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荔枝产业存在哪些优势?

时间:2025-01-08 15:42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广西荔枝产业存在哪些优势?

前 言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引种的记录。华南农业大学最新研究表明,野生荔枝起源于云南,沿着西江向东南方向传播到海南岛,然后在这两个地方分别被驯化。云南野生荔枝驯化为特早熟品种,海南岛驯化出晚熟品种,特早熟和晚熟品种再进一步杂交形成早熟和中熟品种。

我国既是荔枝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荔枝的国家。荔枝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记载“隐夫薁(yù)棣,答遝(tà)离支”,其中“离支”就是荔枝。汉唐两代均有飞骑供荔枝之举,杜牧《过清华宫绝句三首·其一》中的那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遥想此景。后来又有众多文人墨客赞叹荔枝的篇章问世,其中以《荔枝谱》最为人熟知,北宋以后就出现了15种以上的荔枝谱,先后出版了20多种版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荔枝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产业恢复阶段(1952~198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以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历史产区逐步扩大荔枝种植,品种主要有“三月红”、“黑叶”、“糯米滋”、“桂味”、“怀枝”等。

快速扩张阶段(1981~1998年):鉴于荔枝树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良好的商品性和国内外市场开发潜力、可规模开发的山坡地和产业链的高度相关性。前期由政府推动示范,后期受良好效益的驱动农户多自发种植,全国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荔枝产区和具有区域特色的荔枝品种。特色产区,如:海南、珠三角、粤西、粤东,桂南、桂东南、闽南。区域特色品种,如:粤西、桂南、闽南“黑叶”(乌叶),粤西“白蜡”和“白糖罂”,珠三角“桂味”和“糯米糍”,粤东、桂东南“怀枝”(禾荔)等。

产业转型升级阶段(1999年至今):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估算,2021年,全国荔枝栽培面积约792.61万亩,产量约281.41万吨。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的指导下,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荔枝产业逐渐走出低迷,配合线上电商、线下物流的快速发展,荔枝价格和效益连续稳定提升;通过高接换种,荔枝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形成海南特早熟、粤西早中熟、粤中和桂南中晚熟、闽南晚熟优势区,以及长江上游特晚熟荔枝优势区和云南高原荔枝立体生产优势区。在各荔枝品种中,“妃子笑”成为自南到北、自西到东种植区域最广、栽培技术最成熟的荔枝品种。在2021年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评选出的4个金奖、7个银奖、11个铜奖,共计22个奖项中,“妃子笑”荔枝获得金奖头名、银奖头名、铜奖一二名等卓越成绩。

荔枝是无患子科常绿乔木,花期春季、果期夏季,喜高温高湿、喜光向阳,对温度和水分要求较为严格。荔枝果皮薄革质而脆,容易剥取,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甘软滑脆,清甜浓香,色味俱佳,苏轼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称颂。虽不耐储藏,“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但一点也不影响人们对荔枝的喜爱,民间素有“荔枝上市,百果让位”的说法。除了香甜可口外,荔枝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叶酸、柠檬酸、苹果酸、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的功效。但荔枝性温,多吃容易上火,会诱发低血糖、口渴、出汗、头晕、腹泻、甚至出现昏迷和循环衰竭等症状的“荔枝病”,且荔枝含糖量较高,糖尿病人要慎吃。

本文基于云果产业大脑、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荔枝生产、进出口、价格等数据,从我国荔枝产业生产、消费、成本收益等角度进行分析,为从事荔枝产业科研、栽培、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

一、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荔枝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果树,生产区域高度集中,世界上95%的荔枝产于东南亚地区。荔枝主产国包括中国、印度、越南、泰国、马达加斯加、南非和澳大利亚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美国、巴西、墨西哥、加纳利群岛、毛里求斯、巴基斯坦、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尼泊尔等国也有少量种植。其中,我国是世界上荔枝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国家。

1.1. 产能

1.1.1. 产量

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估算:2021年,全国荔枝产量约为281.41万吨,同比增长10.21%;与历史产量最高的2018年相比,总产量减少了21.49万吨,降幅约7.09%;与2017年相比,产量增长了87.21万吨,增幅达44.91%。

荔枝树因为气候、栽培条件、管理水平以及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由营养失调造成“去年结果数量多,今年结果数量少”的现象——被称为荔枝“大小年”现象,结果多的被称为大年,结果少的被称为小年。2020年、2021年我国荔枝产量连续增产,“大年”的保持说明我国荔枝栽培管理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我国荔枝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四川等六个省区。其中,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荔枝年产量合计在全国所占比重常年保持在80%以上,是我国最主要的荔枝生产省域,2021年,两广地区荔枝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5.84%。两广地区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荔枝的生长发育,每年荔枝集中在5~7月上市,在全国属中晚熟产区。

据估算,2021年,广东省荔枝产量为143.71万吨,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约51.07%;广西壮族自治区产量为97.84万吨,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约34.77%。海南、福建、云南和四川所占的比重依次为7.79%、3.88%、1.65%和0.84%。其中,海南荔枝上市时间为4月上旬至6月上旬,福建产期自6月中旬至7月中旬,云南产期自4月中旬至8月下旬,四川产期自7月中旬至8月中旬。

1.1.2. 栽培面积

从栽培面积来看,荔枝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第一大果品,在全国水果中排第5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更是给荔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契机。但受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成本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荔枝投产面积逐年减少。2021年,我国荔枝投产面积约792.61万亩,同比减少2.2%;与2017年相比,投产面积减少了68.39万亩,减幅约7.94%。

在光、热、水、土、风等生态因素中,热量和水分是限制荔枝生长区域的主要因素。若较长时间处于温度在-2℃以下的环境,荔枝树便会出现冻害现象,但花芽分化,又必须要一段-2℃~0℃左右的低温干旱天气。进入花期后,要求18~24℃的气温,温度过低开花困难,过高会迫使加速开花,使盛花期缩短,授粉机会减少,造成结实不良。生长后期要求24~29.5℃的温度,若35℃以上时间较长,叶片便卷缩,个别有晒焦的现象,进而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影响坐果——出现畸形果或果实停止生长等现象。

荔枝对水分也有较高的要求,种植区年降水量至少要保持在1200mm以上,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冬春生殖生长期雨量需求较少,夏秋营养期需求雨量较多。冬季降雨量少,土壤干燥、空气湿度低,抑制了根系和枝梢的生长,提高枝液浓度,有利于花芽分化;在花期要做好避雨工作,水分过多会降低授粉受精率;谢花后需要适量的降水,小果期少雨干旱会妨碍果实生长发育,引起大量落果,果实成熟期水分过多则会引起大量裂果,少雨或者土壤水分过多都会影响荔枝的开花结果。

2021年,全国各大荔枝产区中,广东省投产面积约394.93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49.83%,广西壮族自治区投产面积约306.08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38.62%,海南省投产面积约36.95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4.66%,福建省投产面积约22.29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2.81%,四川省投产面积约18.11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2.28%,云南省投产面积约14.25万亩、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1.80%。

核心总结

1. 从产能来看,我国是世界上荔枝栽培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国家。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我国荔枝栽培面积逐年减少,但得益于产业链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荔枝品质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产量波动增加,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估算,2021年,全国荔枝产量约为281.41万吨,较2020年增长10.21%。规模化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等六个省区,2021年各大荔枝投产面积所占的比重依次为49.83%、38.62%、4.66%、2.81%、2.28%、1.80%。

2. 从品种结构来看,2021年,我国荔枝估算年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品种有“妃子笑、黑叶、怀枝、桂味、白糖罂、白蜡、鸡嘴荔、糯米糍、双肩玉荷包、灵山香荔、三月红、大红袍、进奉、贵妃红、兰竹、无核荔、钦州红荔”17个,产量合计达197.87万吨,在全国荔枝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约70.31%。“妃子笑、黑叶和怀枝”品种的荔枝产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26%、18.20%和6.84%,依次位列全国前三。“妃子笑”已成为全国种植区域最广、栽培技术最成熟的荔枝品种,在2021年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评选中获得金奖头名、银奖头名、铜奖一二名等卓越成绩。

3.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21年,我国荔枝主要出口产品为鲜荔枝和荔枝罐头,出口量分别为2.24万吨和2.15万吨,出口金额分别为3411.69万美元和6363.41万美元,主要出口至中国香港、美国、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鲜荔枝进口量约2.9万吨,较出口量高出0.66万吨,进口金额约1170.76万美元,价格约0.4美元/公斤,99%以上的进口量来自于经云南省进口的越南荔枝——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价格低,经国内商贩转手销往昆明、成都、长沙等内地城市;荔枝罐头进口量约30.44吨,进口金额约6.78万美元,上海市自泰国进口的规模相对最大。

本文为完整报告节选版,如需获取完整报告欢迎点击《2022年中国荔枝产业数据分析报告》!

二、哈尔滨产业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国土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是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哈尔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水稻、大豆、玉米主产区,粮食产能今年将达到300亿斤,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肉、蛋、奶产量也位列前茅。哈尔滨市矿产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63种,其中25种可供工业利用,煤炭、天然气、铜、锌、钨、钼等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为发展资源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创造了条件。电力平均价格只有南方省份的一半。

二是产业基础较好。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尔滨拥有“三大动力”、“十大军工”等一批知名重点企业,以及一支数量众多、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队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3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全市已经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4大主导产业,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生物、电子信息、绿色食品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科技实力较强。全市拥有49所高校、400多个科研机构、125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科技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9位。拥有科技人员45万多名、两院院士37名,哈工大就有院士29名,仅少于清华大学。在飞机制造、工业机器人、大型发电机组等领域的技术,全国乃至世界领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四是区位条件优越,哈尔滨是中俄战略合作升级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日、韩、俄罗斯等国都处在哈尔滨“2小时交通圈”内。

五是开放氛围浓厚。哈尔滨是一个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为城市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

六是生态环境优良。哈尔滨是广袤秀美的冰城夏都,是全球50个避暑旅游名城之一。“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秀美壮观,全市拥有45家A级旅游景区和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载体。

三、玉米产业优势?

可做饲料,淀粉,洒精,并能食用

四、南京产业优势?

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通信、光伏、石化、汽车、钢铁、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电力设备,这十大产业链将构筑南京市工业产业新优势。

五、生鲜产业优势?

生鲜行业的优势:

1.产业需求面广,且需求量大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生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19年的生鲜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554.5万亿。在电商的冲击下,生鲜的渠道由线下的农贸市场转到了线上。

2.刚需

目前生鲜类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属于必不可少的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肉禽,蛋类等,包含了人们一人三餐的食材需求。

3.全人群覆盖

结合第二点,不难看出,生鲜行业没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它具备覆盖面广的特点。

4.购买频次高

生鲜整体的购买频次在51次/每年,远高于快消品总体的消费频次。由于生鲜业务具备显著的聚客特点,无论是对线下超市还是线上生鲜电商,都具备成为优质流量入口的潜力。

5.抗风险性高

生鲜类产品属于刚需性的,无论是在经济萧条还是其他的消极情况下,人们会减少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但在生鲜类日常

六、山东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优势在哪里?

港口:烟台 青岛 日照大港口,小港口无数,并且渔业资源居全国第一。

高速公路里程全国最多

飞机场:山东全省目前有9个机场,其中有7个分布在半岛城市群区域,按旅客吞吐量大小依次是: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济南国际机场、烟台莱山机场、威海机场、潍坊机场、济南张庄机场和东营机场。

我想区位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是这个地区发展的关键,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上海,现在亚洲的经济中心由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转移到日韩,很多产业都嫁接到山东,在加上山东发达的路海空立体交通网。。。。。

上面是主要优势,至于其它什么资源啊,水果啊,蔬菜啊,黄金啊,人口劳动力啊,省内特色啊,这个不是主要,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优势,各有千秋,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就是山东的自然灾害是比较少的,现在的广州,珠三角地区正在饱受大雨的洗礼,雨水泛滥。同为沿海的福建,浙江,江苏每年因台风的经济损失抵消了很多的经济收入。

七、紫金矿业产业分布?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金、铜、锌等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大型矿业集团,可以称得上是“家里有矿”的典范。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我国许多矿业公司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布局,紫金矿业就是一个优秀的范例。从开发紫金山金矿以来,紫金矿业不断摸索前进,发展壮大,现已拥有9座海外矿山,并正向着国际领先的行列迈进。

八、中国矿业产业分布?

立要矿产分布有,铁矿,已探明矿区有1834处,主要分布在辽宁,冀东,河北邯郸,山西等,锰矿,探明有213处,分布在辽宁,福建,湖南湘潭等。

铬铁矿,有56处,分布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一带。

铜矿,已探明矿区910处,分布在黑龙江,内蒙,辽宁一带。其它还有铝土矿,铅锌矿,镍矿,金矿,银矿,稀土等等,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九、山西矿业学院历史?

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直属国家煤炭工业部。1997年与太原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现为国家211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山西省唯一一所211重点大学。

现有81个本科专业,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

十、山西矿业学院排名?

112名。始建于1902年,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该校是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