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与大陆相关,原属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水上升将其与大陆相隔成岛。按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岛和冲蚀岛。构造岛原为大陆一部分,后因陆地沉降、海面上升,而与大陆分离,如中国的台湾岛。冲蚀岛是因海蚀作用而形成的岛屿,其生命较短,在海蚀作用下会很快消失。
大陆岛实际是原来大陆的一部分,多分布在离大陆不远的海洋上。
大陆岛的形成主要是陆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陆地,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没,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陆地,就成为海岛。我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岛,都属于这样形成的大陆岛。
还有些大陆岛,如新西兰、马达加斯加岛等,是地质历史上大陆在漂移过程中被甩下的小陆地。大陆岛有大岛,也有小岛。但世界上大岛都是大陆岛。如格陵兰岛、伊里安岛、加里曼丹岛、马达加斯加岛等。
在地貌上,大陆岛保持着和大陆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我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丘陵海岸,地势不算很高,所以附近的海岛,海拔也不很高,面积也都在30平方米以下。而在山峰纵横的东南沿海,海岛不仅多,而且海岛的海拔、面积也较大;我国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大岛大都分布这里。在方圆广阔的大岛上,有平原、丘陵和山地,远望山峦起伏,近看悬崖陡壁,山峰直刺青天。如:海南岛的五指山山脉和台湾岛的台湾山脉,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台湾的玉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最高峰。
地貌的形态类型是是根据地表的形态划分的,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也是不统一的,在中国的地貌类型就分为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和高原五大形态类型。
1、山地
顾名思义,就是有山的地方,山地是高地和山岭的统称,海拔在五百米以上,看起来要有坡度陡峻、山地起伏很大、一般多呈脉状分布、沟谷幽深,我国的天山、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都是山地,也是我国著名的大山。
2、平原
我国有三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多数都是重要的农耕区,海拔在两百米以下,地表面宽广,更重要的是地平,土壤肥沃。
3、盆地
盆地的特征是四周高,中间地,我国最低的盆地是吐鲁番盆地,-155米,我国还有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4、丘陵
丘陵的特征是海拔在两百米到五百米之间,一般都是由低矮的山地组成,坡度不高,我国有三大丘陵:江南丘陵,也是我国最大的丘陵,辽西丘陵和淮阳丘陵。
5、高原
高原的海拔是在五百米以下,虽然地势的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原看凹凸不平,山峦起伏,我国四大高原分别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内部地质作用(interal process)两大类。
(一)表层地质作用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二)内部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
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等。
1、崩塌:
它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2、滑坡:
它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
它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4、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5、地裂缝:
主要是发生在土层中的裂隙或断层。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在地表常呈多级雁列式的组合型式,有的可连结成巨大的裂缝。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
可分为三种类型:
(1)瓦斯的渗出:它是缓慢地、均匀地、不停地从煤层或岩层的暴露面的空隙中渗出,延续时间很久,有时带有一种嘶音。
(2)瓦斯的喷出:比上述渗出强烈,从煤层或岩层裂缝或孔洞中放出,喷出的时间有长有短,通常有较大的响声和压力。
(3)瓦斯的突出:在短时间内,从煤层或岩层中,突然猛烈地喷出大量瓦斯,喷出的时间,可能从几分钟到几小时,喷出时常有巨大轰响,并夹有煤块或岩石。
中等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4类:
一、水文地质简单(1、露头区被粘土类土层覆盖;2、被断层切割封闭;3、地表泄水条件良好;
4、属于深部井田;5、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开采;6、属高原山地背斜正地形,煤层底部灰岩无出露;7、煤层距顶底板上下富含水层距离很大)
二、水文地质中等(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溶隙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三、水文地质复杂(1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是灰岩溶隙-溶洞含水层,厚层砂砾石含水层(煤层直接顶底板为含水砂层),其补给条件好,补给水源充沛。2未开展水文地质普查,存在老窑积水,资料不齐的整合和技改矿井。)
四、水文地质极复杂(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为岩溶含水层,其补给条件很好,补给水源极其充沛;1、矿井经常的直接或间接受煤层顶底部灰岩溶洞-溶隙高压富水含水层突水的威胁;2、灰岩露头分布范围广,河溪发育,山塘水库多;3、在高原山地向斜正地形矿区灰岩岩溶特别发育常形成暗河系统或汇水封闭洼地)
中国的地质类型,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1、控制地下水赋存的主要因素
2、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划分
3 、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
4、 地下水循环
5、地下水富集规律
地质构造只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分为内力成因和外力成因两种,内力构造有水平构造就是褶皱(向斜背斜),以及垂直构造就是断层(地堑地垒)。
一、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若褶皱的岩层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剥蚀作用时,则背斜为高地,向斜为低地,地面上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岩层。褶皱岩层遭到强烈风化剥蚀后,地面的起伏主要取决于岩石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若褶皱岩层为同一种岩性或强度相近,由于背斜核部断裂较向斜核部发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梁。
二、节理
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三、断层
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