫米。四季降水冬季最少(18.4毫米),春季次之(122.6毫米),秋季较多(180.7毫米),夏季最多(246.3毫米)。降水量最多集中在7—9月份。每年降水量日数平均91天。夏季29天,秋季27天,春季24天,冬季11天。最长降水日数为19天,出现在1962年9月22日—10月10日。
铜川最早名同官、后因为与三省交界处潼关重音,设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铜川夏、商隶属古雍州。秦属内史地。前155年(西汉景帝二年)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三国魏时隶属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隋、唐曾隶属雍州、京兆郡。从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后在1947年7月改为铜川。
在铜川从小长大的我来说,不管在陕西省还是在外省,我真的很想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我们铜川,知道这个曾经为共和国奉献无数的城市,这个现在被共和国设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我看来,不管是新区的建设,还是铜川市制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发展策略,我知道,铜川人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为困难而低头,我相信,铜川人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拿回属于自己曾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