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反常现象原因?

时间:2025-03-05 18:10 人气:0 编辑:81矿产网

一、地球反常现象原因?

  地球上几乎到处都有怪事发生:这里有一座冰川拒绝融化,那里的一片森林患有白化病;这里有一场暴风雨不停地侵袭一片湖泊,那里有一座岛屿连续11年喷射泥石流……这些超乎寻常的事件,挑战着人们在磁、电、化学等方面对地球的认知。它们证明,我们对自身所处的星球仍充满未知。

  拒绝融化的冰川

  这些年,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冰川纷纷融化: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就连珠穆朗玛峰和南极洲的冰川都出现了消融的迹象。

  但是,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除外!

  这片位于巴基斯坦北部的冰川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拥有几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人迹罕至。20世纪90年代末,加拿大科学家就在当地观察到冰川有增长的迹象。而直到2012年,科学家才根据“奋进”号航天飞机和SPOT-5卫星收集的地形资料,证实了这些冰川的“逆生长”状态,它们甚至在以每年11厘米的速度增长!

  为何会这样?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比如该地地形或冰川性质非常特别,或者该地区冰原上有厚厚的岩石残片,可能起到了隔热作用,等等。但目前最具说服力的假说是,这里存在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微气候——全球变暖在此地表现为冬季降水增多(通过降雪),而不是像毗邻地区那样表现为雨季的夏季降水增多(通常为降雨)……

  喀喇昆仑山脉冰川的异常现象让研究人员着迷,有关研究仍在继续。

  永远被闪电击打的湖泊

  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是公认的地球上最“来电”的地方:这里平均每年有297天,每年都会迎来一场壮观的暴风雨,持续约10小时,有时每分钟能生成40次闪电。这里的闪电密度为全球之最——每年每平方千米233次,而在法国暴风雨最多发的地方,闪电密度仅为每年每平方千米10次。

  关于这种现象的成因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附近土地中含有铀,有人把闪电与该地区蕴藏的大量石油所释放出的甲烷联系起来。而最近有研究表明,关键因素在于其特殊的地形,这是发生暴风雨的理想环境。马拉开波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湖之一,位于陡峭的安第斯山脉边缘。夜风送来的空气极其炎热潮湿,由于地形之故被迫突然抬升。空气在上升途中冷却,形成冰晶和冰雹,由于运动和撞击而发生电化。

  闪电雨的威力改变了大气中的化学成分,使此处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臭氧源。但是科学家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原始地球的最后遗迹

  地球上很少有地方能像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一样,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怪异。这里的一切都与生命作对。在唯一能待人的季节——冬季,这里的温度也会达到45℃以上。该地以一片高达2000米的盐丘为中心,这是已经消失的海洋的残留物。下面是非常活跃的岩浆囊,很有可能会形成火山。每次下雨之后,雨水会向下渗透,然后遇热携带着盐和矿物质上升,形成气孔和热液源,喷出有毒气体和温度超过100℃的液体,其中的含盐量可达50%!更有甚者,此地的酸性强,pH值可为负数,有些地方甚至达到极其罕见的-1。5!

  这里寸草不生,除了几种细菌和古菌,连无脊椎动物都无法生存。这是地球上罕见的没有被生命占领的环境之一,也可能是35亿年前原始地球的最后遗迹,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在一个地质影响仍然大于生物影响的时期的运行情况。

  最后的失落世界

  难以想象还有比俄罗斯的南极东方科考站更与世隔绝的地方。东方站位于地球最荒凉、寒冷的地区——南极的中心,年平均气温为-54℃。20世纪90年代初,冰川学家在东方站厚达4000米的冰层下发现了一个孤立存在了1400万年的生态系统,而且它一直在独立演化。这片由液态水组成的湖泊被命名为沃斯托克湖,面积相当于两个科西嘉岛,有些地方深达1000米。

  科学家相信,湖里一定有生命体存在,而且因为自然选择压力巨大,这里的细菌与地表的同类一定有着重大的演化差异。

  不过,在南极洲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仍然很难研究这里冰下的生物圈:2013年,美国人在南极洲成功钻探了一片与海相连的小湖,但英国人未能探入同在南极洲的埃尔斯沃思湖,俄罗斯人则等待着在2018年或2019年钻探季首次潜入巨大的沃斯托克湖深处,潜入未知之地。

  这里的天空张开巨口

  这像是盾牌上豁开的一个大口子——当人们观察南大西洋上方地球磁场的轮廓时,就会产生这样令人不安的联想。这个巨洞大致从南美洲智利延伸至非洲津巴布韦,在巴西周围下陷,磁场密度与正常值相比急降约50%。要知道,如果没有磁层,生命在宇宙辐射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

  这一磁层异常现象已经困扰了卫星运营方几十年。因为高能粒子通过这个磁层缺口,会导致电子系统出现故障,所以哈勃望远镜每次经过这里时,都要被调成休眠模式。

  缺口的成因引发了争论,它可能与北半球相反磁极运送的磁流有关,也可能源于地核深处的类似磁流。有人认为磁场弱化现象由来已久,或者至少曾重复出现,似乎是一种寻常无害的现象,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恰恰相反,这种异常现象可能是磁场两极完全倒转的先兆。总之该事件平均每40万年自然发生一次,而最近一次倒转要追溯到78万年前。

  不停喷射泥浆的岛屿

  2006年5月29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岛的一处土地撕裂,吐出水、沉积物和天然气。情况很快变得无法控制:这个裂口每天涌出多达18万立方米令人作呕的泥浆,淹没沿途的一切,4万人背井离乡。11年后的2017年,泥浆仍在涌出,至今仍无枯竭的迹象。

  地质学家已在地球上发现了至少600座泥火山,我们通常看到的是间歇的冷液渗出,而爪哇岛的喷发却是持续的,像热喷泉一样。这是人们闻所未闻的地质灾难。

  关于该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附近钻井发生的事故引发的——钻头击中一片高压含水层,高压水流能冲碎岩石,掀起沉积层。还有人认为是250千米以外发生的一场地震使沉积物液化,激发了热液系统。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爪哇人民在悲痛中见证了一种新型火山的喷发。

  世界上唯一一个变冷的地区

  气候模型中出现了奇怪的事情……无论研究人员怎么运行他们的模拟程序,同样的怪事总在格陵兰岛南端附近和拉布拉多海发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个小蓝点宣告温度未变甚至下降……

  整个20世纪,研究人员都在这个地区观察到这一趋势,这里有时还会出现剧烈的降温。更惊人的是,这个“冷点”在大部分21世纪预测模型中仍然存在。而就在离此不远处,北冰洋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方的两倍!

  拉布拉多海这片区域存在深层对流运动,能向大气释放热量,保持一定温度。但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这种释放热量的对流有减弱甚至完全停止的风险,从而导致这一部分突然变冷,10年内可降温3℃。这种寒冷的异常现象将产生大范围影响,例如使西欧持续凉爽,使萨赫勒地区持续干燥。

  地狱之门

  20世纪60年代,在西伯利亚北部出现的直径超过1000米、深度超过80米的巴塔盖卡坑,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天坑,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没人知道它将在何时停止扩张。俄罗斯的雅库特人称之为“地狱之门”,科学家称之为“超级坍塌”。

  “地狱之门”似乎与气候变暖有关,后者导致永久冻土层(地球上最北的土地中的永冻土)融化。该地区原来的年平均气温为-15℃,现在气候变暖,使已经冻结数千年的土层解冻。

  巴塔盖卡坑每年继续扩张约20米,而且还发出奇怪可怕的声音。“醉倒的森林”现象更增加了该地的非现实气氛,即因土地融化而造成树木无法直立生长,东倒西歪。

  虽然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它将变成何样,但他们希望把这扇“地狱之门”变成一个科学天堂——因为坍塌的锋面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裂口,展示出跨越20万年的连贯地质层,其中有丰富的化石,这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闪电升上天空

  许多飞行员声称自己看到过一种“上升的闪电”,即闪电在风暴云上方延伸,伸向太空而不是大地……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不愿相信这种现象,直到1989年7月6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校准即将装在探空火箭上的相机时意外捕捉到一种新型闪电,才给高层大气存在放电现象提供了首个证据。

  近30年来,物理学家在海拔20千米~100千米的区间内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形色各异的闪电世界。精灵、地精、光环、红气精、蓝焰、巨焰……这些名称反映了这种太空闪电的巨大规模和颜色以及人们最初对此是多么震惊。例如,“精灵”表现为扩散的红色光环,直径可超过300千米,在海拔约90千米处出现1毫秒。“红色精灵”则是一种在海拔40千米~90千米的区间内的垂丝状闪电,大批“红色精灵”偶尔会聚在一起,形成宽达100千米的组织,足以给飞行员留下深刻印象。

  这类闪电的数量每年以百万计,引发它们并不需要美国大平原上的那种特大暴风雨,普通闪电就够了。其实这些光怪陆离的闪电现象早就存在于空中了,但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发现它们,这足以证明,天空的某些部分仍是未知之地。

  白化病森林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的几大红杉公园,出现了几百棵树叶全白的巨杉,它们是酸雨的受害者,还是在进行艺术表演?都不是。其实它们患了白化病。它们的部分树叶缺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奇怪的是,这些树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还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白叶树高达30米。

  原来,这些白叶树可以通过植株之间的根系网络,从没有缺陷的邻居处获得所需的养分,从而得以生長。它们的光合作用缺陷是一种变异,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如细胞分裂、紫外线或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但是自然选择的压力迫使它们用独特的方式存活了下来。

二、古生代地质现象?

古生代

地质年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时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古生代

外文名

Paleozoic

距今时间

约5.7亿年至2.3亿年前

名称指向

地质年代

隶属

显生宙第一个代,显生宙时期2/3

形成物质

世界重要成矿期

三、板块边界有哪些地质现象?

隆起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张裂产生新洋壳、海底扩张、逆冲断层、断裂形成河流(雅鲁藏布江)、裂谷海洋,形成火山链,板块边界线上有高压低温的的矿物岩石(蓝闪片岩),例如缅甸玉石

四、怎么解释硼铝反常现象?

硼铝反常现象是在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铝后,玻璃的折射率、密度等会增大,而当硅酸盐玻璃中含有氧化硼时,依然以氧化铝替代氧化硅,玻璃的折射率、密度等会出现极值。

首先要考虑的是玻璃的折射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离子极化、密度以及分子体积等。

1、当硅酸盐玻璃中没有加入氧化硼的时候,随着氧化铝的加入,铝离子的半径与硅离子接近,但是电荷量少,因此,虽然铝以铝氧四面体加入会使体积增大,但是,分子的极化率也增加,因此,玻璃的折射率增加。

2、当硅酸盐玻璃中掺入了氧化硼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1)当玻璃中存在少量氧化硼,此时,氧化铝的加入同样增加分子极化率,同时,当氧化铝的加入量不大时,氧化硼在玻璃中以硼氧四面体存在,体积变小,因此,玻璃的极化率大大增加。当氧化铝加入量较大时,此时,氧化铝依然以铝氧四面体存在,但是,硼氧四面体由于没有铝氧四面体稳定,当玻璃中的游离氧不足以提供形成足够的硼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时,硼氧四面体转变为体积较大的硼氧三面体,但由于此时氧化铝的分子极化率对折射率的贡献依然占主导,玻璃的折射率增加变缓。

(2)当玻璃中存在较多氧化硼时,氧化铝分子极化率已经比不上铝氧四面体和硼氧三面体体积增大的负面作用了,因此,玻璃的折射率下降。

(3)但是,当氧化铝的加入量较大时,游离氧太少不足以形成铝氧四面体,因此,铝以[AlO6]存在于玻璃网络外体,此时,铝离子的集聚作用,使玻璃网络的紧密度增加,密度变大,因此,折射率下降变缓。

希望能帮助你!

五、磁山地质现象?

磁山位于烟台市西北约19公里处,地处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面积为27.6平方公里,高程528.9米。其山体由花岗石、变质岩、石英岩、板岩等组成。山基表面部分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壌性土类。基本地貌特征为:“三峰纵列中峰雄,七壑八岭分西东。巉岩裸露多断崖,余脉南伸岫岭重。”

因传说天上陨星降落此地而成山,陨星含磁铁,磁铁落地成山,故有名磁山。

六、地质年代主要地质现象?

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是指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其中时间表述单位包括宙、代、纪、世、期、时,地层表述单位包括宇、界、系、统、阶、带。

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代)。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七、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是何种关系?

地质作用是起因,地质现象是表象

八、俯冲带出现的地质现象有哪些?

俯冲带(subduction zone)通常指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构造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壳,彼此相撞时,大洋板块由于岩石密度较大,处于较低部位,便俯冲于大陆壳之下,亦称消减带,又称贝尼奥夫带,因地震学家贝尼奥夫首次测量出该带的地震而得名。

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俯冲板片向下弯曲形成的海沟;因板块俯冲而刮削下来的弧前增生楔;上驮板块前缘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冲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与火山弧伴生的成对双变质带等。因为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进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称消减带(consuming boundary zone)。B型俯冲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智利型俯冲带(高应力、弧后挤压的缓倾俯冲带)和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低应力、弧后扩张的陡倾俯冲带)。A型俯冲带是大陆岩石圈相互俯冲的产物。

是俯冲板块的俯冲部分。发生俯冲作用的板块边缘部位,包括洋—陆俯冲或洋—洋俯冲的B型俯冲带和陆—陆俯冲的A型俯冲带两种类型。B型俯冲带出现巨大的贝尼奥夫带,并以发育沟、弧及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为显著特征。

九、地质现象中的辩证思维

地质现象中的辩证思维

地质学作为研究地球结构、岩石、地球内部动力学以及地球表面地质变化的学科,承载着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理解。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展现出许多引人深思的地质现象,这些现象既奇妙又复杂,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宏伟过程。

在探讨地质现象时,人们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即全面、深刻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充分认识事物的矛盾性,并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地球的表面变化、岩石的成因、地质构造的演化等现象,都值得我们以辩证思维来审视和理解。

一方面,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火山喷发造就了壮丽的火山群,海岸侵蚀塑造了绵延的海岸线,地震构成了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地球内部的活动和地质力学的规律性,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去认识其背后的诸多矛盾。

另一方面,岩石作为地质学的基本单元,其形成过程又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演化史。岩石的形成涉及地球化学、矿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岩石在地球深处的变质过程、在地表的风化侵蚀过程等都是地质现象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

当我们站在地质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现象时,我们需要从整体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整体性意味着我们要将地质现象放在地球演化的宏观背景下来观察,理解其中的矛盾和联系;发展性则要求我们看到地质现象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地球不断发展、演变,地质现象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演化。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地质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见微知著,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同时,辩证思维也能帮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寻找新解决方案,不墨守成规,不停滞不前。

总的来说,地质学作为一门关注地球变化和演化的学科,充满了挑战和奇迹。探讨地质现象必须以辩证思维为指导,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性和联系性,不断开拓地质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

十、具有反常膨胀现象的物质有哪些? 原因是什么?

例如水在标准大气压的时候,0℃-4℃时就呈现反常膨胀状态.简单地说是因为氢键在其中的作用.

物质的密度由物质内分子的平均间距决定.对于水来说,由于水中存在大量单个水分子,也存在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的缔合水分子,而水分子缔合后形成的缔合水分子的分子平均间距变大,所以水的密度由水中缔合水分子的数量、缔合的单个水分子个数决定.具体地说,水的密度由水分子的缔合作用、水分子的热运动两个因素决定.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加快、缔合作用减弱;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的热运动减慢、缔合作用加强.综合考虑两个因素的影响,便可得知水的密度变化规律.

除了水还有锑、铋、液态铁等,都存在反常膨胀特性.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24 81矿产网 滇ICP备2024020316号-55